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剧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海报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对于绝大多数奇幻片爱好者来说,“哈利·波特”四个字是一块散发着璀璨光辉的金字招牌。作为它的衍生作品,近日上映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早在问世前就获得了无数粉丝的追捧与关注。改编自J.K.罗琳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编写的“魔法学校神奇生物课原版教科书”,由罗琳亲自操刀电影剧本,执导过《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后四部的大卫·叶茨担纲导演……这个几乎由《哈利·波特》系列原班人马制作的新故事,让众多书迷和影迷“望穿秋水”。那么,影片有没有辜负观众这份沉甸甸的期待呢? 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英国魔法师纽特·斯卡曼德为了寻找和保护神奇动物来到纽约,经历的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影片里魔杖、咒语、读心术应有尽有,呈现的仍是《哈利·波特》里那个令人熟悉的魔法世界。只不过在这里,魔法师对不懂魔法的人的称呼由“麻瓜”变成了“麻鸡”,通往魔法世界的通道从国王十字车站变成了纽约时代广场,还有切题的“神奇动物”们都个性鲜明,尤其是调皮捣蛋、追逐闪亮事物的嗅嗅和身材如犀牛且“热情如火”的雌性毒角兽,承包了全片最大的笑点。 除了这些名称、地点、动物形象和时代背景的变化,《神奇动物在哪里》的设定跟《哈利·波特》系列相比并没有太大突破,仍是一脉同宗的换汤不换药。《神奇动物在哪里》中美国魔法国会的昏庸陈腐跟英国魔法部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魔法师和普通人之间的矛盾在纽约也并没有比在伦敦缓和到哪里去,只是出击方换成了普通人这一边。作为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神奇动物在哪里》更像是给《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观打了一组补丁、开了一个副本,看不出太多艺术创新与主旨意蕴上的野心。 《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之处,在于其不仅以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的世界观建构开了个“虎头”,也用“情感、勇气、担当必将战胜邪恶欲望”的价值观结了个“豹尾”。在十几年前奇幻影片尚未如今日一般盛行之时,《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一般的设定,对观众的冲击好比天外来客造访地球时带来的外星糖果。然而,十几年过去,经历过《指环王》《纳尼亚传奇》等诸多奇幻系列大片洗礼的人们,不会再仅仅为了一个成人童话一般的故事设定买账。世界观建立起来以后,他们更关心这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想要表达些什么、能够带来些什么。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后一个故事上下两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就在呈现华丽视效和繁复世界观之外,承载了价值观取舍的重要任务,与时俱进地迎合了当时观众的审美期待。在大战之前得知自己必须牺牲生命才能阻止伏地魔继续用黑魔法残害同类,哈利选择带着对生命的眷恋勇敢赴死;斯内普教授冒着死亡的危险卧底在伏地魔身边暗中保护学生;原本懦弱胆小的纳威在战友连续牺牲的情况下扛起大旗,带领学校师生反抗黑魔法势力……电影中这些人物的抉择取舍和转变成长使故事脱离了简单猎奇的世界观贩卖,实现了对社会现实与复杂人性的观照,启发了观众对个体命运以及社会发展问题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看,不久前上映的漫威作品《奇异博士》俨然是一个负面例证。虽然在世界观的设定上,创作者“拿来主义”地将《哈利·波特》与《盗梦空间》做了个乘法,为营造更加新奇的视觉奇观提供了逻辑基础。可细究其故事内核,却只不过是又一部典型好莱坞商业流水线下的英雄大片。视听效果不可谓不酷炫,内涵却幼稚空洞,在人性的刻画上还是脸谱化的老一套,摆脱不了美式英雄主义的模式。故事之于现实娱乐的意义远大于思考,使观众当时看个乐呵,转过身便很快忘记片子讲了些什么。《神奇动物在哪里》也有这样让人不明所以然之处。对于“哈迷”来说,受第一部的篇幅限制,主角纽特与企图利用默然兽附身者制造混乱的黑魔法师对抗的暗线设置太过简单,较之《哈利·波特》系列的复杂叙事简直不够塞牙缝。对于第一次接触罗琳故事设定的普通观众,纽特寻找丢失“神奇动物”的明线纵然有趣,也不过就是一个魔法世界版的“宝可梦”和“阴阳师”游戏,徒有观赏价值,却缺乏思想深度。而暗线那些讳莫如深的含蓄表达和伏笔、埋梗,不仅没有很好地服务于影片主题思想的诠释,反而影响了普通观众的观赏感受,使他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当然,我们可以找借口,说这只是因为系列作品的第一部交代世界观的任务大过阐释情怀的使命。然而,当“外星糖果”已经为“地球人”所熟知,奇幻片的金字招牌也需要寻找新的闪光点。对于《神奇动物在哪里》同系列的后四部作品创作,乃至于整个奇幻题材影片的创作发展,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在兜售世界观之外,怎么讲好故事、怎样刻画人性、如何传递更加深刻而又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观,才是一部优秀奇幻电影的必需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