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评《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柳建伟 参加讨论
朱向前教授耗五年心血主编的《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一书付梓刊印了,这是中国军旅文学史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件标志性的大事。
    作为中国军旅文学50年历史的阅读者和后半段的参与者,我认为:这部大书是以朱向前教授为首的团队为中国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修建的一座可以经受岁月磨洗的宏大纪念碑。
    为什么说1949年至1999年这个时代是中国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呢?如果我们能够抛却厚古薄今的自谦,便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了。中国文学史,绵亘几千年,除了这50年,中国军旅文学在哪个时代显示过独立的精神品格,取得过显赫的地位?从来没有过。《诗经》里描写军旅生活的篇什,向来是被作为描画社会动荡的普通作品看待的。《三国演义》这部中国战争文学的杰作,在文学史上从来没有跳出过明清小说的大范畴,也从来没有被人作为独特的一个小说品种论及过。只在盛唐时期,高适和岑参才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边塞诗派这个在精神气质上接近军旅文学的流派类印痕。
    自1949年10月开始,军旅文学终于登堂入室了。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中国的文学史几乎等同于中国的军旅文学史。其间,《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等军旅文学作品引领过这个时代的创作风尚。新时期以来,《西线轶事》《高山下的花环》《红高粱》《新兵连》等军旅小说都曾立过开一代文气之先、创一个个新流派的伟功。新时期以来,《大决战》《大进军》《红高粱》等军旅电影,引领着中国电影的主潮并将这个主潮汇入了世界电影的主潮之中。新时期以来,《乌龙山剿匪记》《和平年代》《突出重围》《士兵突击》等军旅电视连续剧,都曾创造过播出时万人空巷的奇观,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在此期间,军旅诗、军旅散文、军旅戏剧、军旅报告文学、军旅理论与批评,都异常繁荣,佳作迭出,好戏连台。至此,军旅文学已经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门类了。
    这样一个时代不是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又是个什么时代?看看《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附录中160余位作家、诗人的小传,谁都会对这样一支创造了军旅文学黄金时代的堂堂之师心生敬意。
    随着中国社会重大而深刻转型的继续,军旅文学的黄金时代已进入正常的式微期。在这种时候,是该对这个黄金时期进行梳理、总结和温故了。朱向前教授和他的团队勇敢地担起了这个责任,并适时做出了《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这部大书。作为军旅文学黄金时代的一个阅读者和亲历者,我不能不对朱向前先生心存敬意。
    我认为,《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一书可以当作军旅文学黄金时代的纪念碑。这部中国的第一部军旅文学史,具备了纪念碑所有的具象的功用和抽象的意义。
    首先,这部书为我们界定了军旅文学的本质属性和这一文学门类的自身疆域。它第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军旅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生命的坚实存在。它令人信服地阐发了军旅文学独特的相貌并绘出了军旅文学的基因图谱。在这部书中,我们不但能够看到军旅文学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这些传统文学门类中是如何创造自己的辉煌的,而且能够看到军旅文学是如何通过戏剧、电影和电视剧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因为这本书编撰于21世纪初,新的史学观使它展示出了以往文学史专著所不具备的开阔的视野、各个不同艺术门类相融合的奇观。
    其次,这部书在编撰时,重视时代的印记,强调流派的成因,注重队伍的构成,聚焦领军人物的特性,剖析重要作品的得失,不循治文学史的这派那派,却又兼收了各个治史流派的优长,自成一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治文学史的路径。因为此书治史的独特,使得我们在阅读它时,如入林莽,时而看到古树参天,时而看到野花遍地、流水淙淙,很少能感到阅读文学史著作时常有的枯燥和疲惫。这种可读性在好酒也怕巷子深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十分有助于它在更广阔空间的传播。建造一座纪念碑,自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拜祭,编撰者显然在设计纪念碑的样式上下了一番工夫。
    再次,《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的象征意义也不容忽视。正如书中第八章《理论批评》所言,在此书之前,虽然有不少人前仆后继地从事军旅文学的批评,但每个论者多半都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那块掌子面,所作发言难免有瞎子摸象式的片面,发言影响的区域也有限。这种治史方法,在更看重集大成的中国治学传统中,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痕的。这部集大成式的专著的出现,标志着军旅文学这头大象第一次有了一幅全身画像。这个贡献,对于军旅文学来讲,给多高的评价都不过份。
    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常常落后于文学创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文学史上,鲜见大理论批评家影响一代创作风气的事例,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相隔太远。治文学史的中国学者,似乎都笃信隔代治史方可治出信史的传统,总是不大愿意在作品诞生的同时,就给出定性、定位的评价,这也是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常常滞后于创作的原因之一。朱向前教授一惯倡导与创作不隔的批评,并做出过许多成绩。这次,他把理论与创作不隔的思想赋与《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是文学治史上的一次大胆的创新。这次创新的良性效果很快便会体现出来,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的《史记》是正史的一种经典写法,美国的《光荣与梦想》同样是正史的经典写法。在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的今天,我们不但要继承司马迁的史学传统,而且需要认真借鉴美国人曼彻斯特的史学传统。在治文学史方面,借鉴似乎比继承更为迫切。《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已深得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三昧,这让我们这些创作者感到特别高兴。我们当然希望中国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这两个轮子用同样速度快速转动的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中国文学史一定会记下《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的出版的,对此,我深信不疑。中国当下这种有思想、有分量的文学史著作不算太多。物以稀为贵,因为这种著作的稀有,我对此书存在的一切缺失保持沉默。 
    原载:《文艺报》2008-12-2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