四、结语:走向文学的权力分析 综上所述,以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精神分析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文论思潮开启了一个“权力”的新视角,发掘出“文本形式”、“文学经典”、“文学阅读”、“文学‘机构/制度’”等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与文化权力或意识形态之间的深层纠葛,解构和颠覆了“文学自主性”的美学神话,凸显出文学的功利性、目的性、政治性、批判性、公共性和实践性。虽然我们很容易指责它们遮蔽或摒弃了文学的无功利性、审美性、人文性、情感性、想象性和超越性,但是,后现代文论的最大贡献恰恰就在于它们呈现了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政治之间在微观层面的复杂关联,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文学的方法和角度,正如朱国华所说:“文学无论是作为一种以真理形态出现(如西方的许多文学事实)或是以价值形态出现(如中国的许多文学事实)的重要话语形式,其合法性的条件到权力关系那儿去寻找也许是合适而且可能的。……不仅如此,对文学的权力研究,还应当能够给我们造就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借助于它我们可以更为令人信服地解释包括文学场的产生、文学观念的演变、文学人的游戏规则在内的许多文学事实。此外,就像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一书中将权力场的理论引入到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中一样,权力的视点也可以用来解读文学话语本身。”[33]11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M].李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2][英]杰弗里·托马斯:政治哲学导论[M].顾肃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澳]马克·吉布森:文化与权力:文化研究史[M].王加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6]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美]丹尼斯·朗:权力论[M].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英]罗德里克·马丁:权力社会学[M].丰子义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9][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0][英]史蒂文·卢克斯: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M].彭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11][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2][美]肯尼思·格根:社会构建的邀请[M].许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3][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M].常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4]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6][法]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7][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8][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19][美]保罗·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M].萧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0]Michel Foucault, “Nietzsche/Genealogy/History”,in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7. [21] Lois McNay, Foucault and Feminism. Cambridge, UK : Polity Press, 1992. [22]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3][俄]M.巴赫金:周边集[M].李辉凡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4]Jonathan Dollimore and Alan Sinfield(eds.), Political Shakespeare.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25]Terry Eagleton and Drew Milne(eds.),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 Reader.Oxford, UK ; Blackwell, 1996. [26][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7]刘象愚:经典的解构与重建[J].《中国比较文学》2006 年第 2 期。 [28][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9]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0]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1][英]托尼·本尼特:文化与社会[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2]Chris Barker,The SAGE of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4. [33]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