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艺家的立命修身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金梅 参加讨论

     在傅雷先生所有的著译中,《傅雷家书》是影响最深广,读者最众多的一部作品,它已被列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而名留史册。我个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这部著作,几个版本,都仔细通读过,算起来,前后读过六七遍。每次阅读的角度与感受,常常是很不同的。有感于近10多年来,我国文学艺术界中一些人,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自身道德和人格修养,从而产生诸多不良社会效果,这次我在阅读时,把重点放在了艺术家(包括文学家)的立命修身之道上面。而这,也正是《傅雷家书》中一个最突出、最重大的主题。(以下凡引自该书的傅雷言论,不再一一出注)
     在做艺术家与做人的关系问题上,傅雷有一句名言,叫做:“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类似的话,傅雷还多次说过。比如,他还说:“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个人从事的专业上,“特别在于做人”;“艺术永远离不开道德”;“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有成为××家××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我对青年人,对我自己的要求,除了吃苦(肉体上,物质上的吃苦)以外,从不比党对党团员的要求低,但愿我们大家都来不断提高自己,不仅是学识,而尤其是修养和品德”,等等。傅雷不但自己是中国优秀道德传统的实践者,一位品格高尚的文艺家,而且他从自身对整个文学艺术深厚修养中得到的体验和由此造就的人格出发,始终如一地、孜孜石乞石乞地在钅容铸着年轻的一代——他的爱子、钢琴演奏家傅聪。正如傅雷自己所说,就傅聪从小的家庭背景而言,“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有哪个人能像他那样,“教育一个年轻的艺术学生,除了艺术以外,再加上这么多的道德的?”针对一些相识的家长,对傅聪成长过程的误解,傅雷不无感慨地对傅聪说:“那般小朋友的病根,还是在于家庭教育。家长们只看见你以前关门练琴,可万万想不到我们家里的空气,绝对不是单纯的一味的音乐,音乐的!看看周围的青年,很少真有希望的。我说‘希望’,不是指‘专业’方面的造就,而是指人格的发展。所以我越来越觉得青年全面发展的重要。”
     傅雷所说的“做人”,绝不是诸如在人际关系中,怎样八面玲珑,不得罪人,这样一类狭义的为人处世,“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时局的看法与态度”等这类大是大非在内。他所说的艺术家的道德修养,也不是安分守己、明哲保身一类褊狭的观念,而是指广义的道德范畴,“包括正直,刚强,斗争(和自己的斗争以及和社会的斗争),毅力,意志,信仰,……等等。”那么,在傅雷心目中,所谓道德高尚、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其素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其家书所涉及的内容看,爱祖国,爱同胞,不为个人为苍生,则是首要的素质。
     在傅雷看来,只有“从文化上、艺术上认识”而热爱一个国家,“才是真正地认识”和热爱一个国家,并接受其影响。他曾对他的干女儿牛恩德说过:“只有深切领会和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才谈得上独立的人格,独创的艺术,才不致陷于盲目的崇洋派,也不会变成狭隘的大国主义者,而能在世界文化中贡献一星半点的力量,丰富人类的精神财宝。”(1958年11月20日信)这就是为什么,傅雷在对傅聪进行精心培育的过程中,要那样坚持不懈地注重传授祖国文化知识及精神内涵的原因了。
     傅雷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又是视野开阔的国际主义者。在这方面,傅聪也具有同样的品质。为此,傅雷不只一次地表达着他的赞美之意。就在那封提到因傅聪的“民族性格和特征保持得那么完整”而为之高兴的复信中,傅雷说:“你我都不是大国主义者,也深恶痛疾大国主义,但你我的民族自觉、民族自豪与爱国热情并无一星半点的排外意味。相反,这是一个有根有蒂的人应有的感觉与感情。每次看到你有这种表现,我都快活得心儿直跳,觉得你不愧为中华民族的儿子!”一年多以后,傅雷又在信中兴奋地对傅聪说:“你善于赏识别的民族的与广大人民的优点使我感到宽慰。唯有民族自豪与赏识别人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致沦为狭窄的沙文主义,在个人也不致陷于自大狂自溺狂。”
