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勇《通俗文学理论》——重拼文学研究的地图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谢庆立 参加讨论


     日前,《通俗文学理论》一书由知识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李勇博士几年来对通俗文学系统研究的结晶。他认为,“通俗文学”有自己特殊的问题,因此应该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公正的、合理的文学研究,应该有一种“总体文学”的研究框架。
    
       把通俗文学置于大众媒介格局中进行分析是本书的特色。作者通过考察文化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指出,随着报纸、杂志和电子传播媒介的发展,通俗文学在社会活动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通俗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指数,无论从产品产量看,还是把通俗文学作为社会活动来看,其数量都呈不断增加的趋势。这种增加是本质性的,并不仅仅因为这些作品是使用现代机械印刷的物品,或者这些读者大多具有现代性的市民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通俗文学置身其中的社会结构已经愈来愈多地拥有“现代性”的内涵。而通俗文学,正是“社会结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发现现代社会无疑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这些发现,是作者解释通俗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重要基础。
    
       把通俗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引入大众文化消费视野,具体透视通俗文学现象,是本书又一特色。作者在社会文化的总体结构中,考察了通俗文学与“现代性”的具体关联,并将通俗文学放在社会生产消费格局中进行分析,试图探寻通俗文学的本体途径。作者认为,通俗文学是现代社会中生产的、为大众读者提供消遣娱乐的文学,“雅”与“俗”不能概括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的区别,也不能说明通俗文学的特征。通俗文学与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联,它的“经典”化也是多种力量协商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系统考察了通俗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各个环节,以及通俗文学的本体特征;同时从经济和文化的层面,分析了市场逻辑和文化逻辑在通俗文学活动中的作用。
    
       这样的研究方法并没有偏离通俗文学本体,因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分,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的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这里所提出的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四个要素,几乎囊括了文学活动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但这只是一种静态的分析。“作品”在此占核心位置。“世界”却只是作为“作品”所反映的对象而存在的。这是研究者在对作品进行分析时所作的概括,而不是对文学活动所作的反思。作者通过文学史上大量的事实和现象,紧紧围绕通俗文学的生产和消费问题,分析通俗文学在社会活动中的表现和作用。他认为,商业性的写作与作者从传统的业余作家到现代职业作家的角色转变有直接关系,而这个转变又是传统的宗法社会到现代的商业社会转型的组成部分。这个转型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塑造了追求消遣娱乐的现代大众读者,也促使通俗文学作品模式化,出现大批量生产的特征。
    
       李勇对通俗文学理论的探讨,贴近通俗文学的本体特征,走出了以往文学研究审美视野,他把通俗文学作为一种动态的社会结构,力图在“文学活动”中建构通俗文学理论的研究框架。从这种意义上说,李勇的研究,等于在重拼一张通俗文学研究的路线图,以让后来者获得更多的发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