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边界与价值隐忧——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谈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中国艺术报 孙桂荣 参加讨论


    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其笔下的新闻体非虚构写作与21世纪以来中国文坛盛行的非虚构写作略有不同。中国作家对非虚构的理解更接近美国的非虚构小说概念,多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结合体。非虚构概念的兴起在中国既有创意性,也有一定悖论性,其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以《人民文学》上的“非虚构”专栏为代表,写作的真实性、个人性、独立性品格大大增强,为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在另一个层面上,必须厘定纪实性文体的写作尺度与叙事边界的问题,也需要区分非虚构写作中新闻价值与美学价值、真实事件与文学描写的界限。非虚构在以文学性笔法进行新闻报道式书写时要承受“跨界”的代价:倘若只以记述事实为依据,就无法像新闻与历史那样明确和清晰;而以感人程度论,则又因受制于自身的文体限制而难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代表了非虚构写作的“胜利” ,笔者认为这一现象恰恰表征了非虚构的文体边界与价值隐忧,它的流行与在中国学界引发的广泛争议同小说、报告文学等传统文体在文坛的相对式微有一定关系。
    孙桂荣: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