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本“激活经典”的新书——读王迪的《妙法红楼》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陈祖美 参加讨论

    古今中外,在说不尽、道不完的作家作品中,曹雪芹及其《红楼梦》,自然名列前茅,而《妙法红楼》一书,既是作者王迪对于《红楼梦》的神悟妙解,也是他作为电影文学家和北京电影学院资深教授,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身体力行。而这一教育思想的结晶,则是人们所频频征引的两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论语·述而》篇的名言,还有意蕴相同的另一种说法:“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对此,笔者理解为,孔子不仅永不厌足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并且能将自己的饱学之获,毫不倦怠地传授他人。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读过《妙法红楼》一书,令人格外为之感奋不已。
    王迪教授1961年毕业于苏联国立电影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他在电影艺术方面的学力和成就,为我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夏衍和时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的章泯等老一辈艺术家所器重,在他学成归国前夕,学院领导就为他先行招收了首届电影文学系的学员。兹后,王迪执掌杏坛50年,膺任两届文学系主任直到离休。王迪教授年逾八旬,离而不休,且深悔在职时,未能为学生开设《红楼梦》专题课。为了弥补其自认的这一莫大愆尤,在已届耄耋的5年里,三度冬春之交,夜半,脑梗,输液抢救……以其生命流程为代价,奉献出作为其“艺术净化灵魂”信念的这一极有针对性和洞察力的实践成果。
    这部以论析《红楼梦》、以及将这部经典改编为影视作品之得失为题旨的新书,她在庚寅年的问世,可谓适逢其时。如果说1990年电影《红楼梦》和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各自的长短得失,几乎无不与对《红楼梦》的领悟程度有关,而以往对《红楼梦》文本研究有素者,又在影视艺术方面具有发言权者洵为凤毛麟角,即使在以上两方面兼具造诣,也很难说对世界文学名著、特别是世界范围的电影经典能说出个“子丑寅卯”。而王迪教授则至少具有这三方面的优势。他既是影视艺术实至名归的“科班”,又在文学艺术、生活历练、佛学经典等等各个方面有着丰厚的积累。
    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以“理道寻踪”为大标题,占全书的一多半。内容包括雪芹“之境界”、“之艺术”、“之人物塑造”、“之创作三昧”、“之语言艺术”、“之红楼结构”六个方面。每一方面都不乏别开生面之笔,从而令笔者心悦诚服地感到《红楼梦》对于中国影视之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而作者王迪从著名的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阅读《战争与和平》多达20遍中受到启发,从而对堪与托翁此著媲美的《红楼梦》着实下了一番功夫,这才能有理有据地告知读者——黑泽明是站在云端上看世界;名著《白轮船》的作者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从另一个星球(人造卫星)看世界;曹雪芹是从佛的境界看宇宙,整个宇宙都在他的视野之中。书中还说,佛是人,不是神,曹雪芹和贾宝玉分别是生活中与文学中具有大爱的人。王迪对曹雪芹及“红楼”人物的这种宏观把握已令人叹为观止,而更妙的还在于科学的微观体察。他赞叹曹氏所构想的多情的绛珠仙草还泪的凄美故事时,征引日本物理学家通过科学实验证明:如果人赞美水,水的分子结构就是美丽匀称的;如果人对水表示不满和愤怒,水的结构则纷乱无章。在无从得知水有情的上述实验的曹雪芹,他笔下绛珠仙草还泪的故事比之中外的任何一种神话故事更高妙、更可信,也就更加动人。宝玉对黛玉的那种如痴如狂、死去活来、深切如海、无以复加的爱,不用说始乱终弃的张生,就是许仙和梁山伯,也都未免大为逊色和苍白。“可与宝玉相比的,可能只有爱朱丽叶和罗密欧了。”试问,《红楼梦》问世二三百年来,有谁如此这般地解读过她?
