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以精妙之笔礼赞新英雄

http://www.newdu.com 2017-11-15 光明日报 李掖平 参加讨论

    2017年3月17日,多次立下军功的英雄老兵徐振明(右)和儿子徐永军在通化市靖宇陵园向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雕像致敬。60年来,徐振明始终守护着这座陵园。新华社记者 王昊飞摄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实现文艺创作长足发展的一个具体要求,既承继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又标示出新时代中国文学书写的崭新路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可以说是一条“英雄叙事”的文学流脉:从启蒙华夏的三皇五帝,到思想激荡的诸子百家,从缔造盛世的明君重臣,到抵御外侮的志士仁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普通民众……大到一国一族一群,小到一家一人一书斋,在各个时代各个领域的历史画卷中,处处定格着昂然奋进的英雄身姿。尤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近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在摆脱列强欺凌的生死搏斗中、在寻求独立自强的血与火的考验中,产生了难以计数的时代英雄。从个体生命来看,他们有的是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伟人,有的是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战士,有的是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是中华民族坚挺不屈的钢铁脊梁。
    在新时代的文艺创作中讴歌英雄,不仅是接续中国文学英雄叙事传统,更是新时代语境下一次严肃的艺术实践。我以为,在具体创作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切实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重视英雄和人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英雄只是人民中那些具有高超才能的分子,永远属于人民的一员。这就表明,讴歌英雄,绝不是提倡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将所有的光环聚焦于英雄一身而大事夸张,更不是宣扬宿命论和历史决定论,而是应该将英雄置于人民之中,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讴歌诞生于人民和历史中有饱满血肉的英雄。离开人民、离开历史去讴歌英雄,只能是不接地气的凌空高蹈,苍白而又虚假,实际上是将英雄推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将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放置在讴歌英雄的“新时代”语境中来考量,更能发现这个问题不容回避。当下,假如问一问广大中小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可能是网络小说、青春偶像剧、穿越剧中那些千奇百怪的人物。尤其是一段时间广为流行的穿越剧,以颠倒历史和戏说历史为消费指向,无视事实客观和历史正义,对青少年的历史认知产生了消极的文化心理刺激,使他们天真地以为历史可以被所谓“穿越英雄”所改变,最终消解了历史观。更有一些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披着“新历史主义”的外衣大兴解构历史的风浪,以荒唐狂妄的想象将整个革命历史重构为极个别“超级英雄”的传奇战绩。这不仅荒诞,而且危险。这种夸张化、奇观化、戏谑化的“英雄叙事”,表面上看是在美化英雄,事实上却是在魅化英雄,使他们远离人民群体、生活现场与历史事实,被祭上虚无主义的神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这不仅是对当下英雄叙事创作的警醒,更是对每一个文艺创作者的殷切期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