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借助数字化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洁 参加讨论
所谓“文化遗产数字化”,是指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存储、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王耀希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系云南省科技计划信息技术专项和云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研究专项的 项目科研成果之一。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项目组历经十多次深入山间田野的调研、采集,现场收集了大量一手科研素材,完成了一次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的“数字历程”。开展科研进程中,项目组成员在亲身体验、切身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系统总结数字化的技术方法,研究提出了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广泛调研分析得出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正是这一系列艰苦、扎实、有效地科研工作,为本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一般教材不同,本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融合信息与人文学科对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进行全面论述的学术著作,具有较强的学习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全书按照“现状研究、技术研究、实例研究、对策研究”的整体思路,分为导论、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的对策措施等四部分,既包含了领域知识、发展现状,又涵盖技术方法、技术实现。
    本书亮点之一,是一开始就试图从科学的角度定义和回答目前国内极具争议的跨学科敏感话题。例如“何谓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艺术”、“数字化的局限性”等。亮点之二,是介绍了数字复原、数字勘探、数字考古、虚拟音乐、虚拟剧场、数字艺术、交互式艺术等新领域,加深读者对目前互联网上大量涌现的数字博物馆和虚拟遗产展示背景的了解。亮点之三,是系统介绍了当今各种数字化方法和热点技术,包括三维/断层数字扫描、多波段/光谱数字摄影、三维数字重建、数字动画、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数字内容检索、数字版权、数字出版、数字内容管理与发布等,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解决方案。亮点之四是,在国内首次提出“可数字化”命题,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并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定量分析。相关思路及方法对各类文化资源的科学评价具有较强的借鉴指导作用。亮点之五,是以纳西东巴文化保护为例,在展示数字化工程实施细节的同时,重点介绍和讨论了数字化工作、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经验。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并非简单地将有形的资料数字化或文化遗产的数字记录。《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一书旨在将数字化手段引入文化保护、保存和传承、传播中。现有文物保护手段大多采用传统方式,征集、整理、收藏、研究、出版或演出。由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加工、处理、存储、提炼、展示和传播的能力严重不足,遗产往往局限于少数专家学者,造成保护与利用的脱节。这远远不能适应遗产大规模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需要。数字化可以使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同时作为新的传播手段,为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无限潜能。以文物保护为例,真实文物往往具有唯一性、不可共享性和不可再生性,数字化之后,文物信息变成无限的、可共享的和可再生的,不再沉睡于荒郊野外或清冷的博物馆、研究院,而成为大众随时可欣赏和共享的人类文化财富。
    诚然,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至今仍存在着激烈争论。例如,按照人类学的观念,将一件人工制品(数字作品)作为某一文化因素的模型是危险的和无法接受的。但当前新兴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已经为遗产数字化开发利用铺平了道路。《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反映了当今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的科学化发展趋势,回答了当前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既突出了“保护”作用,又反映了“利用”价值,为有针对性地选择数字化对象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本书既有数字化对象的选择,系统的搭建,应用的实例,又有对策举措,可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一份完整的技术指南。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9-07-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