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纵横论王维》的论述风格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杨吉 参加讨论

     王志清的《纵横论王维》第一次付梓在2001年,此次修订由齐鲁书社再版(2008)时隔已经6年多了。国学大师傅璇琮先生序云:“志清君有很强烈的修订愿望,追求更好,力争完善。这次修订中可见,他精益求精,竭精殚智。我发现,修订过后,思考更加严密,表现也更加畅达,其走进王维内心世界也更有了深度。志清君再对故人,以诗心去感悟王维的心灵,用诗化的语言去解读诗人的诗歌,将理性的思考,感性的体验,审美的激情融为一体,从而不仅在研究的结果更在研究的方法上给人有益的启迪。”[1]

    诚如傅先生所言,此著“不仅在研究的结果更在研究的方法上给人有益的启迪”,修订本较之原书,变动较大,但不变的是王志清教授一如既往的行文、论述的风格。笔者只是从,此著的论述特色来解读其方法。
    “论”是王教授所擅长,“论”突出地彰显了作者的研究趋向,“论”也突出了全书的文论化色彩。从形式上看,修订本中,每章标题均冠以“论”字,连一般著作所常用的“导语”和“后记”之类,此著中都以“绪论”、“结论”来表现。那么,此著作“论”有什么特色呢?
    一、崭新的论述视角
     著名学者吴相洲很欣赏王志清论述上的才气,他在《王维诗歌的独特解读——读王志清<纵横论王维>》中指出:王志清教授“虽然也从历史出发,忠实于史料文本,但更主要的特点则是积极运用西方近现代各种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透视、解读王维。从他的著作中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在解读、描述王维及其作品的同时,不断地与哲学、美学上的一些理论相互印证,发明,从而使这样的解读、描述既呈现出极为独特的研究风貌,同时也表现出坚实的理论基础。”[2]
    

    王志清教授擅长论,他熟练地运用各种西方文艺理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在研究内容和视角上,便侧重于文学性、审美性和思辨性,尤其重视研究的现实意义。”[1]正像吴相洲先生评论中所提到:“王志清在自己体悟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近现代哲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运用比较文学中的一些方法,将王维与浮士德进行比较,认为王维具有一种深沉、真挚的忏悔意识,表现出向善灵魂的焦躁和自救,从而认为‘在深层动因上,仁山智水成为他的一种向善的生命和生存方式。因此,王维亲和山水决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远离政治或者对抗政治的选择,而是灵魂被罪恶感压迫到了无法忍受地步的一种生命本真的反抗努力。’”[2]
    吴相洲对其独辟蹊径的解读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从自己对王维诗歌的体悟出发,以哲学思辨的语言,重新解读、描述王维。这种解读、描述因为其独特的哲学、美学背景和深厚的个人体悟色彩而呈现出与传统研究视野极为不同的景观,其中颇多闪光处。”[2] 修订本的《纵横论王维》和初版相比,确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尽管变化很大,而论述的角度不变。
    二、别致的思维理念
    

    读王志清教授的著作,有一种眼前一新的感觉,这往往体现在作者别致的思维理念上。譬如在对王维亲和山水的分析中,王教授没有人云亦云,而去高歌王维激情山水的生活方式,他这样指出:“像李白等人的酒精麻醉一样,王维是山水麻醉。他不断地需要麻醉,因此,他永远地处于对于自然美的寻找和发现之中。化入大自然的美中,强化或是幻化了内心的虚静自足。”对于王维“以物观物”的超然,王教授认为王维的自遗山水,是因其特定遭遇和心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禅宗境界相悖的执我执空的知性意念,而其“空寂”的心灵境界也有人为的渲染成分。
    王教授不仅会从新的角度来解释文学史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对待自己的行文方式,也不喜形成套路,而是力求出新。王教授在论王维的山水诗时,大量地采用比较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委员、陕西师大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曾说,王志清教授探微抉奥,阐明王维对山水诗的继承与创新;又将王维山水诗与孟、李、杜等人的山水诗作“横”向对比,胜义纷呈。霍教授所言不虚,王教授把王维和前人比,和同时代的人比,和后人比。虽然都用的是比较法,可他一一写来却各具面目,并不让人因笔法的雷同而生厌。那多样的比较笔法,交织成复杂多变的网状结构,恰似处处给人惊喜的苏州园林,总有柳暗花明的感觉。可以同中求异,也可以异中求同;可从诗文风格出发,也可从人生经历入手;可全方位比,也可专其一方面比。王维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允吉教授对此有高度评价,他在书序中指出:王志清“充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兼有很好的文字表达,使全书的论述清晰,呈现出‘述其端委,考镜源流’的学术功力。与近几年来问世的王维研究论著相比,不论在广度与深度上本书都见出自己的优势。”
    三、强烈的性情参与精神
    

