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蒋寅眼中的日本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欢 参加讨论

     
 

    
  《平常心看日本》,蒋寅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24.00元
    明代朱国桢生平所恨者五事:一恨鲋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收到蒋寅老师 寄来的新书,心下便也悄悄生出五恨来:一恨诵悉大作太迟,二恨作者只辑五辑,三恨插图未着颜色,四恨笔者曾留日却恁多佳处未能领略,五恨原来蒋老师是这样浪漫、活泼、有情趣的一个人,我竟到现在才知道。
    一本好书就像好的生活,可以有所回味。读到好书的人和懂得生活的人,有福了。这一回,我是前者,而后者是蒋寅老师。作为学生,难免以为蒋老师都是《大历诗风》、《清诗话考》那样高山仰止的“学术心”,而顺着《平常心看日本》的眼光看过去再看回来,眼光落处,是敏锐机智而又闲逸典雅的“平常心”。如果说蒋老师的学术著作是碑拓,笔锋流转中可见其功力和风格,那么他的随笔文章则是一首古诗,可读出他的格调与情怀。
    印象最深是那篇《哲学小道》,“雨后繁茂的植物和古寂的建筑所弥漫的气氛,难以形容地清幽”,“听着唧唧的虫鸣,时间仿佛静止了,与虫鸣相和的只有自己的脉动”,“在距离不远的小巷里,一栋日本式的房子,住着我的妻子和女儿”,“多少年没看到过萤火虫了,眼前景象真恍似回到了儿童时代……”。那样的静和美,有幽眇的古意,柔和的寂寞。一边有兴味地读着,心里一边微微地往下沉,既向往又哀愁。
    作为一个有留日记忆的人,我则十分欢喜自己当时的若干感想此刻竟在这儿跨越时空地得了回应,仿佛在当初那些生活的片段里换了种体裁重过一遍,如人饮水的久违与亲切。蒋老师有时候像个敏锐的新闻记者,观察和介入生活,有时像个天真的小孩,脸上充满了新奇和喜悦。当看到《日本的男人和女人》里提到的表示在认真听对方讲话时的“回音壁”之说,我实在忍俊不禁,因为记得当时我也对那个上扬的表示惊奇的“诶——”颇有感触,也是悄悄发掘它的规律,以致后来在大家一起聊天的时候,我特别对那个要“诶——”的段落守株待兔,好等着及时地跟着那个该发出“诶——”的人轻声和上一句,然后自己很有成就感地偷偷笑。如今看到蒋老师的譬喻,诚乃吾道不孤,更有两个恶作剧的小孩握手庆祝的欣喜。
    再比如,在日本的时候我始终有两个疑问,可直到回国,与不少朋友交流过后也仍未得到令我口服心服的回答,一个是关于日本的公交车为什么能那么准时,准到可以精确到分。我当时经常坐一趟14点38到学校那一站的车:时刻表上写的就是14点38分——既没写14点35,也没写14点40——车来的时候我每次都会特意看表,而分针果然都指在“7”和“8”之间,让我不得不惊叹。另一个疑惑就是为什么在日本见不到乞丐。这个问题蒋老师在《知耻之民》中有所论及。此前我听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把焦距重点放在了“日本”这个环境因素上,而这里对准的则是“乞丐”这一人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分析视角。
    书的插图不是彩页,它显得没有它本来的那么美——虽然蒋老师写得那么美。我想,对于日本的感觉,如果画成一幅画,那么它一定不是泼墨丹青,而是一幅明媚俗艳的浮世绘。这个夏天,案头的这本书,也像画,我随时翻开来读或看。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9-10-2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