     傅雷说:“不随波逐流,永远保持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原是第一流艺术家的标志。”前述傅雷赞扬的,傅聪能够“不依靠任何政治背景”、“不奔走于权贵之门”,“单凭艺术立足”,等等,都属于他所说的,作为第一流艺术家“标志”的表现,也是中国优秀的文学艺术家,和一切优秀知识分子立命修身之道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傅雷,作为中国现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突出代表,其令人崇敬、追慕的思想和道德品质之一,主要也表现在这个方面。这里举一个人们较少涉及的例子。1947年2月间,美国《星期六晚邮报》,连续发表了斯诺有关前苏联问题的三篇文章。傅雷于同年4月间即行翻译,并附录上史各脱的《俄国三度空间的外交》,编成一本名为《美苏关系检讨》的小册子出版。斯诺的看法,引起傅雷“感想甚多”。作为译者代序,他写了一篇题为《我们对美苏关系的态度》的长篇文章,先行连载于同年4月下旬的《文汇报》上。傅雷文章的本意是很清楚的:是在“劝大家对美苏之间的争端,不要太动感情,不要因分不清双方(美苏的)真主意与假姿态而作左右袒,以免增加美苏的误会”。其中涉及到中国人对美苏应持的态度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傅雷的观点是:“抱住了自己的良心,不问对方是谁,只问客观事实,既不亲苏也不亲美,但谁损害了他们的国家的利益,就反对。”他所不赞同的是,“到现在还有人觉得中国只能有两种人:不是亲苏便是亲美;反苏的必亲美,必近于反动,甚至是国民党的尾巴。”针对这种一边倒的舆论趋势,傅雷指出:“服膺某种主义的,以为天下的是都在这一面,天下的非都在那一面。不幸,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然而信仰令人对简单明了的事实也会盲目。难道我们独立的人格还没有建立?难道我们不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想?”傅雷并说:“我相信我的读者对美国多少是有抗疫性的,而对苏联的软心肠却未必全部合理。”作为举例,文章提到了二次大战后苏联在中国东北的一些做法。应该说,傅雷所持的观点与态度是正确的、理智的。从中可以看出,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其核心,则是他那强烈的,盼望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本是十分可贵的,值得赞扬的事。然而,他的观点与态度,在当时遭到了不应有的非难。
     在彼时彼地,为什么要翻译斯诺的文章呢?傅雷说:“中国人民既没有义务把世界政情用美国人的眼光去看,也没有义务用苏联政府的眼光看。我介绍斯诺的文章,就是要使我们‘躬身自省’。”
     傅雷说得何等的痛快淋漓啊!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凛然的民族正气和清醒的、善于独立思考的理智之光。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不少左派朋友不理解他,甚至对他意见很大。1957年反右运动中,还有人将他的这两篇文章,作为其“反苏”的“罪证”加以批判。直到他去世多年之后,大家才看到他这种可贵的理智之光和独立思考的品格,才说:“傅雷是对的!”而傅雷在《所谓反帝亲苏》一文最后所说的一句话,时至今日,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带有启发性:“一个民族到了思想统一,异端邪说诛尽灭绝的时候,即是它的文化枯萎以死的时候,或者是把人当做物,叫他到世界上去闯大祸的时候。”
     历史上,凡能“保持独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者,由于他们对时代、社会、人生、历史发展的认知,大都具有超前性,从而往往被一时的主流意识和世俗观念所误解,会被视之为落伍者。在这种情形底下,对他们来说最需要的是,能够承受寂寞与误解,因为只有时间的推移,才能证明他们是先知先觉者。1961年9月间傅雷在写给傅聪的信中,就这样描述过自己的思想历程和遭际:“我吃亏的就是平日想得太多,无论日常生活,在大事小事,街头巷尾所见所闻,都引起我许多感想:更吃亏的是看问题水平提得太高(我一向说不是我水平高,而是一般的水平太低),发见症结为时太早:许多现在大家承认为正确的意见,我在四五年、六七年前就有了;而在那时的形势下,在大家眼中我是思想落后,所以有那些看法。”
