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批评 >

饶翔:姬中宪的社会学与城市文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同代人 饶翔 参加讨论


    我真觉得刚才姬中宪的自我阐述太好了,留给评论家的阐释空间已经不多了。他归纳自己写作的几个关键词比如“零度写作”,是做文学研究的人比较熟的概念,可能也是我们在阅读姬中宪的小说的时候很容易想到的词。姬中宪无疑是属于典型的学院派写作,你可以看出他整个构思的缜密,包括形式上探索的自觉,可以说是很成熟、完成度很高的写作。这也让我想起联合文学课堂此前讨论过的李宏伟和蔡东等青年作家,也都是这一类的作家,他们有较好的学识积累和理论素养,他们的作品在召唤着批评家们与之对话,也考验着批评家的把握能力。他们已经不单纯是靠经验去写作——很多作家往往靠经验去写作,但城市能给我们的宏大经验很少。其实姬中宪自己也写到,他说我们现在面临着一种革命,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的琐碎的日常,我们所有的三观也只能在这琐碎的日常中去建立,可能他的小说也只能在这样一种琐碎中建立。那么怎么去推动叙事?这特别考验作家对生活的认识程度。
    社会学的专业背景可能为姬中宪对于生活的认识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角度。正如杨庆祥在评论中所说的,“他以社会学家的视野写小说”。更进一步的说,进入21世纪,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我们最熟知的一种表述是历史也是一种(文学)叙事。而文学也需要很大的一个社会学的视野去深入到现实里面,不能靠简单的经验。比如前几年廉思带队所做的社会学调查《蚁族》,我们从中就能读到很多文学的笔墨。用“蚁族”这个词来形容生活在聚集在唐家岭一带的外来北京务工的边缘大学生群体,这本身也像是一个文学的形象或修辞。再比如在今年春节的返乡文中,黄灯引起了很大反响作品的名字叫《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这也是用了个人化的叙事修辞。这篇作品为什么让很多人感动落泪,产生共鸣?当然有很多原因,它固然有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的现实,但它能比大多数社会学的研究引起更多关注,显然还不只是这些。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作者调动了文学修辞。我们在说非虚构作品的时候往往强调其真实性,真实性当然是具有力量的,但是我觉得光有真实是不够的,还是要有文学修辞。还有最近的雷洋事件,其实雷洋多么像姬中宪小说里面的人物。雷洋事件越来越被定性为是一个人民警察暴力执法致人非命的恶性事件,但是我觉得用一个作家的眼光来看,不会有另外的版本吗?我越来越觉得社会学和文学密不可分,而且不是简单地在一个文学写作的层面来说我们写作要有宏大、深入的社会学的视野,而是在一个社会学与文学已经越来越混淆,越来越面目不清,越来越合为一体的层面去讨论文学与社会学的问题。
    关于城市文学,姬中宪刚才的发言让我惊讶,我觉得我们都可以好好学习一下他的文章。前段时间陈忠实先生去世,引起很大的震动。有人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哪个时代结束了?我觉得《白鹿原》可能真的代表了农耕社会的文学高峰。而孟繁华老师在《乡土文明的崩溃与“50后”的终结》一文中提出,乡土文学可能会随着“70后”作家的崛起、城市文学崛起而没落。
    具体到姬中宪的城市文学写作,我觉得与他的社会学的背景有关系,他在探索人与人的关系。在当代都市,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非常脆弱,但是也有可能是像这个城市的下水道一样,是沟壑纵横,四通八达的。《紧急刹车》好就好在以一种特别安排的形式极力呈现当代都市人相互勾连的关系,而现在很发达的通讯方式与交通方式,也使人的关系变得脆弱又混乱,同时也滋生出姬中宪的小说里面那种人的孤独感与荒诞感,一种类似于现代主义的东西。但他的现代主义感觉又没有那么强。“70后”作家还是比较受先锋小说的滋养的,像张楚、李浩、弋舟等人的作品中很容易能发现这种影响。但他们跟余华这些作家的区别是,并没有那么强的政治性——先锋文学的政治性是前些年经常被大家讨论的问题。但姬中宪的作品却是回到社会离散个体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还是回到刚才提到的代际的问题。我和姬中宪年纪差不多,都属于人到中年的“70后”。他的小说《活色》中有一个细节,写主人公与小舅子在水上乐园的更衣室里相互打量发福的身体。所以刚才,我也特意打量了一下姬中宪的肚子。与发福的体态相对应的,是中年的情怀和心态。中年男性过了激情期,最后面对的就是日复一日没有多少激情和浪漫的生活,这可能是一种无声的战争。从代际的特点来说,比如说75年到80年这样一个大致的年龄段,大家都能感知到生活的虚无感,一种激情过去的感觉。对生活更多是一种旁观者的心态,热情已经不多,但是也不是像更年轻的一代那种完全可以轻松上阵的状态,还是有一点对于意义的确定性的追寻,却又发现追寻不到,身后还是那个荒诞的世界。因此,最后我想提出一点。这几天微信又在转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相信姬中宪已经认识到了生活百分之九十的真相,他的写作是否还能达至一种“英雄主义”,这是我对于他的期待。
    (本文根据作者的联合文学课堂发言整理而成)
    
    饶翔,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供职于光明日报文艺部,担任“光明文化周末·文荟”专题版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