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学大纲是2009年我为澳门科技大学“中国文化通识课”拟的新教学大纲,其中参考了国内的一些《中国文化概论》,恕不一一注明。作为历史遗迹,也放在这里)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全校性素质教育公共必修课,在本科一年级开设。 2、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文化优秀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3、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4、 课程的教材 文字教材:《中国文化通论》(修订版),澳门科技大学。 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辅助教材:相关的文、史、哲各类著作。 5、 总课时数 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共30课时。 6、 考核方法 以综合测评方法给定学生成绩:动态考核与静态考核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 平时考核的比重要大大增加,在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可以为50%。 探索多元化、全方位、持续性、民主化的考核方式,避免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能力、科研能力纳入考核对象。 任课教师将以每个单元为单位设计考核办法,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自我考评。 二、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讲 中国文化导论 “文化”界说 “中国”界说 “中国文化”界说 中国文化的分期 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讲 中国文化概论 家国一体:中国文化的社会环境 从氏族到宗法 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家族制与君主政治 社会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缘政治: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开放与封闭 陆地与海洋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耕织文明:中国文化的经济环境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 农耕经济的早熟 农耕经济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重伦理 崇中庸 乐于诗 游于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刚健有为 贵和尚中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 打造心理地标:人生幸福的灵魂桃源 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推动社会进步: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 第三讲 中国文化分论(一) 《周易》:中国的命运晴雨表 阴阳是《周易》的基础 《周易》讲变的道理 《周易》的象 中国文化为我们提供的的命运晴雨表 儒家是“饭” 中国文化的人生设计 中国人的“外儒” 追求仁义 内圣而外王 道家如“酒” 中国文化的人生设计 中国人的“内道” 崇尚自然 “逍遥”的境界 《孙子兵法》:止戈为武 充满智慧的战略思想 利用对立因素造“势” “慎战”的警告 中国文化的战争观 禅宗:拈花微笑的中国 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西天取经” 心理调节技术 佛的澄明与禅心禅境 第四讲 中国文化分论(二) 汉字:中国文化的信息载体 汉字的结构——六书 有感情的符号 汉字结构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四大发明:世界因此而记住了中国 指南针与航海术 造纸术和文明的传播 传播知识的印刷术 火药:炼丹术带来的发明 四大发明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 中医:中国人的文化经络 根本出发点:“气” 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 阴阳平衡之道 中国文化与中医 作为中国文化“名片”的瓷器 自然天成之美 纯净如青花 含蓄内敛的境界 造型和画意 “China”:以瓷器名世的中国 民间工艺:中国面孔 景泰蓝:闪着宝石光彩的工艺品 年画:渲染过年的热闹气氛 剪纸:剪刀剪出的世界 刺绣:十指下的春风 皮影戏:灯和影的艺术 中国文化的“旅游纪念品” 第五讲 中国文化分论(三) 书法:舞动中国 舞的节奏 风流潇洒的《兰亭集序》 沉着凝重的颜体 中国文化造就的独特艺术 中国画:水墨中国 无色的世界 超越形似的造型原则 宋元山水境界 明清以来水墨新创造 最中国 唐诗:中国文化的天籁之音 中国文化是抒情的文化 中国是诗国 中国人的儿歌 中国人的灵魂之声 《红楼梦》:中国人的文化圣经 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 中国人的灵魂之旅 中国文化走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江南园林:中国文化的伊甸乐园 曲径通幽 园林的风神与韵味 石头的意味 空间的美感 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家园 京剧:唱、念、做、打的脸谱中国 京剧脸谱的绚烂之美 唱、念、做、打 “虚拟”之妙 “看戏看角儿 中国的歌剧 第六讲 中国文化新论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 畿服制的文化内涵 农耕与游牧 中国与亚洲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 “西学东渐”与文明冲突 文化裂变的多层演示 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 中国文化与现代化 文化变革与文化转型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重建 中华旧邦 其命维新 附录:一个必要的说明 本教学大纲是一个讨论稿,所以,除了其中的六讲以及六讲中所设定的每一章的基本内容外,所有章节的题目都是临时性的,只是起一个提示作用。 本教学大纲的所有圆点符后面的文字,都是对于该章节的内容的简单提示,只是为了让各位专家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创意而临时写就,完全不是该章的每一节的题目。 正式的每一章的题目与每一节的题目,还有待正式撰稿时,由负责撰稿的专家来拟定。 本教学大纲中的“中国文化分论”部分,涉及了中国文化中的类似于熊猫、长城、天安门这类的文化路标。我们的选择原则是:不但要是“中国”的,而且要是“文化”的。 “文化”的,意思是说,这些“路标”不但要有中国特色,而且还要是今天仍旧“活”在人们的文化生活当中。也因此,按照这个标准,有“中国”特色的天文历法、科举制、婚姻制度等等,我们就没有选。 而在“文化”的路标里,我们也坚持只选最最突出的,这是因为篇幅有限。所以,《诗经》、《楚辞》、宋词等,就因为略逊于唐诗等在国际上的影响,所以也忍痛未选。 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