    下篇以“技艺探胜”为大标题,内容包括电影《红楼梦》(6部8集,1990年)的“改编——文学作品之银幕化”、“全本《红楼梦》首现银幕”、“简论‘忠实于原著’”、“电影改编六要素”,以及对第一部至第五部之“印象”。下篇的最后一部分针对电视连续剧《红楼梦》(36集,1987年)而发,首先以“泛说——电影、电视剧与戏剧”为总论,共分15个章节,对这一电视连续剧加以具体论析。因为以偌大之篇幅,所论又无不切中肯綮,所以学者异口同声地称誉《妙法红楼》是一部“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耳目一新”、“难得一读”的佳作。聆听了这些激情洋溢的称赞,令笔者油然联想到近期《文艺报》所刊发的若干谈论影视作品的好文章——如果说这些文章和那封就《婚姻保卫战》师生通讯多有切中时弊和深切感人之处,那么,《妙法红楼》则是以长达300多页的一部书,上对年高德劭的著名导演、下对其“门墙桃李”,娓娓道出的发自腠理的有揄扬、更有批评的肺腑之言。
    人们无不津津乐道以谢铁骊为编导的电影《早春二月》,在《妙法红楼》中,作者对同样出自这位长者之手的电影《红楼梦》的成功和独到之处倍加称赞。如第四部中的“紫鹃试宝玉,宝玉死活不让黛玉走。在结构上,与柳湘莲和尤三姐的戏交叉进行,也符合电影的特点——也是电影《红楼梦》至此最感人、最动人的部分”;又如“高鹗的后四十回,也不都一无是处,有的局部还写得很不错。‘林黛玉焚稿断痴情’便是其一。电影的这部分也拍得好,可说是整部影片中最动情、最精彩、最电影化的”。但是,更多的是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电影《红楼梦》的“煞风景”之处。比如,“此两外(指警幻仙‘秘授以云雨之事’,令宝玉上可卿的床和焦大目睹秦可卿上楼,贾珍随其后,表示‘爬灰’一事乃焦大亲见)恰是不应该强调的地方。何以故?首先,宝玉本是大爱之人,一出场,就做男女之事,且是一梦,着墨于此,令观众作何想……贾珍与秦可卿之事,书中写得很隐晦,这既符合作者风格,也是‘爬灰’的恰当处理——主子怎可在焦大面前毫不回避?”“电影《红楼梦》的电影语言,几乎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惯用的。手段、方法十分单一,朴素平实有余,却单薄而缺少张力,更无新鲜活泼可言”。再比如对导演张艺谋,对他所执导和改编的成功影片《红高粱》《秋菊打官司》《菊豆》《一个都不能少》等等,予以由衷赞赏,说他“具有过人的才智和眼光”,他“绝不重复自己,当然更不重复他人”。但是,也曾严厉地指出,“后来,大概‘惑于功名’吧,在美国大片面前,下马了……可惜,可惜!”在《妙法红楼》的自序中,就曾切中要害地指出:“既然我们民族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有《红楼梦》这样的天才巨著,为什么中国电影人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很好地研究和继承民族的传统文化,却盲目膜拜电影高科技?”
    《妙法红楼》中的另一匪夷所思的神妙之处,见于书中“雪芹之人物塑造”的“黛玉——超凡仙子”一节。这里对黛玉形象的分析颇近腠理,从而使读者领悟到黛玉性格的本质特征,不是人们七嘴八舌的所谓“闺阁诗人”,还有什么“小心眼儿”啦、“尖酸刻薄”啦、“孤芳自赏”啦,这些只是表现人物性格丰富性的不同侧面,真正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的“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贾宝玉心目中的“一个神仙似的妹妹”。而王迪认为:“林黛玉是《红楼梦》一书所有人物里、也是我读过的中外作品人物里,悟性最高、容貌最美、超凡脱俗、感情纯真、才思敏捷、极富幽默感的女孩儿。”对黛玉形象的这一分析堪称准确到位。
    在一个急剧老龄化的社会里,老有所为者不乏其人。但是像《妙法红楼》这样,出自一位耄耋老人的原创新著,洵为罕见!更为罕见的是,王迪教授在撰写此书的5年里,三次脑梗却能痊愈,这是多大的奇迹!这种奇迹,难道不是在冥冥中得到神祗的百般护佑所致?一本书中含蕴了这许多难解的密码,能不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从而深长思之吗?
    原载:《文艺报》2011年01月2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