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别样的人物——宋潇凌笔下的人物形象品质(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文艺报 张陵 参加讨论

    可以说,小说的思想“力道”体现在“奶奶”形象的塑造。小说发现或提供一种生活理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写出生动的人物,塑造内涵丰厚的人物形象。这个“把眼泪当糖吃”的农村妇女,一生历经无数的磨难,连手指也只剩下一半,却把八个孩子养育成人,让他们娶妻生子,组成了一个大家族。就算后来失去劳动能力,她仍坚强而从容地缩在一间小黑屋里,孤独地忍受着后代的污辱与虐待好多年,以顽强的生命力,完成了百岁的人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就像一面镜子,把当今社会的自私、残忍、无情和虚弱等丑态照得清清楚楚,无处可逃。她像个弱者,随波逐流。其实很强大,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她活得明明白白,连自己的生命终点,都由自己从容安排。这种控制力,只有看尽世间人情世故的她才能掌握。这个形象,和我们通常读到的“奶奶”形象不一样,它带领我们进入更广阔的思想空间。有了这个人物,小说的主题内涵就结实了,有底气了。
    小说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孙子田原。这条叙事线,保留了小说的亮色和暖意。他把视角从“奶奶”的小屋子扩展到了山野田间,转向树林小河,天空和云彩。这里的一草一木,哪怕是一棵普通的葳蕤,都有着“奶奶”的影子,都是“奶奶”讲述的故事。草丛中的山鸡,飞过的鸟儿,仿佛都在传递着“奶奶”的声音。山风吹过,都带着“奶奶”的气息。这种细腻而多情甚至多少有些拟人化的描写,实际上是作家的情感和情怀不知不觉就介入了、投放了,也就“散文化”了、抒情化了。一方面,反思和自省,给不知敬畏还自以为是的当代人多少留点面子。另一方面,则冲淡了小说沉重如铅的道德主题,显示出浪漫情怀的弹性张力。原本小说叙事应该尽量控制作家的情绪,而在这里,放任展开一些情感却有不同凡响的收效,有一种艺术表现上的新意。其实,这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奶奶”强大旺盛生命力的源泉,就在家乡这座山上,在这片土地里。我们当代人看似什么都有,就因没有“奶奶”脚下的土地山川,也就什么都没有。
    同时,这篇小说对人类终极宿命的探讨:生而为人,获而一无所获,则上升到哲学思辨的宽广空间。好小说就是这样,让人回味。
    能写出这样的作品,作家必须要有生活的积累与体验,也必须有思想和艺术的充分准备。我们自然会注意到宋潇凌以往的小说创作经历。事实上,她用了很多时间,要去努力探求城市生活当中职业女性的情感生活,要写出她们在处理两性关系时内心的矛盾与彷徨。可以说,她的小说创作,就是从主要处理这类题材开始的。在她不久前出版的小说集《笑相逢》里,我们读到《毒疗》《我又不是没有爱过》《中途下车》《非常接近爱情》《笑相逢》《据说与水有关》等作品,可以发现作家生活的聚焦点,也可以看到她笔下人物的特点。
    以这个时期代表性作品《笑相逢》为例。记者出身的城市女性荣灯信奉“没有爱,毋宁死”,当其与男作家林深相遇后,不顾一切投身这场爱情盛宴。女人战战兢兢,曲意承欢,谋生亦谋爱;男人若即若离,不作为,不承担,不许诺。原来林深的花式太极拳打得诡秘洒脱,皆因有另外的女人秘密潜伏。直到荣灯发现林深的另外一个情人,就是自己亲密的部下,一个冒名为丁之恩的女人。于是背叛、伤害、绝望,爱之大厦坍塌。当万箭穿心已成习惯,这些经过洗礼的女性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在废墟上重建,成为作品所呈现的重要精神意义所在!
    这部小说显然和无数的当代两性题材的作品一样,都在探讨在人与人失去基本信任的男性文化生态里,爱情所面对的困惑与危机。而女性,无论表现得多么自在、坚强、独立,甚至霸气,最终都是弱者和受害者。这是一个几乎无解的怪圈。小说着力打造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但耀眼的光彩却被相对次要的人物——丁之恩夺走了。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姑娘,不断地钻法律和社会的空子,不受一般道德规则的过度约束,在城市里讨生活,改变着自己艰难曲折的命运。这种人物的内涵比较充实,给作品带出了地气与新意。我们已经注意,作家的笔触不打算局限在两性关系上,而更愿意伸向社会生活更有世俗气息更有普通人文化的领域。小说安排了女主人公卷进一场媒体经营的阴谋里成为牺牲者的情节,可能是有意要增加这类作品的社会容量。这个努力透露出作家对新的生活现实发生兴趣的信息。
    如果宋潇凌一直处理这样的题材,她很可能会成为一位优秀的城市文学作家。当代的“城市文学”的模式已经很清晰,越来越走向时尚消费,越来越走向类型化。这种文学意识支持产生这个模式的优秀作品,但不支持突破模式的创新作品。一个作家,如果在这种模式下逗留过久,会在思想艺术上止步不前。好在宋潇凌强烈意识到走出这个模式局限的重要性并不断尝试打破它。
    在这本集子里,异峰突起般地出现了《大风来兮》这样的作品,标志着她的突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打开了提升作品品质的空间。作家第一次触及乡村题材并且突现了这个题材潜在的最深刻的“三农”主题。为了引资,人们必须把一个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的乡村改造成能满足外资需要的平台。于是大规模的拆迁开始了,搞得鸡犬不宁,生态破坏,农民不堪其苦。作家没有局限于乡风民俗的诗意,而是变换了“城市文学”的“自我”视角,以写“他者”的姿态,试图写出真实的乡村生活,揭示乡村生活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关系,从而展现出时代风云与人物个体的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