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诗学哲三位一体的艺术珍璧 ——马积高先生《风雨楼晚年诗钞》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上生 参加讨论

    马积高先生的诗作遗著《风雨楼晚年诗钞》(以下简称《诗钞》),已由岳麓书社于2007年4月马先生逝世六周年之际出版,由著名的杭州华宝斋印制,蓝皮线装,大十六开本,十分精美古雅。《诗钞》为先生生前应弟子廖可斌君之请亲自编定,由廖君誊录付印。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先生生前问世。现在,可以告慰在天之灵了。先生逝世后,其音容笑貌,谆谆教恩,时常浮现眼前,不能或忘,但我还只能见到他作为学术大师的“望而俨,即而温”的一面。读完《诗钞》,觉得先生更向我靠近,愈加真切而立体。我听到了先生的足音和心声,感知了先生的忧喜与关切,我面前的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哲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家和真性情的伟丈夫。他奉与社会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系列学术名著,还有这本诗学哲三位一体的艺术珍璧。
    1.《诗钞》存诗177首,词2阕,谈诗序跋文5篇。诗词作品依年代编定。写作时间从1980年至1999年,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社会背景看,这是我国从拨乱反正步入改革开入新时期,“赤日欣再耀,治国见嘉猷”(《寄赠洞庭诗社雅集诸君子》,据《诗钞》。以下所引先生诗文均据《诗钞》)的二十年:从个人经历看,这是先生从55岁至75岁步入迟暮,从历尽“文革”磨难后恢复工作,任教职系职,到退休以后在家继续著述并大有成就的二十年。《诗钞》留下了先生在这一新时期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宝贵印记,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可以略见近二十年来个人心迹之变迁,时世之变化亦或寓焉。”
    从题材内容看,《诗钞》179余首作品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纪游诗(包括题像诗),共91首(由于词作仅2首,为论述方便,以下统以诗称),占50. 8%。(2)论书诗(包括读书、题书、写书之诗作)共19首,占10. 6%,这是与作者学术活动联系密切的一类诗。纪游诗实际上也多是作者参加学术会议或活动的副产品,它与论书诗从不同角度和手法共同凸现先生作为著名人文学者的特点。两类诗作共占约61%。(3)感事咏怀诗(包括聚会之作)共34首,占19%。(4)赠答怀旧诗(包括伤悼之作)共35首,占19. 5%,这两类诗作是《诗钞》个人抒情诗的主体,较多表现诗人的个性情感特点,共约占39%。
    以体裁形式论,数量最多的是七言绝句,共103首,占57. 5%;其次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各28首,共占31%;另有五古14首,七古2首,五绝2首,词2阕。与青年时代“往往率意为五七言古诗及绝句”(《自序》)颇有异同,先生言:“五律简约,便于参用五古句法,七绝可效民歌,杂俗语,尤好为之”。艺术体裁的选择和运用,表现了先生晚年于古典诗歌形式娴熟自如而又“乐疏放”、喜爱直接抒情的个性特点。从“心迹变迁”论, 179首诗作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以1992年末先生卧病、93年初退休为界线(以《一九九二年岁尽书怀,时在病中》、《追伤陶懋炳》等诗为标志)。前期诗作约120首,其中纪游约79首,约占三分之二。后期诗作59首,其中纪游诗仅12首,约占五分之一,怀旧及感事咏怀之作则大量增加(共36首),约占六成。可见,由于年事日高,身体状况下降及退休在家,先生外出活动减少,诗歌题材和抒情重心由外视向内转的趋势明显,风格也发生某种变化,由前期的沉雄幽远变而为一度苍劲中略带感伤,终至高古明哲,而其基调,即“以真情而作真诗“(《吴容甫〈泪水心花集〉序》)的追求和“斗室忧天下”(《戊辰岁暮书怀》)的胸怀则始终未变,诗学哲三位一体的特色始终未变。他的创作宣言是:“唯以达意表情为尚”,“素不喜作寻常修饰之语与无病呻吟之词,故所作或歌或哭,或喜或忧,大抵皆出自当时之真情实感。”(《自序》)知此,读《诗抄》,便能向先生靠近。
