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生活美学:从中西文化的比较视角出发 ——《生活美学价值新论——中西文化比照下的人性与时尚》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常延廷 参加讨论

    
    

    放在我案头的这本“小册子”,乍看上去,在如今大的离谱、厚的出奇、过度包装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外表精美的书籍中,显得是那样的低调、收敛,甚至有些“寒酸”。然而当我读完它之后再重新审视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时,我产生了这样一种新的思绪:
    无论是书的封面那黄色作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黄土”作为一种象征)、铺有部分深蓝色图案的设计(也有的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是用“蓝色”代表着“海洋文明”并作为一种象征);还是封底具有欧洲铁艺风格的造型与内文版式上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鱼的图案,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常勤毅先生的这部力作无论是外在的形式还是写作的内容,确确实实是站在中西比较文化的研究视角上,以他那独特的思考走向、冲动的理论激情、踏实的现实求证和通俗的话语方式,向读者打开了另外一扇通向生活美的大门。
    我们都知道,美学,长期以来一直是门“热门学科”。对美学的研究文章和论著多如牛毛,文章作者之间的论点交锋以致于发生口角之争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我们回过头来看,平心而论,这些论战中相当多一部分是在打一场没有赢家的无谓的“口水仗”。在这种“真理越辩越不明”的形势下,我看还不如扎扎实实地搞点建设性的研究来的实际和必要。
    《生活美学价值新论——中西文化比照下的人性与时尚》就是这样一本能让你远离理论的“械斗”和观点的“交战”,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一本好书。
    我们首先从书名来分析:“生活美学”的价值何在?这恐怕是一个不能不让人关注的话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美学的研究,在不少人看来;要么是深奥的哲学美学,有的讲是“自上而下”的美学;要么是浅显的艺术美学,有的讲是““自下而上”的美学。就是很少有人去研究生活本身的美学。正如常勤毅先生在本书中对“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 这六个“学会”的排序和通行解释所作出的剖析一样:它“不言而喻地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被国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信息:即在‘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的诸多重要事项里,‘审美’也只能是排在锻炼好身体的后边,换句话来解释:‘学会审美’与‘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比起来,其地位与作用似乎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不重要”其实在这六个“学会”里体现的十分清楚。因为在这种说法看来“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和“审美”是被割裂开的,特别是在“学会生活”中似乎可以不用“审美”也一样办得到。显然对这种被从官方到民间被广泛接受的认识上误区的批评,正是常勤毅之所以以“生活美学价值新论”来命名该书的用意所在。
    说到该书的副标题,据我了解,这是常勤毅多年来在大学和基层单位开设讲座的题目。其实在他的一些研究成果中我们总是能看到他一直是站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上,比如他曾发表的《比较美学视角下的但丁与屈原》、《“维纳斯环带”:人体文化的摇篮与共振》、《美学的人体与人体的美学》、《女性描写:批判与继承的双刃剑》、《战乱中奴、主的悲喜剧》、《“墙”的魅力与“隔”的美学》、《论中西文人女性人体描写的审美特征与伦理标准》、《艺术真实与真实系统》等一系列论文,都可窥到他在试图运用中西文化的不同视角来阐述。于是在本书的写作中他延续了这种研究习惯或角度,但与他以前论文明显不同的是,他把视觉中心深入到了历史和现实在生活美学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追溯着中西文化历史长河里那些体现着人性美与丑的生活史实,一方面审视着当代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纷纭复杂的时尚现象。
    正是在这一统揽全书的的总体构想的基础上,作者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纵览全书,一共有九大部分组成。前言:“学会审美”:生活美学价值的再发现。作者首先在西方美学的研究成果里找到了“生活审美学的三个重要视角”,然后就紧紧围绕着中国现实生活中种种时尚现象,提出了“人类一天都离不开美”——生活需要美、如何“使人性变得高尚优美”——教育呼唤美、“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文化依赖美的问题。进而得出了“生活审美学的价值发现:呼唤优雅”的命题。
    第一章美与美的价值、第二章美与劳动的价值和第三章真善美的价值体系,是作者对生活美学的价值体系作出的理论思考和解析。在有些研究美学的论著中,这几章往往是最枯燥无味,但又不能越过的部分。常勤毅在此除了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外,我认为最主要的特点是,他在力求用一种较为通俗、生动的方式和话语模式来体现。比如他用“月亮代表我的心”——主观价值美、“月亮走,我也走”—— 客观价值美、“琴上有琴声”还是“声在指头上”?——主客同在、“猴子捞月”与“嫦娥奔月”——实践美与“自然人化”等小标题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交待了中国几个不同派别的美学家的美学观点。
    而在“黑猫白猫”的美学思考——美的价值再发现这一节中,作者随手拈来邓小平的有关社会主义的论述,把美学理论中最让人喋喋不休、众说纷纭的有关美的定义的问题先搁置起来,从交通警示语与“我有新妈妈”的广告——美的形象价值、“可爱的才美丽”—— 美的情感价值、扔石头的小孩——美的实践价值、公交车让座和美有关系吗?——美的伦理价值、“三寸金莲”与女性美描写——美的历史价值、“培养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美的教育价值的方面,力图给读者一个思考什么是美的开放性的角度。
    尤其在“美的伦理价值”一节中,作者这样写道:
    “我在给每一届学生上第一堂美学课之前,都要给他们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讨论。在他们回答‘请举出生活中你认为美与不美的现象’这道题时,绝大多数学生将在公交车上让座和不让座作为‘美与不美’的现象提出来。每次看到学生们这样的答案,我都会陷入深深的思考。
    前面曾经提到,由于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对‘美育’自觉不自觉的忽视,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德智体美’的排序上,美永远只是个配角的地位。其结果就是当这些‘80年代后’长大成人后,在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判断的标准中,公交车上让座就应该算作美的行为,而不让座当然是不美的。难道对美的理解就是如此的低层次吗?
