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8月12日电(记者马勇 王大千),砖红色的夹克、土灰色的裤子、棕色的皮鞋、清癯的面庞、花白的头发,镜片后面深邃的目光……,8月9日,诗人北岛出现在中国最大最美丽的湖泊——青海湖畔。 签名、合影,接受诗迷们的问候,62岁的北岛来者不拒,十分随和。在难得的间歇,或极目远眺,或缓步独行,或用相机对着周围的景物…… “20多年的漂泊生活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在生活与诗歌写作之间,有时平行并保持距离,有时又交叉错位。”8月10日下午,在青海贵德的国家地质公园,参加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北岛对记者说。 “我现在很少朗诵《回答》,除非在朋友和读者们的特别要求下。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很难从已完成的作品中挑出自己最满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最好的诗应该是下一首。诗人永远要向自己挑战。” 在北岛看来,中国当今的文学与上世纪70、80年代相比,处在一个低落的阶段,但这不仅仅限于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低潮。这和许多因素相关——以消费为导向的物质主义、娱乐化、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等,正在使语言和文学日益“泡沫化”。 “俗文化和严肃文化本来是两条道,各走各的,可到了如今,由于俗文化近于‘黑洞’般的吸附力,正在吞噬着严肃文化。一些作家不得不去迎合俗文化的需求,降低自己的写作标准。” 在北岛看来,当前中国诗歌的低迷,还有别的原因,比如缺乏良性的批评机制。“诗歌阅读是需要向导的,好的批评家就是向导,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与分析,可带动或塑造一批有修养的读者,而好的读者往往可以反过来塑造好的诗人。”北岛说。 在北岛眼中,中国的诗歌读者群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原来的读者大都是大学生和学者,由于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他们往往失去了阅读的热情,诗歌只是某种青春怀旧的方式而已。而新一拨的读者基本上是在商业化时代的背景中成长的,带有明显的新时代烙印。 “如果没有出现读者的断层,我敢肯定绝不会是目前的状况。以中国的人口基数,诗歌有‘一小撮’优秀的小众读者群就足够了。就我所知,中国如今还没有形成像样的读者群,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岛说。 北岛透露,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诗歌仍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为对他最具有挑战性。眼下他正在写长诗。“中国和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表面的发展与繁荣背后,其实危机重重。我希望能借助这些年漂泊的阅历,传达我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而诗歌写作的悖论是,用语言表达不可言传之物,但这又是通向事物核心的必由之路。”北岛说。 提及目前在香港的生活,北岛似乎很满意,家人团聚,特别是老来得子,给这个漂泊海外多年的男人带来不可替代的情感慰藉。“我儿子6岁半,马上要上小学了。他常常沉迷在幻想中,喜欢画画,对文字也很敏感……” 谈到他在香港的工作,除了教书,他正主持两项国际诗歌计划,一个是“国际诗歌在香港”,每年邀请两位世界级的外国诗人访问香港,为他们举办一系列诗歌活动,并为访问诗人出版一本精美的双语诗选。另一个是国际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之夜”。“今年11月10到13日,我们将举办第二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邀请了10位外国诗人和10位汉语诗人。在诗歌节前,我们将为每位诗人出版一本多语种的袖珍诗选,主要是为了推广诗歌教育……” “年轻人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往往被灌输式的现代教育所遮蔽。其实孩子是最开放的,对诗歌是最容易感知的,我们应该把诗歌教育尽可能往前推……” 8月9日下午,在蓝天白云下,在碧波荡漾的青海湖畔的诗歌广场,和国内外诗人一起,北岛用一只鲜红的笔在签名布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8月10日,北岛度过青海之行的最后一夜。当天晚上,在青海宾馆后花园举办的朗诵会上,北岛朗诵了大约15年前写的一首诗《回家》: …… 我看见我回家 穿过那些夜的玩具 在光的终点 酒杯与呼喊重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