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还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但仍有一部分论者认为,“茅盾文学奖”已经初步地建构了自己的审美逻辑”。徐其超、毛克强、邓经武分别从茅盾文学奖的意图、宗旨及原则出发,通过“评奖得失研究”、“获奖作品宏观研究”与“获奖作品微观研究”三个方面,不但对之进行了具体的个案研究,而且还从学理层面论证并发掘了“茅盾文学奖美学”的义域与框架。作为第一部茅盾文学奖研究专著, 他们合著的《聚焦茅盾文学奖》在下述几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由于根植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意图,以往的研究都胶粘于获奖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它们的“时代传声筒”效应,“有意地”淡化甚至弃置了它的“文学意义”。三位学者首先从这种“缺失”及潜在的美学前提出发,对作品进行重新评价,因此,《聚焦茅盾文学奖》就内在地贯穿着他们自觉的美学意识:一是艺术创新精神。研究者们不拘于获奖文本的“现实主义主导权”,而是立足于它们的既在境遇,考察它们在“轰动”或“弘扬主旋律”之外,究竟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多少新的素质;在观念、方法与范畴方面是否推进了文学的现代化并取得若干突破;在与外国文学的“对话”之中又铸造了几许的“世界性”因素。二是力图剥离“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茅盾文学奖的“惯性”阅读,把它们从“历史的教科书”中解脱出来,充分借鉴西方的文化学、叙事学、主题学、形象学、语义学等等研究方法进行文本“细读”。三是从文本实践出发,拓展现实主义的学理深度。《聚焦茅盾文学奖》不但从“纵”的方面梳理了现实主义“回归”→“开放”→“深化”的过程,而且还从“横”的方面凸显了现实主义的“可能性”。总之,《聚焦茅盾文学奖》对这种美学精神的挖掘虽非“首创”,我们也并非全部认可他们对获奖文本的具体评价,但这种“回到文学现场”的做法,仍然为我们认识茅盾文学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与“方法”,也相应地打开了茅盾文学奖美学之“门”。 茅盾文学奖美学正日趋丰富、庞大和复杂,然而,对它的研究,在今天看来,却仍有待于突破文本的个体局限而走向整体化, 有待于突破方法的现实主义模式而走向综合创新, 有待于突破研究的无的放矢而走向辩证的批判精神。作为第一部茅盾文学奖的研究专著,它在这些方面的开拓与深化,就不仅仅具有基础与方向意义,而且从学术层面启示我们:该是整合各种资源,建构以精神性、审美性与现代性为基础的茅盾文学奖美学之体系的时候了。 原载:《文艺报》2008-4-2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