    于是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公交车上让座就是美的行为,而不让座就不美;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假如很短的一站路,你置痛苦地站在你身边的老人而不顾,自己理直气壮地坐在座位上,这种行为不但不美,甚至连一个起码的人的标准都达不到。假如你让了座,也不能算作美的行为,这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失去人的善良和同情心,如果这也能称其为美,那是大大降低了美的品位与标准。假如你坐的是长途公交车,你甚至要一天一夜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时,你是否能给一个与你到达同样目的地的老人让座,则才涉及到你的让座才是美的行为。
    可见同样是让座,一个是举手之劳,一个是‘痛苦’之举;一个是拷问人的道德底线,一个是窥看人的美的灵魂;一个是涉及到伦理意义上的初级的‘人’,一个是涉及到美学意义上的高级的‘人’。……”
    被许多美学家论述的那么冗长、繁琐的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竟让作者如此形象、晓畅、简洁、生动地表达出来,也许这也正是常勤毅的美学选修课总是被学生抢先选完而且学生人数最多的原因所在吧。
    在随后的第四章自然美的价值体系、第五章社会环境美的价值体系、第六章人际关系美的价值体系、第七章人的自身美的价值体系和第八章生活美学的艺术价值这些章节中,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去重复人云亦云的常识性知识,而是紧紧抓住与生活美学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生活美和人的美的问题,特别提出了“社会氛围美”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赖以生存、成长、发展的社会土壤和社会风气的总和。它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方区域、一座城市,小到一所单位、一个小区、一个车间、一户家庭,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是否能去创造、爱护和感受到这个环境的美,则是我们的家园是否和谐美好的关键”。而且从中外历史与现实中的一些例子中多角度阐述了社会氛围美的宽松、宽容、宽宏和生存空间美的自由、愉悦、发展。
    在“人际关系美的价值体系”一章,作者提出了“生活审美学在关系学中的价值延伸”的新课题,指出了在人际关系交往的最初阶段——相识阶段要自信而不自大、亲切而不亲昵、谦逊而不谦恭、轻松而不轻佻;在人际关系交往的中间阶段——相交阶段要真诚而不虚伪、亲近而有距离、互利而不惟利;在人际关系交往的最高阶段——相知阶段要做到“八个学会”。在这一章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从中国四个成语角度切入的对人际关系中最为常见的四大关系(同舟共济的情爱美、情如手足的亲情美、肝胆相照的友情美、宽以待人的“同情”美)的精妙的议论和阐述。
    比如作者在盛赞歌德爱情诗歌(“你来自春季,我来自秋季,我们彼此一努力,来到了火热的夏季”)之精辟的同时,也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其实如从相爱的男女双方如何和谐相处的角度来分析,只说对了一半。确切地说男人应该是土做的。因为水与土才是矛盾的双方,水和土的关系处理得当、恰倒好处,就能成为能雕出放射出美的永恒魅力的艺术珍品的泥;假如处理的不好,不是水多,就是土多,不是根本和不成泥,就是勉强和成了泥,也经不起风吹日晒,制成的雕塑品也会破碎。而且从男女的天性差异上分析,把女子比成水,把男人比作土,也十分贴切。女子柔情似水,她的恰倒好处的滋润能使干燥、散漫的土变得温顺、驯服;但如果水势太大、太猛,就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把土彻底淹没,二是把土冲跑。反过来也是一样,男人有大地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包容,土与水的搭配合适,就能变成肥沃的泥土,结下丰硕的果实,开出幸福的花朵;土如太多就会把全部水分吸干,土壤不但变成“不毛之地”,甚至还会把水与土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就是最好的写照。……可见,从爱情美学的角度分析,一个由“水”——女人和“土”——男人组成的家庭,作为“水”就要给家庭以柔美,作为“土”就应该是家庭的支撑,土包容了水,水柔化了土,那么这个由夫妻间的和谐关系建立起来的家庭,就是一座‘一百年不死,一百年不倒,一百年不腐’的坚固的大厦。”
    总之,当一口气读完常勤毅这部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美学专著之后,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好像我即不是在读一部大部头的理论巨作,也不是在看一本四平八稳的一般教科书,还不是在欣赏一本文笔优美、语言犀利的杂文集,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是在生活本身里做了一次惬意的审美之旅,使紧张忙碌了一天的我在作者充满哲理、智慧和忧患意识的阐释里得到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生活美学的启迪。
    (作者系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学术交流》杂志副主编、编审)
    《生活美学价值新论——中西文化比照下的人性与时尚》常勤毅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8年6月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