     傅雷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看来,人格尊严和人格独立也好,独立精神(包括单凭艺术立足)和独立思考也好,对艺术家来说,都是要以最起码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因此,他在培育傅聪的过程中,一方面,不断地向他灌输:“朴素是中国人的美德,尤其中国艺术家传统都以清贫自傲”;“你该记得中国古代的所谓清流,有傲骨的人,都是自甘澹泊的清贫之士。清贫二字如何连在一起,值得我们深思。清则贫,亦唯贫而后能清”;“‘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你我是一条极崇高极可羡的理想准则”,等等,一类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这样提醒傅聪:“艺术若是最美的花朵,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生活中物质的一面不见得比精神的一面次要乏味,对一个艺术家而言尤其如此”;“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唯有经济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光是瞧不起金钱不解决问题”,“相反,正因为瞧不起金钱而不加控制,不会处理,临了会吃金钱的亏,做物质的奴役。越是轻视物质越需要控制物质”。这里,傅雷所说艺术家不能轻视物质,并非鼓励其多多挣钱,而是指要善于控制和学会理财。在傅雷看来,一个艺术家,如果被物质利益所驱使,以挣钱为惟一目的,固然会影响到其人格的和艺术的独立尊严,于艺术水平的提高不利;但因不善于理财,不善于控制物质,从而不得不成年累月地奔波于演出之途,或笔不停息地、机器似地写作,其结果,也只能是艺术水准的下降。艺术活动需要一定的间歇,方能在冷静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下一步创造出更高的思想艺术境界酝酿新的情绪,作出新的构思、筹划。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把艺术当作赚钱工具者,终究是成不了大家的。
     和谐——艺术与生活的和谐,艺术家心灵内部的和谐——是艺术和艺术家的一种优秀品质和高远境界。而要具备这种品质和境界,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全部忠诚。所谓全部忠诚,依照傅雷的说法,是指艺术家在对人对事和对待客观世界时,其本身是怎样的,艺术家就应该说是怎样的;自己内心究竟是何等样的一种境地,也应该如实道出,不留分毫,等等。惟其如此,他的创造活动,才能在达到高度真实可信的同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去激动广大读者或观众和听众。艺术家本人的人格素质和艺术品的品位,也才能日渐完善,日趋高远。任何虚假,不只有损于艺术家的人格,更有损于艺术品的品位,也有损于艺术品的社会效果。因为当读者或观众或听众,把作品与作者或演员或演奏家的人格联系起来,发现后者满不是那么回事的时候,就会觉得他们的艺术活动有虚假的成分在里面,于是欣赏的兴趣就会减弱了。所谓真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赤子之心。而惟有心地真诚和怀抱赤子之心的人,才能不怕孤独,不怕寂寞,永葆其生命和艺术的青春。傅雷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连相契相抱!”
     最后想重复的一点,是傅雷的“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这句名言的内涵。就艺术家的“为人”与其从事的某一艺术专业的关系而言,它们之间呈现着一种宝塔形的构成形态。宝塔底层的根基是“为人”,其上面一层是广泛意义上的艺术家的修养;再上面一层,是作为艺术家或一类型,如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等的修养;位于塔尖的,才是诸如音乐家中的钢琴家、歌唱家,戏剧家中的京剧演员等等的专业素养。这就启示我们,要在某一种艺术专业上有所建树,就不能将目光局限于本专业之内,而是要以它所从出的某一门类艺术的修养为基础;范围再开扩一些,还要比该门类艺术修养更宽广的各类艺术修养为基础;而归根结底,无论从事哪个艺术门类,哪个艺术门类中的哪个专业,都得以“为人”为最后的根基。从宝塔的顶端(某个专业)往下看,每个层级上的修养越深厚越宽广,其结果也就越佳。这大概就是傅雷所说的,各种文艺家惟有整个的、全面的修养发展了,才能获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吧。
    
    原载:《文艺报》2007年3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