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容易一点的作业,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恰如其分难度的作业,能留出这样的作业,来自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判断、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这是教育生涯中对教师永远的挑战!
(美)丹尼尔·T·威林厄姆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 ■顾雪林 在中国的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和孩子是否聪明有关。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博士丹尼尔·T·威林厄姆看来,“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营养、家庭环境、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等”。当然,也包括智力。 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认为,说到底,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心智变化的基础上的,我们应当让更多的教师从今天的“认知的革命”中获益。因为,在过去的25年里,科学家对大脑的认识比之前250年的总和还要多。 20多年前,世界上多数科学家还认为基因决定智商;今天的最新研究证明,环境对智能有很大的影响,科学家称之为“福林现象” 当年,“进化论之父”查尔斯·达尔文曾在给他博学的表弟弗兰西斯·高尔顿的一封信中这样说“我一直认为,除了傻瓜,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热情和努力,而不是智力”。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同意达尔文的观点。 在许多美国人和西方人看来,智能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属性。如果你的基因优秀,你就聪明;基因不好,就不聪明。而在中国、日本和其他东方国家,智能经常被认为是可塑造的。 西方心理学科学家在对数百位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了综合智能“g”的存在,语言、数学、音乐等等智能方面,都有“g”的存在。遗传对综合智能有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大约50%的智能要归之于我们的基因。50%是平均值,因为这个比例随着年龄而变化,对小孩来讲,这个比例大概是20%,稍大点的孩子上升到40%,之后会到60%甚至更高。环境影响可能只占到智商中的10分。 综合智能“g”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至今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它可能和工作记忆的速度或容量有关,有人认为它体现了大脑神经元被激发的快慢。这让人们一度认为智能和练习无关,它取决于父母。换句话说,智能几乎等于遗传。 当然,以上是20多年前的结论。 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类IQ(智商)在50年内有了巨大增长的发现,这个问题也迎来了转折点。例如,在荷兰,根据预备役人员测试的分数来看,在30年间IQ就提高了21分(1952-1982年)。这不是个例,在世界上,包括美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都发现了同样的现象。这一重大发现后来因第一个描述它的詹姆士·福林而被命名为“福林现象”。 “福林现象”是环境对智能有很大影响的强有力证明,因为遗传学家认为基因库的变化不足以导致IQ有这样快的变化。当年,被重复了很多次的双胞胎研究一致表明遗传因素占了很大比重。但是,“福林现象”在今天告诉人们,短期的IQ增长不能用基因来解释,其中环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智能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通过改善环境可以提高智能,这一认识在教育上有非常大的意义,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迈克尔·乔丹曾说:“我职业生涯中有9000多次投篮不中,我输过将近300多场比赛,有26次我被期待投出决胜球,但我没有投进。我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是我成功的原因。” 对学生来说,基础培训和基础记忆是重要的。事实上,没有人能不通过培训就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在我们今天提倡教育改革时,尤其当我们提倡创新性思维时,我们常常容易忽视基础培训和基础记忆的重要性。许多激进的教育改革者呼吁让学生像科学家、历史学家和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但是,威林厄姆认为,上述观点在逻辑上存在一个缺陷,也就是他假设学生在认知上有能力做到科学家或历史学家所做的事。事实是,学生们比科学家和专家知道得少。 威林厄姆通过研究认识到,专家们起初的思考方式也像每一个初学者一样,正是经过多年的练习和实践,才让专家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而让学生直接用专家的思考方式的难度在哪里呢?威林厄姆认为,因为有了完整的专业背景,因为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专家在相似领域上的迁移能力比初学者要强。和初学者相比,专家更能分辨出重要的细节,并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将他们的知识迁移到类似的领域里。这些能力不仅医生有,作家、数学家、象棋大师和教育专家都有。比如,刚就业的新教师经常忽视学生的不礼貌行为,而有经验的教师通常能够察觉。难怪学生经常感叹,有经验的教师好像“脑袋后面长了眼睛”。 专家们有丰富的工作记忆,而对初学者来说,工作记忆是有效思考的最大瓶颈。初学者往往着眼于表层结构,看不清问题之间抽象的、功能上的联系,而这恰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也正是专家们的厉害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专家能够忽略不重要的细枝末节,而直接得到有用信息的原因。 思考功能让重要的部分浮出水面,这也是专家们对于新的问题展示出良好的迁移能力的原因。专家们已经将很多原先需要仔细思考的过程和常用步骤自动化了。专家通过获得丰富的功能性背景知识和将一系列思考过程自动化来节省工作记忆的空间。 威林厄姆说,认知心理学者的研究认为,一个人不花上10年时间专心学习,是不能在任何领域成为专家的。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超出凡人的毅力,几乎都是工作狂人。发明了电灯、X光机、留声机以及电影放映机的爱迪生,每星期工作100个小时司空见惯,他经常在实验室小憩而不是在家睡觉。难怪他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威林厄姆认为,专家不只是懂行,他们还创新知识,向该领域增添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更谨慎、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学生可能不会提出自己的科学理论,但是他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论。学生可能不会就史实给出全新的见解,但他可以看懂别人所写的评论。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人创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创新知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 当过教师的人都知道,厌学的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很难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如果内容不足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在什么情况下会有长久的力量呢?威林厄姆的研究证实,答案在于问题的困难程度。 认知心理学证明,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和不确定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喜欢思考——更精确地说,我们知道解决这一问题能够带来愉悦感后才会喜欢思考。好奇心使得人们去寻找新的主意和问题。生理学和医学告诉我们,当人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人的大脑就会奖励它自己少量的多巴胺,这是一种对大脑的愉快系统很重要的、存在于自然中的化学物质。神经学家已经知道多巴胺对于学习和愉快这两个系统都很重要,但至今还没有发现两者间的明确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在解决问题中确实能获得愉快感。 威林厄姆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也得到了上述这些结论。他注意到,努力解决难度恰当的问题是有好处的,但是解决太简单或者太困难的问题,是不会让学生开心的。如果一个学生一直做有难度的问题,那么难怪他会不喜欢上学了。 教师面临这些问题应当怎么办呢?威林厄姆的建议是,给学生容易一点的作业,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恰如其分难度的作业。能留出这样的作业,来自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智慧、教学判断、教学创新、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充分了解。这是教育生涯中对教师永远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