    2.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先生较频繁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活动,得以游览众多自然山水和名胜古迹,足迹遍及秦、蜀、甘、京、冀、粤、闽、浙、鄂、海南及省内各地,加上九十年代后期(1996)的台湾之旅,这些游历,极大地开拓了先生的眼界,激发起他的灵感和诗思。使他创作了大量纪游诗。先生诗才喷涌,驰骋想象,以生花妙笔描绘眼前美景及其万千变化,显示出他是一位写景高手,《雁荡灵峰书所见》便是这样的佳作:
    老作雁荡游,灵峰留我住。此峰信通神,变化多奇趣。日视若双掌,并峙作天柱。中间留小隙,九级浮屠踞。观音居其巅,慈悲施甘露。入夜忽改观,情侣相温煦。女疑西洋来,撒裙尚飘翥。男者古华装,亭立若玉树。顾瞻对山石,依稀如老妪。人言是阿姆,喜见儿媳晤。转面佯不觌,侧目还相觑,古谓天有情,真幻若无据。我欲问观音,冥冥不知处。
    先生用他所擅长的五言古体,把自然奇景幻化为人间情趣和文化哲思,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先生是一位文史学家和思想者,他不屑于模山范水,精缕细刻,他的关注点是与景物相关联的人民的生存状态:“壁立岩边种麦田,下临骇浪上摩天。山居难预人间变,但见频更过峡船。”(《过三峡望民居》)是人与自然(天)的关系:“历尽平沙是草原,枯黄一片也堪怜。牛羊罕见人家杳,寂寞车头一缕烟。”“乍见田畴景色佳,定知城郭聚人家。村边绿树怜清瘦,应为长年战恶沙。”(《兰州西行至敦煌杂诗》)是人对自然的破坏和自然的惩罚:“金城昔日镇天骄,应见当年水草饶。第一桥边频张望,大河何日复滔滔。”(《兰州黄河第一桥》)他赞美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古代业绩,并由此上升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淘沙作堰忆当时,细雨濛濛访古祠。异代风流谁是主?天人之际要深思。”(《都江堰二王庙》)。这种关注与他在哲学上对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浓厚兴趣相呼应。写诗、纪游与治学就这样珠联璧合、融为一体。
    怀古思今和描写现实是先生纪游诗的两个重点,它们的共同之处是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博大的人文情怀:“霸图王业自恢奇,改过纳言益可思。欲向陵旁寻往迹,人间已失魏公碑”。(《访昭陵及魏征墓》)“虎踞郊原四顾空,山陵亦自有雄风。却怜哲妃能倾国,浪据乾陵恐未公。”(《游乾陵》)从写于八十年代初的这两首意味深长的小诗中,不难体会作者对刚结束不久的动乱历史教训的沉重回顾。“胆略长思戚,膝行莫怨吴。人心一旦去,铜墙似朽株。”(《山海关》)“公真甘九死,人苦未三思。直道宁终弃?人心不可违。”(《为彭德怀同志铜像奠基及石像揭幕作》)从对古今不同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怀中揭示出超越意识形态的真理至言和惊心动魄的历史教训,两首诗都可谓笔力千钧。而《访台杂诗》中的《蒋家某酒楼》则将古今融为一炉,凸显爱国主题,尺幅而有百年万里之思:“郑家残垒蒋家楼,一样苍凉两样愁。搔首沉吟西北望,天容海色接神州。”在描写现实方面,先生创造性地运用采风录及传统《竹枝词》民歌形式勾画民俗民情。或展示改革开放的新面貌:“放眼江山看万年,农家自办幼儿园。三间小屋歌声脆,舞不成行态自妍。”(《衡山衡东采风录》)“卖了山珍买了衣,相逢侣伴语依依。街心伫立忽惆怅,注目橱中电视机。”(《南岳庙会竹枝词》)或讽刺不良世风丑恶现象:“白头衰翁百里来,红装昏夜叩门开。问言服务君需否?惊煞远人口目呆。”(《某地竹枝词六首》)皆摄取一角一景,略加点染,幽默风趣,朴质如话,在集中别具一格。它们给传统的农村田园诗带来了新的时代气息,使《诗钞》愈显内容丰富,意蕴深厚。纪游诗中尚有比兴以景寓志一体,下文一并论述。3.先生之为人,“素尚通脱,老爱真淳”(《〈彭岩石诗词集〉序》)为诗,即“以真情而作真诗”为准则。而其所谓真,并非只是率性而为,当以道德之纯正为旨归,以艺术之醇厚为载体,如此真善美统一,方为大成。先生的抒情诗作,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的。
