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固然可以称得上是沧海桑田,但这样巨大的翻覆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就变成了缩微的景观。在世纪初的人们惊惧和欢喜着全球化的神话即将降临、物质消费载着不断膨胀的欲望急速前行的时候,有人竟又做起了启蒙的文章。在最初,这文章几乎是在冷漠和不屑中诞生的,而现在,冷漠和误解仍然在围困,但它所透见的一屡精神的曙光却已略显端倪,在地平线的尽头闪烁着诡奇和辽远的光芒。 作为历史范畴、作为哲学范畴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实践,启蒙主义有着十分丰富而不同的内涵。在我看来,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启蒙主义有着永恒的意义:只要世界上还有智慧的生命,只要还有着生命的成长历程,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种种的蒙昧和不公,启蒙主义就没有尽头,启蒙主义的精神实践就不会终结。所以,从卢梭、伏尔泰到康德,到尼采和克尔凯廓尔,再到当代的米歇尔·福科,他们一直在延续和深化着启蒙的命题,甚至我们还可以将这样一个精神的链条上溯到更早,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文化巨人们,甚至中世纪那些为了真理而牺牲的人,他们不都是人类的精神先知,不都是世界之夜中的启蒙之灯吗?从这里看,我们中国的现代意义上的启蒙主义实践,其不断被中断的历史,才持续了多少年?怎么就可以终结,就应该是被看作“落后”和可以嗤笑的东西呢? “Enlightenment”,它和汉语里的“启蒙”之间,也许在词义的构成上有微妙的差别。前者可能更强调“灯”、“光明”作为词根的本体意义,强调其思想的真理性本身;而在汉语里它则更接近于“启发蒙昧”的实践性质。所以,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就是作为一种思想和哲学本体论的东西,在我们这里是被自觉和不自觉地有所忽视的,看看“五四”思想先驱的文章,这种感觉就愈加强烈。对制度的厌恶,对现实的愤激和对国民性的绝望,使他们大多采取了比较尖利而盲目的激进主义态度,在理性中夹杂了太多感性和非理性的成分。某种意义上这也许就是它的任务并未完成得很好的一个原因。实际上在现代中国,常常不是“理性”奠定和确立了某些现代的思想意识,而恰恰是激进主义和偏执论的“思想”才产生了实践的效应。这具有必然性,但这样一来,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启蒙主义的思想实践常常是以急速变革和社会动荡的形式来进行的,是“社会”的、激情与“狂飙突进”的,因而也是比较初步和表层的、很难持久深入的、无法抵达“人”的意义层面的。“五四”与八十年代的启蒙运动可以说都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与问题。“立人”的目标虽已提出,但其内涵却不断倒退,其作为“个体主体”——也即为克尔凯廓尔所说的“That Individual”——的含义,被“国民”、“群众”、“人民”这样的宏大叙事主体逐渐消泯湮没。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和判断,我以为,在新世纪伊始,恰恰是重启这一伟大精神实践的不可丧失的时机。这不但是补课,同时也是真正的深化和延续。 作者从启蒙主义文化实践的角度,来探求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探求其思想财富、社会意义与精神价值,毫无疑问也是一个重要的角度。甚至就像萨特所说的“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样,在我看来,无论是哪一种思想和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在现时代的实践意义上看来,都具有“启蒙”的意义,或者说,从实践的角度看来都是一种启蒙主义的文化实践。所以,这样一个命题就不仅有着特有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有着广泛的思想辐射性。作者从这样一个角度,可以说是抓住了当代文学的一个关键的领域,一个精神脉络的端口。另一方面,启蒙主义在这里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成为作者观察、理解和评价当代文学的现象、文本诸种构成要素的一种视角,这也使得当代文学研究再一次获得了一个具有“人文性”意义的典范。 而且,特别令我感到欣喜和富有启发的是,作者对启蒙主义思想与哲学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正在这部书中显现出思想烛照的力量。他用作为“审美问题”的“人性启蒙”,当做一个通向文学当代性价值的根本路径,一个评价的尺度与标准,以此来探析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我相信,过不了多少年之后,人们就会发现这的确是一个对当代中国文学“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的准确把握。另外,作者还清晰地画出了文学中“人性启蒙”的有效路径:“人性解放”——“人性上升”——“人格完成”,按照这样的图式,许多对当代文学的混乱认识立刻得到了澄清。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那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我此刻想起了一位当代诗人的一句诗。我并不认为一个人的努力会改变什么,但我想在这物质的狼烟和欲望的红尘中,如果一个民族的精神注定要再度奋起而不会沉沦的话,那么他的足迹将是这迢迢的路途上足见光荣的一笔。世俗的时代的确已经不可抗拒地来临,在我们这个过于注重实利而忽视形上价值的民族这里,物质的光华和精神的黯淡,正在辉映成令人欢悦又心惊胆寒的景观。但这并不能阻止求索者的意志和勇气,因为沉沦虽然容易,但却不符合历史的逻辑——在我们反对这些“作为存在的形而上学”所驱动的“宏伟叙事”的同时,也要顽固地相信一些东西: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