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到21世纪初火爆荧屏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这些栏目开启了观众对文化类节目浓厚的兴趣和热议的主题。近几年兴起的《传承者》《喝彩中华》《诗歌之王》在汉字、成语、诗词、书信等看似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时代风骨的精神内核,让文化类节目再度引人注目。尤其是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朗读者》等节目从众多明星真人秀中突围,让传统文化以更轻盈活泼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深入人心,实现了收视口碑双丰收。这一现象不仅得益于政策导向的助推,更是节目制作理念积极对接时代变迁和行业发展变化的结果。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下,互联网带来了观看方式和传播渠道翻天覆地的改变,内容收看早已突破了单一的电视端口,呈现移动化、碎片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内容生产者要更精准地服务于受众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与现实生活、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乃至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时代语境渗透和影响着电视语言。从说教式的知识教育普及,到观众易参与的问答竞赛,再到以故事讲述、情怀传递、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全民互动模式,文化类节目“讲文化”“悟文化”,荧幕内外互动,全民参与,经历了模式更新与电视叙述语态的蝶变。我们或可从四川卫视《诗歌之王》制作理念的更新升级中对这一趋势管窥一二:第一季由才情诗人与明星歌手组成“诗歌战队”进行竞演,第二季则采取由导师指导的朗诵者竞争诗歌之王的方式来展开,使节目从精英视角的文化输出变成了大众参与度极高的思想盛宴。一档能被称为“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还要能延展“客厅时光”,突破平台与圈层的壁垒,通过激发受众创作与个性化解读的欲望,深入渗透受众生活。以央视的《朗读者》为例,节目利用“朗读亭”将朗读热从线上推延至线下,形成人际传播格局,在社会的非触网人群中也产生了强烈反响。 文化类节目的成功不应止步于传播层面,更要致力于文化的有效传承,在创新表达中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内容生产者必须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与现代受众的认知、情感、生活相契合,与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可匹配的融合之处。正所谓字句诗词有乾坤,文理情怀通古今。《中国诗词大会》里的唐诗宋词距今虽千年之遥,却呼应当代人对“诗与远方”的憧憬向往——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有“依依墟里烟”的田园,也有“长河落日圆”的塞外……节目让受众与东坡饮酒、秦观夜话,与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实现了中华文脉与当今时代的连接。藏于隽永文字中的,还有共通的情感共鸣和意趣思考。在《朗读者》中,斯琴高娃深情演绎贾平凹的《写给母亲》,那份母子再难相见、顿时热泪肆流的深情令人动容;而96岁翻译家许渊冲分享他对文学的执着和生命的思考时,提出“一切办法中最好的办法是延长我们的白天,从夜晚偷几点钟”,也让正在现实生活中为梦想努力拼搏的观众心有戚戚。编导挖掘朗读文本背后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感悟,使传世佳文的作者、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因同一篇文字跨越时空限制,达成情感上的共通与精神的交融。此外,文化类节目要弘扬传统文化,还应在发掘其当代价值上下功夫。在新时代,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土壤是当下的社会生活,而让文化类节目持续火起来的原因则是其与现实生活和时代课题愈发紧密的联系。《儿行千里》抓住了当下远离故土和亲人、独自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数量越来越多的社会现象,通过游子们感人至深的家风故事,激发观者对生活和事业、精神和传承、梦想与情感的思考。而展示中国明星在泰国开餐馆过程的《中餐厅》不仅展示了令人垂涎三尺的中华美食,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着的中国博大包容的美食文化,还呼应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传播以及中泰文化交流的现实需求。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文化类节目借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之基,遥遥相应今日时代之主题,成为观众荧屏内外、跨越时空的精神相聚,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被称为综艺节目中一股清流的文化类节目,未来必将滋润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丰富中国人的思想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