    先生重于真情,笃于友情,集中寄赠、酬答、追忆、伤悼、关涉友情之篇章,几占全部诗作之二成,后期诗作中比例竟超过三分之一,为他人诗集所少有。无论是青少年时期的同窗好友,文革中的患难之交,抑或学术交流的朋辈新知,教席绛帐的学生弟子,先生均待以一腔真情。他尤其不能忘旧。下面这首诗的六十余字的特长标题,本身就是一段动人的友情叙事:《一九九五年十月衡阳市八中(原成章中学)校庆,得与老友汤雨相晤,惊喜若狂,互相拥抱,旁观者讶之,惜一见即散,重觅无踪,慨然有作》,这是一对七旬老友的情感爆发:“少年久共窗前月,壮岁俱经雨后霜,难得白头值身健,翻怜回首去日长。”这是对友情的热烈期盼和真情相思:“不见音书又几时,停云遥望每相思。……清秋永夜难成寐,坐觉神驰袁水湄。”(《久不得彭德猷兄书诗,窃忧衰病,因寄一律》)同窗共读的温馨情谊和战乱遭遇,成年以后的各自沧桑经历,白发岁月的分离相思以至人生诀别,都使先生情不能已。越到垂暮之年,这种感情愈为炽烈,重游重访故地追忆伤悼故人之作益多。它使先生的后期诗作笼罩着某种浓郁的感伤氛围:“老来苦忆少年时,便水城头惹梦思。览录细寻同列友,凝神如见旧风姿。却怜群彦皆星散,先计几人与世辞。难遣孤怀聊寄语,此情儿辈未相知。”(《读永兴一中校友录有感寄当年友人》)一九九九年,先生创作了五古三首《追伤李太平》,并特地写了近六百字的诗前序文追怀这位“小学及初中肄业时之至友”的坎坷一生和两人数十年情好如初的交往,诗并序共约九百字,规模为全集之冠,情谊极为感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珍贵的抒情华章中,有两首题为《忆旧》的美丽动人的爱情诗,回忆了诗人的初恋:“两情相契匪为他,梦里相将是作家。怜尔缠绵如束茧,笑予懵懂似眠蛇。频传鱼雁难通意,坐对芳馨不解花。悟后己成千古恨,辽天杳杳失云霞。”“往事如烟梦不成,重逢无处话衷情。但嗟朋辈皆翁媪,漫谈人间几晦明。意态犹存形影隔,故愁都向眼前生。登高执手匆匆别,归雁明朝又北征。”初恋之情是两性纯真友情的高峰。两诗应作于93年秋,年已垂暮(时届68岁)的诗人以如此细腻深情之笔追忆初恋,大胆坦露内心隐秘,正显示其真性情伟丈夫的本色,它与抒写夫妻之爱的《重访南岳水帘洞志感》二诗相映成辉,并与同一时期写作的《一九九二年岁尽书怀,时在病中》、《读永兴一中校友录》、《追伤陶懋炳》等友情感事诗一起,构成一道浓厚的怀旧感伤屏障,划分出《诗钞》前后期的明显界限。这不能仅从老人的迟暮心态来解释,珍惜珍贵美好的情感记忆,坚持守护自我精神家园,是个体人格自觉和人性美的展现。正因如此,这些爱情友情诗作的思想艺术力量,便超越了前代的同类题材作品。
    4.如果说,笃重真情,不忘故旧,可见先生精神世界的深厚;关怀众生,忧乐天下,可见其心灵之博大;那么,坚持自我人格,独立思考,便可见其深邃。我想如此理解《诗钞》展现的先生处人、处世、处己的基本态度的精神世界的三维结构,当大体符合实际。
    “诗言志”,广义地看,纪游诗、友情诗,也都是言志咏怀诗。《诗钞》的纪游诗中时用比兴之法借景抒怀,以景寓志,使特定景物成为个性情感的符号载体。如备受人称赞的《己巳孟夏游君山有感》之一:“一点青莹映远空,也无奇石也无峰。深藏劲骨无人识,只在江湖烟雨中。”浙东之行的《灵峰侧小潭》:“流泉远至响淙淙,漱石盘旋聚一泓。未得汪洋归大海,澄心千古对苍穹。”取景于眼前的《麓山侧小潭》诗:“老来世事倦关情,欲摘丹心付杳冥。怪尔深藏清如许,低回犹有不平鸣。”三首小诗均可称咏怀绝唱。君山、澄潭、小泉,其共同特征是外形的平凡,处境的深幽,而其“劲骨”、“澄心”和“不平之鸣”则是作者从不同角度摄取景物的会心之处作为其独特人格、个性心态的寄托,令人回味无穷。王毅在《深藏劲骨文自豪》一文回忆“马先生从小就有独立不倚的思想个性”,又指出:“心存正气,坚持真理,是其学术研究的基石。”廖可斌认为:“先生茹深会宏,渊渟岳峙,平静的外表下实际上蕴藏着傲岸的风骨。”“从他的诗中可以窥见他的为人,了解他的人读他的诗将更有会心。”(《〈风雨楼晚年诗钞〉跋》)这都是先生诗作的会心之论。他的人品、学品均在其诗作中得到映现。他的论书诗就同其学术著作一样,鲜明表现出独立不倚的求真品格、如对湖湘文化传统,他不赞同有人一味肯定,他更看重楚骚精神,而对宋代理学中的湖湘学派却持批评态度。《读书杂感》组诗中,“如何弟子传薪后,南楚学人尽姓朱”(《读〈宋元学案〉》)、“掩卷终怜生意少,凋林松草冷飕飕”(《读朱〈张酬唱集〉》)等诗句。或直言,或婉讽,都显示出一种“独于梗概见嶙峋”(《有感》)的“劲骨”。
