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和伦敦苏富比学院艺术与商业双硕士的艺术史学者、青年收藏家杨好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文艺复兴艺术史。近年来,杨好建立“无界艺术BoundlessArtsCollecton”,举办“迷思”展览、敦煌文博会上法国主宾国“艺术的回响”等展览,展出“无界艺术BoundlessArtsCollection”收藏的丢勒、小丹尼尔斯、德拉克洛瓦等名家原作,诸多创意活动在业界得到众多赞誉。 杨好的经历简单,却积累了丰富经验。留学期间,杨好几乎跑遍欧洲的博物馆美术馆,一周平均几十件,几年下来看了大概有近万件作品,而作为一个师从国际著名美术史学家PeterHum⁃frey的研究者,她也有机会得以在博物馆仓库里看原作,零距离地接触原作,使得她更加对大师、对经典保有敬畏之心。为了将经典的价值传播,杨好怀揣着“不做旁观者,而是要做创造者”的信念归国创建艺术机构,并在旗下创建了“一好”出版品牌。 “我是所有年轻人里面85后的一员,我和这个时代的人们一样,都是用互联网来摄取信息,并且大量地依靠互联网,互联网几乎成为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我想我们不能依赖于此,它并不是全能的上帝。”杨好说,之所以选择纸质出版,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互联网的特点是快,汲取信息的速度和观看的速度都非常快速,然而阅读是一种沉思的方式,沉思和审美则需要时间。互联网的优点在精神领域里恰恰是一个缺点。其次互联网是不断向前的,它的方向是单一的,但是时间的特性是无限循环的,就像艾略特所说过的一样,“一切的起点都将是终点”。所以,杨好觉得,时间的特性正是出版可以赋予时间这样一种物质特性,这是选择纸质出版的原因之二。其三,认为纸质阅读和读者的关系其实更是一种民主化的关系,因为读者可以在其中去思考和思维,但是互联网时代却是裹挟着我们不断前进,容不得我们停下思考。 是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无界”的时代。边界在全球大融合的历程中日渐模糊。身份多重、信息同步、跨领域合作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裂变”的时代。事物爆炸式消亡再生,人们在急剧的历史更新中步履匆匆。在这个时间被打上价签,物质意义大于精神意义的时代,耐心被透支,阅读成为一种奢侈。 一好阅读,愿意在这个时间被撕裂成碎片、遗忘变成常态的时代,去做一件缝合时间的事情。 基于对艺术史的深入研究,对经典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对国际艺术发展趋向的了解,对当代中国艺术现状的思考,杨好深感到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史学者的一份责任,她认为,在这个时代,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只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总要有一些人要做文化担当,做一些对社会有益之事。从阅读者到研究者,从旁观者变成造创造者,从被影响变成了文化生态的参与和建构者,代表了一代年轻文化人的文化梦想和态度:“我们不是时代的叛逆者,我们是时代经典的保留者”。 小时候,杨好不经意中遇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和傅雷的《文书名作十二讲》成为她童年时期艺术史的启蒙书籍。那时候,她无法预料自己多年后会与《艺术的故事》的出版方英国费顿出版社有任何牵连。 费顿出版社,世界艺术史书籍坐标性的出版社。在全世界享有盛誉,出版的艺术系列图书被誉为移动的博物馆,曾影响了一代一代出版人的理念,仅策划出版的《艺术的故事》在全球销售就高达7000万完册。“当然这些的一切都并不是我选择费顿出版社的最终因素。我和Peter老师讲了出版时间,以及出版一套印象中的艺术史这样理解概念的书籍之后,有意识地接触了很多出版社,包括费顿出版社还有一些其他的世界知名的出版社。最终发现,费顿出版社的艺术史书籍是符合我们理想中的标准的。”杨好说。 杨好以她的专业水准、文化理想和专业态度赢得了费顿出版社的认可,他们决定联手推出“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系列丛书。这套丛书完美地打造了真实的出版策划意图,从策划、编著、设计、装帧、印刷甚至到纸张的选择、包装的格调,无一不呈现出品质的精致与高贵,呈现出匠心而造的力度。这套随时可以打开的博物馆,传导着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神,浓缩着编撰者的毕生研究,从浩瀚的美术史当中,截取最为活跃和具有代表性的时代,选择最具代表价值的艺术家。 打造新的阅读方式,重塑阅读历史,倡导回归品质阅读的习惯,是杨好对于当下浮躁社会的思考和愿望,此次借由与费顿出版机构的合作,开启了她的再造之旅,开启了她的出版品牌的塑造之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