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时代的听觉细雨——20世纪中国文学伦理问题研究》是路文彬先生新近的理论著作,路先生致力于文学、文化、哲学、伦理学等方面研究,该书凭借丰富的中西理论审视了当下中国失重的伦理。 路先生所做的关于听觉文化研究的思想贯穿此书。中国本是个听觉文化占主导的社会,古代美好的音乐可以“绕梁三日”,人们很注重耳朵以及心灵的享受。而后工业时代的喧嚣、后现代主义的宽容给了人们放纵自己、展示个性的机会。人们不再聆听大自然、不再倾听内心的召唤,取而代之的是对视觉的满足,眼花缭乱的电视节目、五彩斑斓的都市生活都容易让人失去自我,陷入娱乐至死的恶梦。 如此失重的伦理,使得忧郁气质、羞耻感这种高贵气质与时代格格不入,造成了“高贵”的极度缺失。别尔嘉耶夫、舍勒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些气质进行了理论解读,它们是人性中的高尚品质,而我们只能回到“五四”作家中才能找到“忧郁的真诚”。羞耻感的淡漠也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痼疾,孔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种治国主张,便是对羞耻感的认同,可见传统华夏民族,是极具羞耻感的民族。而到了当代,羞耻感似乎被降了级。孩子从小被教导“不要怕羞”,极力去争取一切,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小小年纪却都是大人的口气和做派。羞耻感伴随的是自尊与自我,失却了羞耻心,哪里还有自尊和自我。当代文学中为了名气,拿性爱、欲望作为作品的全部来吸引眼球的比比皆是。伦理的失重,使得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人们都以失却忧郁气质、失却羞耻感为荣,为了达到目的,每天疲于奔命,不择手段,为了宣泄刻意地去寻找快乐,最终,当有一天回到自己宁静的内心却是一片茫然与空虚。后现代主义的盛行引发的伦理失重已经让人们承担了恶果,对亲情、友情的淡漠,对大自然的疏离,让很多人痛苦不堪,这是人们的宿命,在伦理失重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承担后果。 此书对善恶这个伦理学问题也作了探讨。“人之初,性本善。”而在现代中国却不乏把“恶”发扬光大的文学作品。文学来源于生活,而人们也需要从文学中去寻找生活的影子。这种不良的影响使得整个社会“恶”性循环。中国文学言“恶”者不少。对爱情的反拨,对小人物苟活哲学的认可,不少作品都充满了无奈与怨恨。这种写作只能给读者带来悲观,人们不会像强者一样去爱别人,只能去抱怨,去怨恨。作品中和现实中的人们很少承认自己的命运。当凯尔泰·伊姆雷作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被记者问及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时,他这样回答:“奥斯维辛是我最大的财富。如此接近死亡,那是无法忘怀的感受。在那个漫长的瞬间,生命从未如此美丽。”而中国人对此却很难理解。我们要善待自己的命运与历史,要怀有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过去。怀有善心的人必定是个强者,只有弱者才怀有苟活的心态和怨恨的心理,了此一生。 此外,作者还对中国当前的文学写作现状进行了审视。中国的写作存在着种种问题,从前强调的集体主义也应用到了文学上,无产阶级文学强调同一性,忽视了文学的自由与个性。文学通常就是“国家的文学”,这意味着文学不在乎追求永恒艺术魅力,而更器重的是服务现实。还有就是在商业浪潮中夹击的文学,为了追求商业价值,文学本身的艺术性下降,媚俗之事充斥着文学市场,长篇小说越写越长,可是质量却没有随着字数的增长而增长。这些都是作者对当今文学现状所提出的担忧。 这本理论著作共计20余万字,别尔嘉耶夫、海德格尔、黑格尔、舍勒、斯宾诺莎等哲人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为此书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作者将伦理学作为重要参照引入文化、文学研究,为了挽回失重的伦理,理清混乱的审美价值,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人性,看待文学作品,在批判中重构。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了中国当下的人性,可以说这些心理掩藏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新的“国民性”,作者把这些和时代相关的不良人性挖掘出来,给人们以警示。对于文学作品,作者同样指出了它们的偏颇之处,希望文学作品是真正有着恒久魅力的艺术品。 (《视觉时代的听觉细雨——20世纪中国文学伦理问题研究》路文彬著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08-05-30 (责任编辑:adm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