    当然,最能展示先生整体人格和映现先生全部心灵世界的,是他的直陈其事的感事咏怀诗。从1988年的《戊辰岁暮书感》, 1989年的《平生》、《有感》,特别是1992年岁末以后的作品,几乎成一系列,近二十首,感慨时事,直抒胸臆。“斗室忧天下,风云入梦来。”(《戊辰岁暮书怀》)是这些诗歌内容的核心。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大潮带来了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现象。先生对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欢欣鼓舞,而对腐败滋生、人欲横流的丑恶现象则深恶痛绝,对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某些消极分化不免忧心忡忡,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人格操守。“平生好尚不寻常,不慕繁华爱雪霜。但有文章酬厚地,更无祷告到上苍。人间风月饶千度,梦里伊人在一方。心狭贾生长痛哭,时从烟雨看晨光。”(《平生》)“又值团圆欢庆时,江山寥廓动秋思。避疾难同人共醉,深居唯有鸟相知。无心风月随缘度,着手云烟故自奇。却是苍生忘未得,羞从大款噪明时。”(《一九九三年中秋与国庆相值,感事作》)“他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可以说贯穿在他的所有诗篇。”(廖可斌《跋》)但他没有“长太息兮以掩涕兮”的悲观,也没有纠缠于个人恩怨得失的郁结,他有的是一颗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之心,以天下苍生为念、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和把握时代风云的明哲睿智。“举国同庆吾不外,百年忧患总难平。”(《香港即将回归志感》)在《七十抒怀》(四首)组诗中,他回顾生平,把自己这种处己、处人、处世的三维精神世界作了全面深刻的艺术概括,也显示出其近体诗的深厚功力和高度成就:
    跋涉人间七十秋,鸡鸣风雨久相俦,曾经九曲羊肠坂,长抱百年国士忧。敢冀澄清思揽辔,犹存耿介对横流。大同盛世应难遇,得见小康便解愁。
    农夫牧竖旧为邻,家在溪声桃树村。敢信长才唯有我,每怀白屋总愁人。沉思把笔寒斋夜,抗志行吟泽畔晨。不是云龙难化雨,谁从爝火识劳薪。
    未能百尺卧高楼,斗室窥天亦胜游。为爱楚风聊辟径,绝通朱户匪为雠。驰思欲入青冥上,探颐颇穷溪涧流。呼马呼牛都不校,大江东去任沉浮。
    商品狂潮卷地来,鱼龙魔怪竞登台。当官合具离朱目,致富惭非范蠡才。但得园林多秀木,不辞蔬食老蒿莱。寄居破屋君休笑,时有清风扫浊埃。
    第四首诗中的“破屋”,即先生所住之赫石北村“风雨楼”。先生自谓名“风雨楼”者,因此楼门窗多隙,长年与风雨为邻,“且可警予勿忘天下之贫贱,故人或不乐,吾独安之。”(《自序》)这就是先生的怀抱。
    无须为这组诗作解析评点,因为解析评点都属多余,一切都已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浮雕般立体,如澄潭般透明。先生回首九曲平生,他成就了自我,又最终超越了自我。坚守自我而又超越自我,心忧天下而又思接混茫,使先生的人生境界,完成了从仁人学人向哲人的升华。先生求学时代曾潜心荀学,晚年继承老师遗愿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是哲学专著《荀学源流》,“衡山传学恍如前,世路迂回五十年。手泽犹存尘劫后,白头强起续论天。”(《作〈荀学源流〉成志感》)在先生看来,“论天”(天人关系)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书院式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现实社会进步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宇宙观和实践论问题,值得毕生之精力去思考探究。先生是位勇于独立思考特立独行的智者。
    当“天人合一”论盛行并产生某些消极影响(如迷信盛行)之际,他认为,荀子“天人相分”思想,对于激励利用和改造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具有科学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使先生不仅拿起哲学的武器,他把诗歌作为“达情表意”的工具,在人类即将进入新千年的庄严时刻,先生创作了长篇七言歌行《近世五百年歌》,以这首三百余字的宏篇大制作为《诗钞》压卷之作:
