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青春的梦想。这是我在阅读德里达的《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时得到的初步印象。德里达年轻时写过诗歌和小说,上大学时,学的专业是文学。当他深深地爱上哲学时,他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关注。即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依然认为他的作品既不能严格地归于文学也不能严格地归于哲学。他终身都试图打破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壁垒,渴望在它们之间建立新型关系。 实际上,哲学和文学从来就是相互开放的,它们之间始终具有边缘地带,正是这个边缘地带显示出生机蓬勃的力量。它使哲学和文学相互借鉴,也使哲学和文学不断保持相互批评、相互激励和相互竞长的力量。哲学可以从文学中借取想象的丰富色彩、生命的本真因素和对时代的深刻体悟。一种不断与文学沟通的哲学则比仅限于进行概念推演的哲学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危机与痛苦。反过来,即便是最个性化的文学也能从哲学的洞察中吸取智慧与灵感。由于哲学常常试图把个别经验提高到普遍,它能给文学打开视野,提升境界,显示出超拔平凡的眼光和不滞于事、不碍于物的胸怀。文学常能以小见大,以小明大,哲学则能以道观物,以道证物。有人说文学是人学,哲学又何尝不是人学呢?它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显示人性、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而已。但是,它们也相互补充,勾画出人及人的生活的丰富图景。 然而,德里达对文学和哲学的关系的认识远远超出了我的上述看法。他不仅对传统的“文学”范畴提出了质疑,而且反对像人们现在通常所做的那样把文学作为一种建制。他一直梦想写一部既非文学又非哲学同时又保留着哲学和文学的某些性质的新作品,他把自己写的《明信片》、《丧钟》算作这样的作品。他认为,严格的文学作品或者纯文学作品只存在于虚构里。广义上的文学没有本质。如果说文学真有什么本质,没有本质就是它的本质。没有哪个真正的作家会在搞清了文学是什么之后再来写作。文学的品格就是不服从禁令。它力图以美的方式自由说出我们想说的东西。我们可以描述文学的特点,分析作品的要素,但无法告诉人们文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德里达看来是一个假问题,因为它假定了“本质”的存在并且是就固定的独一无二的意义发问。而文学恰恰是要挑战这种发问方式。德里达在《丧钟》里对热内(Genet)的作品的解读就是这种挑战的尝试。 不过,德里达毕竟没有把热内的作品完全解读成别人的作品。这里涉及他对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的新认识。文学在他看来无法与文学批评严格地区分开来,但两者又不能完全混淆。好的文学批评是文学的一部分并且是极有活力的一部分,因为它不仅帮助文学作品打开自己,向其它一切可能的文本开放,而且帮助它向生活本身开放,向一切热爱它、欣赏它甚至反感它的人开放。文学批评的风格可能不同于原作的风格,但这种不同的风格恰恰是原作的参照。它的批评是对作品的增益,因为它扩大作品的意义空间,对作品进行瓦解,暴露作品的各种因素,甚至挖掘作家本人不曾想到的东西。所以,文学批评不单单记录批评家的阅读行为,它也给作品带来新因素、新意义和新关系。批评家的趣味加入进来并改变作品的面貌,影响作品的接受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文学批评的过程体现了批评家对语言的创造性经验。批评家参与了文学作品的署名或副署,参与作品的再创造。同时,好的文学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解释,而且是对作品的移植活动。它不只是对作品意义的推销,它还把作品带入新的视域、新的情境、新的挑战和新的追问中。它使文学意识到自己有无限的未来。 文学既是青春的梦想,也是青春的回忆。因为它是青春的梦想,它首先成了青年人的事业;因为它是青春的回忆,它也能唤起老年人的热情。只要我们有用文字进行抒情的需要,有记下已经发生或想象着已经发生的事情的需要,有表达自己渴望的需要,我们就有诉诸文学的冲动。文学是压抑的升华,因而也是压抑的消除。文学既展示我们的内心,也丰富我们的内心。它以个人的经验来表达和诠释集体的经验,因而它能让人与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角色一起感受和思考。这正是文学让人感动的原因所在。文学全其性,顺乎情,所以,没有多少人是不喜欢文学的。但在文学中,个人的喜怒哀乐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成了虚构的世界的一部分,成了供人进行心理投射的对象,成了供人通过联想、感受和理解而自我解放的方式。 不管个人宣称他的作品如何独特,如何具有不可重复性,如何作为个人独白仅仅表达了个人的情绪与体验,一旦他将自己的想法形诸文字,他就失去了对文字的支配力,他也把作品置于由阅读方式所决定的情境之中。文学作品是供人消解、重组、欣赏、娱乐、想象、追忆和思考的东西。它的魅力就在于它只是作为痕迹和可能意义的不确定的织体而存在。正因如此,不同类型的人都能从那里得到满足,因为他们从那里得到移情的对象,从那里走向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这个领域既让人有亲切感,又让人有新奇感。它让人通过想象的作用在精神世界中实现自己想做而未做,想做而不敢做或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所以,文学是世界上最有趣,最能满足个性化要求的东西,“甚至是比世界本身更有趣的东西”。游戏的力量在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它可以同时让我们忧伤与喜悦,让我们欲望与满足,让我们模仿、惊奇、担忧与狂喜。世上还有哪种文字化的东西能同时做到这一点呢? 文学还是心灵的艺术家。它创造的不只是文本,而是一个世界,一个部分地与现实世界相似而又反比现实世界丰富的世界。那里显示着幼稚中的成熟,寂静中的动感,昏暗中的光明,污秽中的圣洁。它游移在压抑与放歌之间,它不满足于两极性或坚执于两极性。它要超越这种两极性。文学的秘密就在于让人领略欣赏过程的乐趣。悬念与意外是它的极致。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1-1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