    王维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铁民教授说:“志清的研究是一种性情参与的解读,他全身心地亲近王维,进入其心灵深处,并用自己的富有诗情与哲思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活的王维的精神风貌。”文学评论家秦兆基也认为:“激情是学理的内动力,王君是个诗人,有着饱满的激情。正因为《纵横论王维》是激情的产物,是血性的文字,其著述便有了一种沛然莫之御的气势和穿透力。”
    王教授极其欣赏东晋郭象注庄子的学术创造精神,有意地误读,通过“注”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思想。他认为:“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尤其是王维的诗歌,绝非简单枯燥的‘诗史’类的记录,对其以精细的考据真是浪费了研究者的精力和才能。”因此,王志清教授“把研究视为一种生命的方式,而充分体现研究者的主体精神和人性自觉,以对现实和对人自身关怀的情感介入,以现代的眼光和胸怀去读解古人,接通诗人的情感脉搏。”故而,此著侧重于探求和解析王维的审美创作心理,以及其作品的艺术特性,而未用心于其生平仕履以及诗歌创作所关涉的诸如时代背景之类的考证。
    王教授从文本出发,以知人论世之法,详推己及人之心。王教授的研究,在情感、审美方面极其强调研究主体的积极参与,强调研究主体从自身的情况出发,以自身的独特经历来深入体会研究对象的生命状态与情感状况,不完全是对客观历史的真实还原。王志清教授不是不重视那种重叙身世、谈仕履、考行藏、衡得失的研究方法,而是如徐应佩教授所言:“志清的研究直透灵府,探幽发潜,把王维的内心世界所含因素、形成渊源,探究的衢路交通、脉络分明。其研究摆脱了庸俗社会学的羁縻,跃入到一个马克思主义透镜直视古代作家内心的新境界。”文学,从本质上来讲是人学,不管多么客观,其中多多少少有个“我”在。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若无研究者的激情参与,纵然千百年前是生气凛然,今日也将枯槁不堪。王教授激情参与的解读,让故纸堆中的古人又鲜活生动了起来。
    四、浓重的语言诗化色彩
    

    从《诗学的德本精神》、《盛唐生态诗学》到《纵横论王维》修订版,王志清教授一直是在以一种兼具诗性和理性的语言阐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就算不谈其作品内容,单是缓缓翻阅一段,即能给人美的享受。我们不妨一读王志清对《泛前陂》诗的部分解读:“月朗风清,天高云卷,山峦连绵而白鹤闲静,诗人潜身其间,独自荡舟于欹湖上,深深陶醉于清秋夜景之中,欣然自适而不禁悠然入禅,以至于浑然忘我,夜深而未归。诗人对于山水的体验,是一种在与山水外物的亲密接触而物我融合中的自由解脱,他的人性本真也在此体验的自放中而澄明朗现。诗人一无挂牵,一无待累,人与物同,物各自然,一切万物均在晶洁辉光的虚空中自由往来,历历朗现而生生不息。王维正是通过这种洞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的澄明敞亮,而在这种体悟中所形成的诗风,自然便包含有深邃而通透的禅意。”
    这是诗,是散文,还是学术论文?提到学术论文,人们脑中总习惯于浮现出道貌岸然的老夫子形象,浮现出干巴巴的味同嚼蜡的文章。而王志清教授的著作中这样的精彩文字,俯拾即是,难怪网上有好事者将其文摘传播。因为王志清是诗人,有文学创作的实践,在撰写文学评论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倾注了诗情,运用了诗语。故而,其研究的文字表述生动,语言独特,以诗化的语言论之,诗情与思辨相统一,蕴藉着浓郁的诗情,诗情与思辨相统一,令人击节赞赏。吴相洲教授对此也有好评:“该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和精到。应该说大多数学人并不注意语言的表达,只是满足于将道理讲清楚,很少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修饰。而王志清几乎是用散文的笔法来描述王维的。他对王维诗歌的解读描述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这与王维诗歌本身的风貌具有一种内在的和谐,令人在伴随着作者对王维诗歌进行重新解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极为形象、优美的文学体验,加深对王维诗歌风貌的感性认识。”[2]
    王志清教授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做底色,塑造出一个气韵生动的王维。其诗人气质和他与传统文化几乎完全异质的美学背景,使《纵横论王维》在立意行文的论述上不落俗套,形成了其动以新理,晓以深情的论述风格。故不揣冒昧,援笔成辞以作荐介。
    注释
    [1]王志清.纵横论王维[M](修订本)济南:齐鲁书社2008.其中所引,皆见此著,不一一标出。
    [2]吴相洲.王维诗歌的独特解读——读王志清《纵横论王维》[J],南京理工大学报2004.03
    原载:《高校教育研究》2009.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