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艺理论家中,夏之放先生是一位思辨见长的学者。他由文学理论起家,早在新时期之初就出版过《文学理论基础知识》、《文学概论》。后转入美学,著有《美学简论》、《美学:苦恼的追求》、《异化的扬弃》,参与撰写的《美学基本原理》曾影响了几代学子。美学的介入使他的文艺理论研究具有了不凡的哲学深度。在对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缘起的实例和理论悉心收罗、反复琢磨的基础上,最近他又向学界奉献了新的思辩成果:《论块垒:文学理论元问题研究》。 所谓“块垒”,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种比喻,多指作家郁结于胸中的怨愤不平之心理状态。它是作家深层心理的动力因素,也是作家进入创作状态的根源。中外文学创作论中经常说起的怨恨、发愤、愤怒、愤懑、寂寞、郁结、抑郁、忧郁、不平等等,都可视为“块垒”的同义语。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收集、梳理了中国古代典籍中与“块垒”相关的六组说法。第一组,以“郁结”为核心,包括郁陶、郁邑、郁悒、郁伊、郁抑、郁纡、郁郁、郁噎、郁湮、纡郁、抑郁、壹郁,指思虑烦冤不得发抒,积聚不得发泄。第二组,以“愤懑”为核心,包括怨恨、不平则鸣,指烦闷气愤,抑郁不平。第三组,以“坎壈”为核心,包括坎坷、坎轲、塪壈、塪坷、坎坎、轗轲、輡轲、牢愁、牢骚,指困顿不得志。第四组,以劳骚为核心,包括劳愁,指烦闷不满的情绪。第五组以“骨鲠”为核心,包括骨梗、骨鲠在喉等,指有东西堵在喉口,不吐不快。第六组以“块垒”为核心,包括块磊、垒块、磈磊、磊块、傀礧、魁瘣等,比喻郁结在心中的气愤或愁闷。这说明,文学创作起源于胸中郁结的“块垒”,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的。 然而,上述例词所指,均系怨恨、愤怒。文学创作既可产生于怨愤不平,也可产生于兴高采烈。将怨愤的“块垒”作为文学创作唯一的元问题,似乎不够周密。作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块垒本身是否仅限于怨恨、愤怒?它是否同样包括另外一类愉快、高兴的情感?”应当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块垒”倘不具备普遍性,它能否成为文学理论的元问题是大可究疑的。作者是这样回答的:“块垒的说法虽然通常多用来指忧怨、愤怒之类的聚敛型情感,但是,从其理论来源、应用范围来说,应该不限于此,还应该包括舒心、赞美之类的发散型情感。”“不平则鸣”的倡导者韩愈是将失意之鸣与得意之鸣都算在“不平”之鸣之内的。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明确指出:“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黄庭坚《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也说:“与世浮沉唯酒可,随人忧乐以诗鸣。”夏之放先生据此将“块垒”用来泛指“导致作家艺术家产生最初的审美意象的意向性结构,即那种难以说得清楚、但又‘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生感悟状态”。 在对“块垒”作了这样一番学理界说的基础上,作者摇曳生姿,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五编十四章。第一编在文学理论元问题的概述中提出“块垒”论;第二编从中西哲学,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本体论的不同视角考察“块垒”的存在论本质;第三编从文学的本原论入手考察“块垒”自身的生成;第四编考察“块垒”在文学活动过程中的衍化形态,诸如灵感、核心意象、艺术形式、作品主题等;第五编结合当下文学创作活动中“块垒”的缺位现实反证理论上提出“块垒”的重要性。一个古代文论中人们司空见惯而又常常忽略的范畴经过这样富有创造性的发掘、引申与延展,重新焕发了新的理论意义。 作者指出:块垒作为感悟生存状态的凝结物,理应成为文学活动的本体,这是中外文学理论在元问题上取得沟通和整合的现实基础。块垒产生于作家自觉承担人生使命的伟大抱负与现实境遇的巨大落差之中。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块垒不仅是推动创作的原动力,而且是引发灵感的背景、构织意象的红线。块垒隐藏于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境象等层面的背后,构成作品的深层意蕴,即主题,在接受环节,又继续叩击着读者的心灵,并通过读者的能动创造,化合出新质,展现出新的生命力。由于块垒凝聚着崇高的人生价值,体现着坚实的精神境界,在文学创作普遍患了软骨症的今天,提出“块垒”要求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夏之放的《论块垒》,不仅标志着文学发生奥秘理论探寻的深化,而且意味着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老一辈理论家对萎弱不振的文学创作现实的理论回应。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1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