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为有源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宋超 参加讨论
读完厚厚一叠书稿,已是东方既白。
    如同过往的每一天,在这座城市的多个地方,一份份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报纸此刻正快速分装,将运往书报亭或投入邮箱。于我,这样的一幕极为熟悉,已牵挂了二十多年。
    而对于刚刚阅毕的这部书稿中的诸多老报人,那些即将被读者打开的纸张,则堪称他们一生的情感所系,甚至性命所系。岁月里,一代代报人渐行渐远,一幕幕与报纸相连的场景却在他们生命的轨迹里愈显清晰,即将付梓的这本《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可谓明证。
    文新集团的三十位年轻记者、编辑历时一年,采访了文汇报、新民晚报的二十五位老报人,形成了《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一书。访谈极有意义,一端是当代传媒青年关乎理想、关乎实践、关乎困惑的追问,另一端是昔日老报人关乎情怀、关乎坚守、关乎使命的思考。访谈录读来见史实、见脉络、见性情、见精神,引人入胜,令人深思,予人启发。青年记者、编辑于此的尝试和努力,是扎实的,也是精彩的,更是弥足珍贵的。那天下午,我正匆匆外出去参加一个会议,市委宣传部青工委负责人从后边急急赶来,抵近后,却犹犹豫豫地说,有麻烦我的地方,要我为一帮青年朋友做件事。写一篇序言。这说的就是这部书的事情,对青年朋友们如此努力之后的希冀,我当然没有任何推却的理由。
    直面当今时代,社会格局深刻变革,价值观念日趋多元,互联网传播技术广泛运用,受众个性高度多样化,对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是严峻的考验。毫无疑问,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改革创新是新闻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但如何看待改革创新,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不顾历史、抛弃传统、否定一切,我们也姑且称之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另一种是尊重历史、学习传统、积极创新。后一种,是人们广泛认同的继往开来的态度。历史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前者状况虽然时常开演,但又时时碰壁,及至破产。后者的动响虽然没有惊世骇俗,甚至也不十分耀眼,却是在艰难中掘进,呈现的是实实在在的进步。我们应该要有这种清醒坚定、明白无误的认识。创新源于传承,构建要有根基。这里讲的传承和根基,当然主要是指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职业规范。集中而言,是新闻工作者的价值追求。这是形成我们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上海是我们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新闻事业的发展有艰难曲折,更有辉煌篇章。许多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在所处的特定阶段历尽艰辛,努力开拓,各自取得了堪足称道的成绩。而瞩目这批老一辈优秀工作者——不仅是报业还有广播电视的,有种共同的精神特质,格外受人关注,即他们无论在哪个时期,在何种状况下,始终把国家命运、民族大义、人民意愿作为自身价值追求的核心内容。论传承、论根基,共同的精神特质是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的。这是出发的起点,清泉的源头。
    人文精神、价值观念是以人为载体的。某种程度而言,传承即为传人。研读中国报业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新闻文化传统的塑造和传承正是系于一代代报人之身,离开了对作为个体存在的报人的了解和研究,传承与构建很难落到实处。报人普遍的人格,必定呈现为报纸的报格。人,是有血有肉,有气脉,有性情的,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存在。抓住具体的人,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加以记述、映照乃至透析,很能看出人与时代的互动,看出历史的轨迹。这种写人而记史,阅人而识史的做法,中国历来史家就很重视。司马迁作《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为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记录帝王、诸侯或重要历史人物言行事功的本纪、世家和列传,用现代话说,写人的内容,占到了绝大部分。而脍炙人口,为后人传诵的篇章,也多半以写人见长。研究上海报业历史,传承新闻文化传统,从叩访经历丰富、个性鲜明的一批名报人入手,从写人入手,不失为一个智慧的角度。
    写人的关键,是写精神,写品格,写性情,写识见。报人代代薪火相传,传承的关键也在于此。《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一书中,有战争年代便投身新闻行业的著名报人,如马达、束纫秋、刘庆泗、任荣魁、冯英子、张林岚、徐大刚、张之江等;有新中国成立后见证了新闻事业逐步繁荣的新闻人,如张煦棠、史中兴、周珂、徐开垒、敬元勋、周宪法、吕子明、茅廉涛、郑重、周嘉俊、姚诗煌等;还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汇、新民蓬勃发展的决策者、实现者,如张启承、丁法章、石俊升、赵凯、吴振标、金福安等。他们中,有人一生倔强、性烈如火;有人温文尔雅、淡定从容;有人以笔为剑、纵横捭阖;有人以文会友、娓娓而谈。虽同在报界,但性情各异,喜好不同,每个人都有一段史,每个人都堪称一本书。年轻记者编辑动脑筋,下功夫,见微知著,实施对这些前辈报人的访谈与采写,书稿中有不少篇章,真是能“见人见性情”。在忠实记录老报人们思想观点、业务论断的同时,也以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细节传神地勾画出了一个个鲜活的采访对象。老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识见,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上海何其有幸,曾经诞生并至今仍存如此许多报界耆宿,说实话,文汇报、新民晚报也还只是上海新闻界一方而已;读者何其有幸,一卷在手,尽览二十五位报人人生精华,自是受益无穷。
    唯知往,方能鉴来。在伟大祖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刚刚迎来创刊70周年的《文汇报》,与即将走过80载春秋的《新民晚报》,又站上了一个新的起点。在此新起点,重温一代报人的情怀与使命、光荣与梦想,追溯上海文汇与新民两报传统的源头与积淀、变革与传承,对后来者的创建与构建,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我这样说:构建基于传承,清泉来自源头。料想与文新报业集团青年朋友们写作此书的初衷当是一致的。
    2008年5月28日
    (此文为《相遇历史——老报人访谈录》一书的序言,该书由文汇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
    原载:《文汇报》2008-07-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