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深扎大地直面现实的呕心之作

http://www.newdu.com 2017-11-13 文艺报 马慧茹冶进海 参加讨论


    红日的《驻村笔记》甫一问世,就成为朋友圈、微信群里讨论的热点作品,好评如潮。一口气拜读完毕,沉思于作品营造的氛围中良久难以自拔。据我们的阅读范围来看,这是首部客观、真实、全面展现偏远山区生存环境、民情状况和精准扶贫过程的长篇小说。作家亲自参与到基层扶贫中,扎扎实实帮扶,并将40多万字的见闻录经过整理、提纯和艺术加工,形成了这部15万字的长篇小说,不得不说,这是用脚步丈量大地之后的呕心之作,是一部立意高尚、格调高远的主旋律作品,直面现实,耐人深思,作家以作品的形式加入了反贫困斗争,是近几年反贫困交响曲中的重要乐章。
    福楼拜说过:“杰作就像大动物一样。它们有平静的外貌。”这本直面贫困现实的力作,在叙述手法上以不动声色而略带诙谐的自叙为主,通过“第一书记”——“我”的所见所思,展现一幅如火如荼的扶贫画面,像“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等农村精准扶贫的背景、政策、措施、手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难度令读者如身临其境,不得不进入作家营造的思考氛围中,来关注精准扶贫这样一个大的话题。
    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各色人物一一凸显,而且形象生动,惟妙惟肖,这是作家的高明之处。扶贫工作队员中充满理想的冰儿、沉静理性的“我”、爱耍点小性格的“老黄”,白天当村干部、晚上做道公的村干部吴海龙、妻子残疾本人却在谋生与为村民服务中挣扎的村支书老跛,以及形形色色的村民,还有县长、扶贫办主任、县委办公室主任、财政局长等,可以说,长篇小说《驻村笔记》非常生动地刻画出了县乡村中各色人物的肖像谱系。在红日的作品中,人物感情和理智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冲突,往往衬托出现实农村的复杂性和扶贫干部的高贵品质,在层层剖析的背后,我们发现人性的光辉和现实的无奈。我们看到家里妻子残疾、自己又身患重病后依然牵挂乡亲们生活的村支书老跛,最后坦诚地说为了项目,他不惜违法犯纪,给县里干部送礼行贿,最后想以此为要挟,以便获得项目和建设资金。村干部的狡黠与用心,令人感伤而沮丧,同时也振人心弦,发人深省。
    扶贫不仅仅是一系列政策问题,还有各种琐碎的事情需要一一处理,这就需要扶贫干部保持内心不灭的激情。《驻村笔记》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正视贫瘠的农村人家,鼓励人们齐心协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勇敢地承受生活的压力和把握目前社会提供的机遇,努力追求美好的世界。这部小说中既有触目惊心的贫困家庭的展现,也有对富裕家庭的生活观察。既有热血干部,也有血性群众,既有两面派,也有耿耿忠心,既有资金挪用等腐败,也有大公无私的救助。现实丰富多彩,硬币有正反面,人性也有各种幽暗晦明。问题摆出来,并无渲染放大,也并无藏藏掖掖,而是根据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有困难、有痛点、有困惑,但更需要的是好政策,还有大公无私执行这样一批政策的扶贫干部。在小说中,一切关系到主题开掘之外,作者不吝惜笔墨,驰骋想象,大力描写。而无关紧要的闲笔中,作者又以一种社会批评家的目光,冷静而审慎地打量着精准扶贫的难度和进度。
    扶贫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靠产业支撑,要精准到村、精准到户,给村民一个致富机会,带动村民增加收入。作者本人作为一名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四处跑项目、找资金,最后赢得村民内心油然而生的亲切与依恋,舍不得他的离开。这样的扶贫干部,是当下农村最需要的,也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化的人物。讴歌扶贫风采,演绎精彩人生,通过“第一书记”的眼睛,小说中展现出了偏远山村中一切正常的规则在贫困中有些变形或扭曲,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种官本位的隔阂与断裂。“第一书记”追求的,是一种平等亲切的、完全忘我的、真心服务百姓的扶贫理念,在这样的精准扶贫中,他和工作队员们通过实际行动,与村民结成了血浓于水的干群关系,打破了村民对原有各级干部的官本位的看法,内心中真正认可了这一群跋山涉水赶来的扶贫者。而扶贫人员的形象,在一个个个案的解决中跃然纸上,显示出平凡而光辉的状态。也就是说,和诸多现实主义的小说相比,这篇小说更加贴近大地、更有一种真实感。不仅仅是一种震撼,而是给读者一种深沉的思考,原来扶贫这么复杂而又这么艰难,打响扶贫战,需要从思想和物质方面尽心尽力地去帮扶,在这样一个帮扶过程中,什么样的帮扶者才能真正为老百姓着想,走入老百姓心中呢?
