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个人与一群人的相遇 ——读《一个人的诗歌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安石榴 参加讨论
在人与时间,或者说人与时代、人与社会、人与生活这样的交叉命题上,有哪一类人是能够以心灵抑或灵魂的姿态介入并存在的?答案相当清晰:诗人。诗人的存在使一个时代留存着光荣与梦想、思想和声音,这不是唯一的认定,但却是无可置疑的。
    那么,以诗歌为背景,或者说以心灵为镜,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同样也是记录者的光荣与梦想。这不是我的感受,而是刘春在他的新书《一个人的诗歌史》后记中的自我感言。同样身为一个诗人,刘春以他切身的阅读与接触,选择了给予他影响和成长的诗歌时代,也即中国现代诗具有转折意义的一个重要时期——“朦胧诗”至“第三代”,尤其是处在“朦胧诗”和“第三代”交叉过渡阶段的10位代表性诗人,作为这个时代光荣与梦想的观照。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柏桦、王家新、韩东、张枣、黄灿然这些名字,在中国现代诗星河灿烂的天际中称得上是耀眼的星辰;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光芒不仅照亮了自身,更折射出一个时代以诗歌为光束的境遇和精神,同时照耀着这一星空下坚持着仰望的一代人。
    当然,这样说并不表明《一个人的诗歌史》采取的是一种仰望的写作姿态,事实上作者刘春恰恰是摒弃了盲目或狂热的仰望,而采取一种立足于阅读、感受、搜索、交往的平面记述方式,注重于对受记述者的创作、经历、记忆、思想的还原而不是望人生义或望诗生义式的论述,在冷静、客观的同时糅合着真情、真挚,以活泼、充实的事例展现出真实、生动的诗人和诗歌形象。《一个人的诗歌史》首先在文本上超越了那些诸如评论、评传、传记之类的庸常体裁,而体现出自由、随意却又详尽、贴切的写作风格,既像是阅读、阅历体验,又像是诗学随笔,既具有通俗所要求的可读性,又具有学术所要求的分析和考证。简单地说,这部书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惯常黏合在一起的“诗人”还原为“诗”和“人”,使其中既有着创作化和思想化的“诗”的一面,又有着生活化和世俗化的“人”的一面。而从这样的角度去看待,应该是更为真实和较为完整的。
    在传统的指认中,我们常会听到“文如其人,诗如其人”之说,对此,我并不排除其中的合理成分,但如果单纯地以此去看待一个诗人,则未免显得过于武断和片面;再假如不加考察地将人与诗分开,则又未免显得生硬和隔阂。在《一个人的诗歌史》中,刘春以其“经验的成长”切入他所关注并涉猎的诗人,以有血有肉的叙述说出这些诗人充满血肉的写作和经验,以跃然纸上的形态刻画出这些诗人创作和经历的真正形象。出现在他笔下的这些诗人,不是我们读到的他们的既定作品,也不是我们偶尔听到的他们的虚实轶事,而是交织着他们的生活经验、创作实质、作品表现以及观念、思想轨迹的综合体。通过“诗人”向“诗”和“人”的还原,或者“诗”和“人”在体验下的重组,最终呈现出融合了作者理解和洞见的“诗人”,这些诗人是建立在个人命运和诗歌命运之上的,而不是单纯建立在作品之上的,他们之所以丰富,就在于他们融入了公众的关注,融入了一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
    两本《一个人的诗歌史》片断式地记述了10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思想,其中既有着依存于作品的生活和生命梳理,又有着对部分优秀作品的深入解读,但却并不是对这10位诗人的评论或研究,而是作者刘春本人对诗歌的接触、接受和阅历,是作者个人写作及成长中的体验和记忆,是一个诗歌心灵与一群诗歌心灵的相遇和对话,同时更是根植于中国现代诗发展中的撷取和发现。因而,这两部书的写作出发点不是试图为一些诗人立传或作出评判,而完全是作者在其对诗歌的倾心投入中所作出的观察和体会,不能不说具有个人喜好的成分,也由此可以得出此书性情写作的一面。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2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