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华裔美国小说典型母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贯通华裔美国文学及其研究的不同语言和地域板块,综合运用历史、文化、种族和性别等诗学理论,透视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三个典型母题,系统挖掘和诠释华裔美国文学独特的族裔经验书写、“混血”的文学传统、文化想像方式与内涵,有助于辨识美国文化内部的殖民话语关系,促进我们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反思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变异与创新的问题。 一、视野开阔,资料翔实。《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聚焦的系列问题主要为:华裔美国作家的特殊文化身分立场如何体现在其文学文本中?与其族裔经验有何关联?中美两种文化合力所形成的结合与变异,导致了什么样的文学想像?作者将华裔美国小说里的英文、中文作品都纳入考察视域,着重透视华裔英语作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动态的政治文化语境中对同一文学母题的不同美学构想。这种“兼顾”的整体意识,既是她对饶芃子教授在1994年提出的打通海外华人文学的母语和非母语研究的回应,也是她个人的学术锐气及双语实力的体现,对以往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构成一种突破,为其后各种话题的深入探讨开拓了言说空间。作者在“绪论”中追溯30多年来亚/华裔美国文学的定义扩展和演变过程,并分别概述了美国本土、中国台湾和中国内地三个主要研究区域相关的评论、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比并发掘各自的批评局限、视野盲点以及需要拓展的方向,从具体的文学母题切入,整合三个地域的学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更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思维和范式。其附录非常完备,包括国内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期刊论文篇名辑录、国内华裔美国文学博士硕士论文辑录、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要目辑览等,体现出从内容到形式的规范与严整。 二、立足文本,深入挖掘“小说母题”的诗学意义。《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在立足文本对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既有纵向的梳理又有横向展开,同时还兼顾到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化诗学研究与文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第二章对华裔美国文学发展阶段及重要主题作了概述,作者不是按照一般的文学创作规模变化为划分标准,而以文本主题内容的衍变为依据,因为它们蕴含了华裔美国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文学想像等因素。作者在勾勒其发展轨迹的同时,通过评介一系列代表作家作品,凸显华裔美国文学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族裔意识和文化身分诉求的转变等问题。这幅立体、动态的文学全景图,有利于读者迅速而清晰地认识华裔美国文学独特的创作传统和发展态势,理解美国土生华裔作家的文化民族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之争及其悖论性,还有近期的“越界”书写与回归传统的复杂性。该书在大量华裔美国小说文本中提取具有典型性的文学母题进行深入解读,从个案研究入手,从历史、文化等视角切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旨在展示其特殊的文化诗学意义,提升华人文学研究的理论深度。通过与华裔美国历史、文化的互文性阅读,建立起一种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合”,体现华裔美国文学言说自身的特殊模式。第三章“唐人街:双重边缘化的文化‘飞地’”系统考察了美国华人聚居社区的起源和内涵,把历史、政治和法律等有关资料并置,阐明美国唐人街的形成乃美国的排华浪潮和《排华法》等种族歧视及隔离政策的结果。作者能触摸到历史的命脉,在社会历史背景下探讨与其相关的小说母题,包括“唐人街”、“母与女”、“父与子”等叙事特色。它们都是特定时代环境下的文学产物,如果不了解美国华人移民及其后代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况,就无法透彻理解如《吃碗茶》等小说故事和人物的现实性、矛盾性和局限性。作者也注意到唐人街对于几代华裔美国人的不同意义,由此对比新老华裔的文化价值取向差异,并指出如小说《骨》中所表现的辛酸的华人家族历史与美国主流社会所宣扬的成功的“模范少数民族”神话的巨大反差,深刻揭示华裔美国人在唐人街进退两难的困境及其生存悖论,非常具有说服力。作者进而由外及内,深入华裔美国人的核心组织——家庭,对“母与女”、“父与子”这两组基本亲缘关系的叙事模式进行剥壳解谜般的阐析,如将《女勇士》、《喜福会》等华裔美国小说中“母与女”对立、冲突、和解的关系模式跟华裔美国女性的主体建构与自我价值的追寻联系起来。她追溯了“母性谱系文学”的理论渊源,在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观照下,从文本中推导出关于华裔美国女作家对“血缘之母”同情理解、对“文化之母”悖逆分裂的文化隐喻及其复杂成因,由华裔美国女性主体性建构的迷失和悖论证明美国“内部殖民”话语的强大力量。至于赵健秀等华裔男作家执著于重塑华裔美国男性的父系英雄传统,该书“父与子”的章节对这种华人“精神之父”背后的美国文化实质也作了客观的剖析。总之,作者善于运用各种文化诗学理论,对华裔美国小说进行犀利、到位的诠释,所提出的观点颇有启迪、警示之功,从一个方面提升了华裔美国文学诗学层面的研究。 三、亲知实证、鲜活生动。作者曾亲自到美国和香港进行学术调研和交流活动,搜集最新资料及信息,这有助于她感受、理解华裔美国文学中牵涉的若干重要文化景观,摆脱已有研究模式的“他者导向”,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迸发自己独到、精辟的体悟。除了“实证”和“亲历”,作者还注重“亲译”与“亲访”,比如论文中引证的英语作品及评论大多由她自己翻译,而且她组织并参与翻译了著名华裔美国文学学者黄秀玲(Sauling Cythia Wong)的专著《解读亚裔美国文学:从必要到奢侈》(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该书中文版将于2007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她还亲赴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与美国的华裔作家和学者交流访谈。这一系列翻译及访谈工作,无疑为作者开展论著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和理论基础。同时,其鲜活生动的著述优势也显而易见,作者出身西学,但文字简洁、凝练而颇具活力,理论论证总是与生动的文本剖析紧密结合,使人读来颇为惬意。 当然,书中涉及的庞杂作品和研究资料,还可作更为细腻、充分的消化把握,以达理想的境地。 原载:《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