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对《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二、该书的分析方法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中国人的思维似乎就只能容许一个东西独树一帜了。因此这种思维方式本质是只确立一个皇权,只确立一种思想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其它通通不要。这是皇权在学术、在思想界的表现。在多元化的今天,在共和国的中国,我们应该建立的是学科意识,确立的是实事求是,是科学的地位。真理并不是只要一家,只有一个人的判断是正确的,只有一种学派的理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大自然(社会也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规则,真理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全部从大自然中,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而是需要人们不断地在实验中修改,承认那些被实践证明是对的东西,而否证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的东西,从而完整地建立一个学科,丰富人类的知识,完善人类的认识,一个人是不可能金口玉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这本书在封底有四个内容提示,可以看作是四个结论:
    
  • 越是将自己认同为上层阶级的人,就越认为现在和将来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较小;反之则认为社会冲突会严重
  • 决定人们主观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是“父辈的社会地位”
  • 城市公众的自我建成认同明显有“向下偏移”的倾向,表明中国远未形成一个中间阶层占主体的社会
  • 目前中国城市社会中正在产生着一种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类型,即由社会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的社会冲突

    如果这四个结论是该书的要点,那么,我们对这四个要点的分析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1)生活在底层的人,会对上层的人不满;生活在上层的人,恰恰会感到阶层的矛盾冲突,因为他已经处在所谓的“资产阶级”的生活层面上,他就会担心国家政策会有变化,会担心再次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剥夺剥削者,因此他会感到底层的群众对他们的威胁。是“竹竿打狼”,两头害怕。
    (2)第二个结论是“决定人们主观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是‘父辈的社会地位’”,这是典型的“家庭出身论”的翻版,仍然是以家庭的出身来决定一个人的认识。
    该书作者把阶级与阶级意识中间加了一个阶级认同,而把阶级的存在视为客观存在,叫做“客观阶级”,这实际上是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之中,多了一个“选择”。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修改和补充。
    客观阶级→ 阶层认同→ 阶级意识
    存在→ 选择→ 意识
    加入“选择”是对的,但是作者所认定的选择方法却不敢苟同。
    《社会冲突》的作者在问卷调查中调查了一通人们的收入,并依此划分了阶层,但是在结论中却说,“收入决定客观阶层”是人们的一般的观念,而他们认为人们自己认同的阶层,更易于形成相对一致的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冲突严重程度的认识。但是他把这种认同的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确定为“父辈的社会地位”,那又回到了“家庭出身”这个最原始的论点。这是在文革以后,在改革开放以后被历史摒弃的观点。登记表中“家庭出身”这一栏已经没有了。
    选择中的主体性,是由教育、经历等构成的,教育对于阶层认同的作用并不在于他读的什么学位,而在于他接受了什么样的思想。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很特殊的:“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不管他自己的经济处在什么阶层,他都会忧国忧民,而不是从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阶层考虑问题。
    (3)第三个结论认为主观阶层认同“向下偏移”,“向下偏移”应该是客观阶层的认同,这种偏移带有了“怕露富”的思想。答卷人不会真实地填写自己的真实的收入,总是要隐瞒一些,真正要看一个人他是否处在什么样的生活水平,以及他的思想是属于哪一类人,要做很多具体的分析,不能看自己报的是什么样的阶层,那就一定是什么阶层,就认同什么阶层的生活,以及认同这个阶层的观念,等等。
    如果“主观认同”是人的阶层意识认同的话,则应该向上偏移。因为人们的理想是向上的,人往高处走嘛。一个小企业家,他一定希望成为一个大企业家,一个小知识分子,他一定期望成为一个大知识分子。没有人会回旋,往回走。
    一个人的理想最能表达一个人的所谓“阶层认同”。儿童、年轻的人的理想,可能充满幻想的色彩,而且不确定,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想可能随着兴趣的变化会有变化。但是一个成人的理想,也可能是儿时就有的,是可以随时进行操作、实现的。他的理想已经确定,就是对某一职业、某一阶层的认同,他的理想就是:这是我想要过的生活,或者说是我想要做的职业,或者是我想要做那种人——认同,便去做这种人。
    大学毕业的时候,可以有各种选择,他选择了做学术,就会去考研究生,来到学术单位,最初只是一个实习研究员,但是他的目标已经确定,那就是最终要作研究员,研究员是他的阶层认同。
    一个农民的孩子来到城里,他经过奋斗,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比如说他已经到了教授的阶层,他要装修房子,他绝不会按照他自己的农民家庭的水平来装修的,他一定是参考他认为满意的家庭作为样板来装修,因此这时候他意识却不是认同他的农民出身,而是认同他现在的身份,甚至比他更高的身份,他敬仰的身份。应该说现在这种情况是越来越多了。
    (4)只有最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不言而喻的,新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关系与旧中国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中间的推理过程则错误百出。
    社会上这种阶层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即使到了像华西村那样的社会状况,也还是有相对收入上的差距,但是实际上老百姓对于这种差距并不太在意,他们希望的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并且生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积累的增加而逐步得到改善。善良的人们和守法的公民希望社会安定,尽管自己的生活有诸多不如意,也会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会有过高的奢望,一夜暴富或者因为嫉妒而想要武力反抗老板的“阶级压迫”,因不满领导办事不公,而反对社会,如果有必要上访,也是正当手段,合理合法,希望政府来纠正不合理的现象,而不会希望社会动荡。
    只有不法分子、黑社会成员、受贿者希望社会动荡,以便逍遥法外。社会上潜在的威胁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下面,那就是黑社会,违法乱纪的行为,骗子(甚至在买菜的时候的缺斤短两)、黄牛(倒卖车票、医院的挂号),黄赌毒,地下的制造窝点(熟食点、用自来水代替纯净水),所有这些不法分子,给了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不完全感。而老百姓比较愤怒的还是来自上层的那种玩政治权术的团伙,收受贿赂的团伙,为谋私利的权钱勾结。而在中间的老百姓,实际上这种收入的差别是不大,他们对这种差别应该说是认可的,但是对上下两种恶势力,却是敢怒不敢言。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就来自这两种恶势力。
    
    危险来自那些不认同自己现在所处的阶层的人,那些想快速致富的人,如现在是农民工或小职员,认同的阶层是大款,或者想要得到更多的权力,以权谋私的人,因此就会想一些邪门歪道,就可能犯罪,危害其他人。而现在的行动人群,不是整个阶层,而是团伙。
    我的结论:
    1.“存在”的来源不可信:只有收入,家庭收入,没有家庭负担、生活习惯、等等存在方式,如何正确判断存在状态?
    2.“意识”的来源也不可信,缺少精神的存在:教育、经历、主观对善恶的选择、信仰等。而且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是父辈的社会地位,如果父辈是农民的一个总经理,有几千万的资产,他会仍然认同农民阶层吗?
    3.“阶层”分析由“存在”“收入”决定,同样不可信。存在到意识的转变过程没有被刻画出来,其结论是以问卷的百分比为依据的推论,不存在必然关系。且缺乏实例的证明。
    4.阶层是会改变的,“阶层意识”也会改变的,阶层意识会大于国民意识、民族意识吗?对阶层意识的研究不充分,对其本质没有把握。
    5.应该做个案调查,分析典型事例。把个案累积起来,到一定数目,这是的比例才有可信度。现在的调查是不相识的人,问题的程度很浅,没有触及灵魂,怎么能把握存在到意识的转变过程?
    6.整本书没有真正踏踏实实地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问题,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用貌似科学的自然学科的数字化方法,做了不负责任的、轻率的“问卷调查”,做出了不合实际的错误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