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角度研究文学史已走过了十余年的历程,有多部著作行世。方勇博士论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的出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又是一项可喜的新收获。通观全书,我们认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成功。 一、方著形式结构可谓匠心独具,紧扣“群体”二字布局安排,借用书中语姑可名之为“群体网络”。这是超越以往群体研究的一大特点。方博士在动手撰稿前,似乎对整个遗民阶层了然于胸,故能设计一种适合选题的“程序”,上千条材料可有条不紊地分别辑入。具体地说,这套“程序”是这样设计的。《导言》指出判断遗民的标准是“内心深处是否有较强的遗民意识”(8页),为“程序”的启动设制了一定的条件。第一章《群体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由群体如何具备诗人群体的特征,谈到群体意识如何得到强化,再谈到群体的使命乃是捍卫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谓为这套“程序”的性质作概括的说明。第二章《互动的开展与群体网络的形成》先通过对谢枋得、谢翱、林景熙、汪元量生平行迹的勾勒,形象地展现了个体走向群体的历史必然性。谢枋得诸人好像这套程序的“关键词”。又论述了遗民互动的方式直接、间接、单向、连锁之别,而大量诗社的出现及诗社之间彼此渗透交融,构成巨大的群体网络。可谓为“程序”设制了一条“主线”。第三章《群体网络的布局结构特征——从亚群体的地域分布说起》依次研究了临安群、会稽山阴群、台州庆元群、浦阳群、严州群、江西群、福建群、东莞群。可视为八条“辅线”。复从宏观角度论述了浙江、江西、福建三地遗民相对集中的原因。至此,这套“程序”方才完成,占全书1/3篇幅,丝丝入扣,逻辑性强,完全获得一种“有生命的形式”。 二、从文化大背景着手,展示群体形成的历史原因,具有浓厚的“史源意识”。事实上,群体的形成、发展、消亡无不与时代的风云际会息息相关。如论临安群,是紧扣故都易引起失落感来立说;如论会稽山阴群,则紧扣六陵被发来说;如论严州群,则紧扣隐逸文化的传统来立说;如论建阳崇安群,则紧扣朱子理学的影响来立说。诸如此类,均可见群体的形成除元初的特定的政治环境外,尚有本民族固有的人文情志的潜在影响。尤其是对浙江、江西、福建三地遗民为何相对集中的探讨,方著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经济因素起着主要作用的缘故”。(104页)别开生面,为以前群体研究者所未论及,颇令人信服。 三、抱同情态度体察古人之心,尤其是作动态的考察,结论多中肯贴切。第四章《群体成员的类型及其动态变化》与第五章《群体失落心态的诸多表现》系专力推究古人之心的文字。第四章将群体成员划分为孤臣义士型、高蹈肥遁型、隐于学官型之后,不作静止看待,而是把这一群遗民放在元初数十年时间段中、察其人生变化之轨迹。如云:由于元廷“使者如织”的征士活动,南宋遗民群体内部出现严重失衡和趋异现象。赵文由抗元英雄成了被新朝征聘的学官,因其诗文中仍流露黍离之悲,故没有失去作为遗民的本质属性。较四库馆臣讥之为“重餐元禄”,更为公正合理。第五章论述遗民失落心态有:春惹恨长、借酒解郁、孤介疏狂、求禅问道。于一般性归结中尤能见出特殊的一面。如论曾是英雄的谢枋得云:“作为宋末的失落儒士群体中的一员,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儒家学说中所谓消极退避即‘隐’、‘藏’的含义加以发挥引申,从而打破儒、道界限而获得了‘儒道本同流’的认识,并进一步向道教方术靠拢,把‘红尘’之外的‘紫府’、‘蓬莱’、‘丹丘’看成是可以求得心灵安慰的宁静绿地。”(165页),可谓得谢氏之心。 四、高屋建瓴地摄取遗民诗歌的特质,重现出一个迥异的诗的时代。第六章《诗歌的主题取向》探讨遗民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悲恋与反思”、“愤怒与控诉”、“节士的崇拜”、“隐逸的旋律”即是此一时期的诗歌主题,同时也是传统诗歌的主题。由于元灭宋是一个特定时代,因而传统主题必然有新的内涵。如论隐逸,则云:“以隐逸的方式进行抗争,这正是宋士子在经历了国破家亡之痛,体验了异族政权的无情摧残后共同作出的明智抉择。”(198页)诸如此类,皆可视为此一时期诗歌内容的特质。第七章《“宗唐得古”的风尚与诗歌的精神风貌》是对遗民诗歌艺术的解读。认为此一时期诗坛表现出对陶渊明的推崇,致使和陶诗大量出现,但比陶渊明更标榜气节,是为得古;又表现出对杜甫诗史精神的大力弘扬,不但有普遍的“以诗存史”观念,更有“走笔成诗聊纪实”的实践,又有“少陵诗史在眼前”的体认,是为宗唐。由此而展现的精神风貌是一扫南宋后期诗坛的“衰气”,使宋诗有一个光辉的终结和很好的起点。确能抓取易代之际诗歌的独特个性。 拜读方著,收获良多。但方著仍有充实提高的必要。作者精于考辨,如对月泉吟社的考证可谓创获良多。惜未能对与月泉吟社并重的另一大事件杨髡发陵及诸人赋诗赋词作专题研究,仅仅是借用夏承焘先生的研究成果。其实,随着学术研究的进展,这一问题得到不断突破,阎简弼、詹安泰、萧鹏、欧阳光、刘荣平相继写出了专文,可参。又,论述江西群因受先贤人格的影响,故多能奋力抗元,甚是。但不可忽视江万里的现实影响。江是杰出的教育家,江西士人多赖其力举进士,正是他造就了文天样这样一批贤能之士。此等问题,应予注意。 原载:《宋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200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