    当然,作品中对基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直接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尖利的批判,像一个村委会居然挂了28块牌子、县委办公室主任来解决天桥问题是满嘴官腔却不承担一丝责任等,令人读后愤慨又深思。可以看出,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现实主义力作,改变了以往对乡村生活诗意脉脉的打量,而是直面乡村的贫困落后和各种心思,不再漠视,也不再遮掩,而是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基层工作画面和人情百态图。和诸多官场小说或者基层官场小说相比,《驻村笔记》没有渲染官场黑暗、倾轧、狡诈或者成长技巧,而是精心布局,娓娓叙来,展现丑恶并鞭笞丑恶,塑造美好并讴歌美好。在作者的笔下,社会是爱和恨、善与恶相互扭缠同时又激烈斗争的复杂的矛盾体。叙述紧凑、严整、情节张弛有度,丝丝入扣,时而波澜起伏,时而平静如画——这无疑对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起了重要作用。
    胸中有大义,笔下有乾坤。时代发展要求作家有更高的担当。《驻村笔记》这部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在人物和事件的正常描写中有富有激荡性的思考,用一些哲理性的、现实性的思考,展现出一群扶贫干部内心的变化与升华,但这样一些哲理性的语言,并没有使作品滞重化,相反,作家不时用诙谐的笔调来展现一下现实的沉重与无奈,产生一种汹涌澎湃的思想波涛,形成了一定的艺术张力,推动情节发展,意境深远。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精准扶贫的故事。扶贫,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是整部小说的脉络或线索。由志平、冰儿、国令、阿扬和阿才组成的精准扶贫攻坚第七小分队,奉命进驻河城县天马乡贫困村红山村后,他们千方百计找资金、跑项目,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通过一家公司捐助,架设一座铁索桥;获得省发改委支持,修通全村四个片区通屯水泥公路;通过电力部门帮助,对全村的电网进行改造;由水利部门负责实施,建成全村四个片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山区群众饮水难;成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食品加工公司,形成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产业;加强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充实村两委领导班子。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视人民群众为自己的亲人,在精准帮扶中与人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戴。然而,在精准扶贫进入“双认定”的关键阶段,他们帮扶的农户拒绝在验收表格上签字。他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何不被人民群众认可?有关部门组成调查组,深入农户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出乎意料……小说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当下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攻坚场面。这是一部关于精准扶贫的“档案”,是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的“回忆录”。每个扶贫工作队员都可能在小说中读到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帮扶干部都可以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简介
    红日 本名潘红日,瑶族,1963年2月生于广西都安。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12届少数民族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原创版》《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花城》《江南》《芳草》《广西文学》《红豆》等发表作品1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述职报告》、小说集《黑夜没人叫我回家》《说事》《同意报销》《钓鱼》等。作品获《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花山奖”、广西年度作家奖、《广西文学》·“金嗓子”青年文学奖等。2015—2017年“美丽南方·广西故事”文学创作签约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