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个人的伟大精神——评《爱伦·坡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苏少伟 参加讨论
   《爱伦·坡研究》朱振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什么才是伟大的作品?我想,只有那些能够震撼心灵的才称得上吧。现在想来,这种想法虽有失偏颇,然而它倒也是不朽名著的特点之一。前些日子刚接触到的爱伦·坡的作品又给予我“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感觉:阅读过程中心灵十分紧张,却欲罢不能,读完后便觉得灵魂受到了洗礼,酣畅淋漓。爱伦·坡的伟力似乎在于他能将“丑陋”化为独特之“美”,并使人受到感染,沉浸其中。阅罢后又像长久潜水之人上浮后呼吸到第一缕空气,压力尽释,更能使人久久回味。记得美国华裔学者田晓菲曾经“搬演”了《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名句,她说:“好的作品各有各的不同,坏的作品各有各的相似。”细细想来,她说得却也入理。古今中外的文豪们都是以其作品的独一性而为人熟识的。爱伦·坡也是如此,其作品的独特“魔力”令我着迷,我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他,急切地想知道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他是怎样看待世界、看待文学的,等等。于是,我阅读了一些关于爱伦·坡的著述。而《爱伦·坡研究》这部文质兼美的专著令我获益最多,使我对爱伦·坡的整体把握顿觉明晰,明白了爱伦·坡经久不衰的深层原因所在。
    原来,天不假年,爱伦·坡英年早逝,而且他一生的生活过得并不宽裕,颠沛流离,迁居过多座城市,厕身于多家报社,仰人鼻息。但是,爱伦·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并不“顾影自怜”,而是打开了其心灵的格局,容纳了当时的社会人情、世俗百态,在人类的心灵深处发现了时代的特征,揭示了一种紧张、不安的时代心理。然而,正如《爱伦·坡研究》中所论述的,在他所构筑的文学图景里,爱伦·坡蕴含了自己的信念———人道主义精神,他就是从这一精神出发,看出了时代变迁对人造成的影响。
    简单说来,在爱伦·坡生活的那个时代之前,呈现的是一种农业社会的形态。这种农耕社会蕴含了自己的“田园牧歌式”的精神。虽然中外的农业社会有稍许差别,但这种精神却相差无多。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中有一段话很鲜明地点破了这种精神,他写道:“仕宦之人,南州北县。商贾之人,天涯海岸。争如农夫,六亲对面。夏绢新衣,秋米白饭。鹅鸭成群,猪羊满圈。官税早输,逍遥散诞。似此之人,直千直万。”在这种充满农家乐的农耕社会里,文人作家们也在关心着民众,但是他们更多关注的是民众的饥寒温饱等生活问题。李纲的“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这两句似是咏牛,实则咏人的诗句道尽了他们的这种良心。
    然而,时代是在变化的。到了爱伦·坡生活的年代,进入了一种机器文明的工业时代。经历着时代变迁的民众,承受了变迁所引发的精神上的困境,内心的不适、焦躁,甚至是恐惧都被激发出来了。于是,失态、疯狂,甚至是死亡成为工业时代的一种现象。在这种情境下,文人作家们的人道主义信念的关注点自然而然地转向了人类的心理。而爱伦·坡更是首开这一风气之先河,并一骑绝尘。爱伦·坡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呢?现在观来,他的小说有“二绝”:其一就是他在写作题材上独领风骚,另一绝在于他对人类心理的把握和描写的细致入微。爱伦·坡在这两方面都远远地超越了其同时代的作家,成为后世文人仰视的高峰。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作品中,氛围通常是紧张的,主题经常涉及死亡,人物有的可怜,有的恶劣,有的甚至是无比罪恶的。吴宓曾称其“亦多鬼气”。然而,正如《爱伦·坡研究》所阐释的,爱伦·坡是“大爱”的,他所描写的这一切情节源自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他是在关心民众的心灵境况。也许,爱伦·坡是想要展示一幅幅可怖的文学图景,以此来警示民众,希望他们见到如此之事,而能思索自身,并决计摆脱这种心灵的扭曲。百年以后,美国的另一文豪威廉·福克纳也是如此,他的话或许可以作为爱伦·坡的这种写作方法的注脚。1955年,福克纳在访问日本时,有人问他为什么把人写得那么卑劣,他的回答是:“我认为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我太爱我的国家了,所以想纠正它的错误……我必须把邪恶的方面告诉人民,使他们非常愤怒,非常羞愧,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去改变那些邪恶的东西。”
    爱伦·坡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如此伟大,孕育于其灵魂底处,同时常在读者心里激起回声,振聋发聩。关于爱伦·坡的这种精神,《爱伦·坡研究》一书中着墨甚多,能够给予我们更多启示,因此,这部专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旗下媒体: 文汇报 - 新民晚报 - Shanghai Daily - 东方早报 - 新民周刊 - 东方体育日报 - 文汇读书周报 
    新民晚报社区版 - 家庭周刊 - 新民地铁 - 文学报 - 外滩画报 - 新闻记者 - 新读写 - 文汇出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1年7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