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成功的背后还真是要有点精神和毅力

http://www.newdu.com 2017-11-06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成功的背后还真是要有点精神和毅力
    一个曾经高考数学只得1分的“笨人”;一个曾经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外行人”;一个连续拜访30余位投资人,没有一人愿意出资的“可怜人”……就是这位被贴上一事无成标签的人,凭借着一份对梦想的坚持,创造出一系列商界神话。这个人就是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国内互联网的灵魂人物马云。
    有人说马云是企业家领域中的科学家,因为他与科学家有许多相同点,坚毅、敏锐、有担当。他们成功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努力,是坚持不懈的追求,是永不言弃的信念。
    《大国院士》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记述了6位著名卓越的科研工作者生活中的点滴,让高大上的精英人物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视野。读者可以在汲取院士们成功经验的同时,感受他们那份可贵的坚持。
    为国而生:核工程专家、教育家王大中院士
    背景:王大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反应堆专业,是我国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1994年至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现任清华大学校务。
    1956年,为了发展我国的原子能事业,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工程物理系,从电机、机械、动能等专业中抽调若干名成绩优异,爱好广泛,又积极要求进步的阳光青年。当时正在机械系念大二的王大中被抽调进入工程物理系,从此踏入工程学的道路。
    1980年,王大中通过学校的选拔,获得了德国的洪堡奖学金以进修生的身份选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直接受教于球床高温气冷堆之父苏尔登教授的门下,研究课题为“模块式中小型高温气冷堆的设计和研究”。这个题目当时在德国只是一些反应堆的专家提出的概念,并不成熟。一位专家表示,该课题他们已经研究多年却毫无结果,请他别再费劲,而王大中决心要攀一攀这个高峰。
    他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地从分析模块式高温堆的基本矛盾入手,开始做设计方案,一个一个地足足做了有上百个方案,最终大胆提出一种环形堆芯的新概念,将模块堆的单堆功率由20万千瓦提高到50万千瓦,并确保反应堆固有的安全性。他的这一突破性研究使专家大为惊叹。被誉为德国“球床高温堆之父”的于利希核反应堆研究所所长苏尔登教授,一再称赞这一研究成果了不起。并经苏尔登教授推荐在美国、法国、英国都申请了专利,他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拿到了德国博士学位。
    选择崇高:物理学家及教育家陈佳洱院士
    背景:陈佳洱,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现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曾获国家高技术“八五”先进个人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德意志联邦总统颁发的联邦功勋十字勋章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6岁的陈佳洱听从父亲的教导放弃赴北京大学求学的梦想,考入大连大学电机系开始学习。恰逢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来到大连大学任教,将陈佳洱选入物理系学习。从此,陈佳洱正式走上了物理研究之路。
    195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签发了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的文件,并从当时全国高校中抽调了一批科学家负责组建工作。陈佳洱被调往北大协助建设物理研究室。当时分配给他的任务是建立核物理实验室,这对还不满21岁的陈佳洱来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艰难任务,不仅因为时间特别紧,而且许多原子核物理实验他甚至从来都没有做过,因此不知道需要建立一个何种配置的实验室。对于原子核物理实验,他自己也只在做毕业论文中接触过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其他都不会做。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只能摸索着干。为了按时完成任务,陈佳洱选择在实验室里放了一张床,一天到晚拼命做试验,到凌晨三四点钟,实在困了,打会儿盹,醒来后继续。经过奋力拼搏,终于在六个月里排出所有需要做的实验,并建立出核物理实验室。
    科学铁人:地震专家邓起东院士
    背景:邓起东,构造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2003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有色金属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荣誉教授,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邓起东院士是我国构造地质学和地震地质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邓起东经历了脑血栓、心脏梗塞和肾脏癌变三次大的病魔袭击。如今,他依然以顽强的意志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并紧紧跟随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不断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地质学的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创造性进展和成就。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的学生们由衷地钦佩,说我们的邓老师是当之无愧的科学“铁人”,年轻人则称他是“中国的钢铁侠”。
    邓起东从不气馁、不放弃,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不改初心。邓起东坦言,我这一辈子还是一个努力的、认真干工作的人,但身体一直不顺、不争气。20世纪70年代做山西地震地质,做全国地震区划,20世纪80年代做海原活动断裂和海原地震、鄂尔多斯活动构造,后来又当副所长,所谓双肩挑。紧张的工作,但没有强壮的身体,在47岁得脑血栓,偏瘫了14天,56岁得了心脏病,又躺了18天,做造影、放支架,造影剂过敏把肾又搞坏了,肾积水,逐渐萎缩,到1996年又被确认已发生占位性病变,1997年1月左肾被切除,为肾癌,以后又经历4次房颤。所以身体不顺,而且都是要命的病,但是自己有一个优点,是一个比较乐观的人,总算坚持到了现在,不仅在同事们的合作下完成了多项野外工作、综合研究,而且还完成了多本著作,其中《海原活动断裂带》一书还是在医院病床上统改的。一个人精神、理想和毅力是不能缺少的。在得脑血栓的时候,海原活动断裂分析正在总结,鄂尔多斯断裂系工作从1983 年开始组织,1984 年已经开始实行,但1985 年年中就患上脑血栓,回想这时的情况,邓起东说还真是要有点精神和毅力才行。
              
    来源:摘编自《大国院士》
    责任编辑:隋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