    人作千禧颂,我歌近今五百年。五百年间多奇迹,科技犹堪傲前贤。天体迷雾逐年扫,五洲悬隔海空连。察微深入到胶子,遨游直可上九天。居室遥知天下事,按钮能操制物权。社会进化亦可喜,民主旌旗渐高掀。岂无暴君霸主肆淫威,亦有豪杰失路蹈前愆。壅塞终难遏洪流,前波未平后浪轩,共荣共富恨未及,民生民智已改观。虽改观,强弱悬,南北东西不同情,异国殊群有炎寒。奋争者伸孱者绌,沉迷苟且空愁怨。嗟夫!人言天人本合一,又言和合为道之真诠。吾尝放眼观当世,稽史览遗编。曾未见天人相与若符契,但见相依亦相干。太古猛兽毒蛇常噬人,祗今耕作戕碧山,残天无度人之愚,任天无为人早殚。人以群分利害殊,和合之道益多艰。民族雠,阶级斗,至今血迹尚斑斑。大同之世吾所求,前路盘旋待跻攀。未来千载期太平,别异万世恐难刊。和合信美难孤行,珠玉堪赏不可餐!
    千年风云,王朝更替,大国兴衰,但作者截取的历史时段从“科学的苏醒”(〔英〕韦尔斯)和观察视角(以科学技术进步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为起点)一开始就显得卓尔不群,并且始终围绕着天人关系这内涵深邃的哲理命题展开,高屋建瓴,大气包举,形象思维与哲理思维巧妙融合,从形式上看,本诗和前一首《追伤李太平》一起,回归到作者年轻时擅长的五七言古诗,显示出一种诗歌创造力的大爆发;从风格上看,两诗从往昔的苍凉感伤转而为高古明哲,标志着诗人完成了重要的人生哲理思考。意味隽永的比喻收尾,以及“篇终接混茫”的匠心布局,所有这些,都使这首诗成为《诗钞》的最后巅峰。
    古体诗词是一种旧的文言艺术形式。其发展本已随着古代社会的终结和白话文的代兴而结束。只有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创造新的艺术境界,才能使之获得生机与活力。革命家毛泽东、陈毅,文学家鲁迅、郁达夫等都是这样做的。马先生是一位有着鲜明独特的哲思气质和个性特质的文史学者,他既继承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忧乐天下,修身慎独的优良传统,又有着现代知识分子的个体自觉和思想觉悟。他涉猎丰富广泛,学问精深渊博,思维活跃深刻,善于把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研究成果和哲理思辨探索融为一炉。他情感炽烈深沉,个性疏放洒脱,胸怀开阔包容,善于把铺陈描述、抒情、议论多种手法融为一炉。远取唐诗之真醇,宋词之学理,汉魏六朝诗之高古,近纳清诗(特别是乾嘉诸家)的明朗性灵,特别是清末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革新精神,多方取法为己所用而自成一体。他的诗歌境界是其笃真情、忧天下、重独思的三维精神世界的诗艺展现,是他诗人学人哲人相融合整体人格特质的艺术结晶。诗学哲三位一体的境界创新,是《风雨楼晚年诗钞》的最大亮点与特色,也是先生对古典诗艺现代化的突出贡献。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马先生逝世已近八年。时光流逝,斯人渐行渐远,世人或多已淡忘。但是,真情者不曾忘记先生,真学人不会忘记先生。我至今珍藏着先生1992年底至93年初抱病为拙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写的序言和先生对拙著一些批示的手迹,读了《诗钞》中那段时间先生情感沉重的诗篇,我才知道他老人家当时遇到多大的困难痛苦,而先生却不曾道一字,“但得园林多秀木,不辞蔬食老蒿莱”(《七十抒怀》)。这是一种何等令人感动的崇高的人格和奉献精神。先生是我的恩师,更是一代学术大师,湖湘文化名人。纪念先生,对于他的学生,是私情,更是公义。我相信,先生的诗作《风雨楼晚年诗秒》和先生的学术专著一样,必将成为古代文学界和湖湘文化史中的一种典范,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马积高.风雨楼晚年诗钞〔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马积高.荀学源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王毅,阳盛海编.深藏劲骨文自豪〔M〕.长沙:岳麓书社出版, 2007.
    〔4〕(英)H·G·韦尔斯.世界史纲〔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刘上生,男,汉,湖南师大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原载:《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