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或称楹(y í ng)联。新式对联或叫另类联,与旧式对联不同,不同之处主要为:新式对联不讲究平仄。旧式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由于旧式对联是从律诗中的对偶句发展而来,故旧式对联讲究平仄,是可以理解的。而新式对联的对偶句可谓是从《诗经》发展而来。 如《诗经》中就有: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 《楚辞》中则有: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楚辞·渔父》/无名氏。正义:淈(g ǔ):搅混。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混泥水而扬起波斓,意为同流合污。餔(b ǔ):食。糟:酒渣。歠(chuò):饮,喝。醨(l í ):味淡的酒。餔其糟而歠其醨:食酒渣饮薄酒,指与世同醉。] 唐诗中有: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李白。笺:六龙:古代神话传说,羲和每天驾着六条龙拉的车子,载着太阳运行。回日:拉回太阳神的车子。标:树木的末端,引申义是最高点。高标:最高峰。) 而宋词中有: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东坡) 所以新式对联源于《诗经》,储于楚辞,蓄于唐诗,倪于宋词,倡于当代,而绝非另辟蹊径。无论是历史悠久或是形式新颖,新式对联都优于旧式对联。如果说旧式对联是采用律句式的对仗,而新式对联则采取的是自由式的对偶。由于新式对联摒除了平仄,消除了繁琐的约束,从而使新式对联走向自然,归于和谐,形成一幅靓丽的风景图画! 新式对联的提倡是合乎新文化运动宗旨的,新式对联的提倡是合乎新文化运动发展方向的。倘若欧洲有文艺复兴,难道中国就没有对联复兴吗? 我们做对联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对联的思想内容,如果一味地追求对仗的平仄,那就往往是得不偿失了。而新式对联不讲究平仄,便有效地避免了这一倾向的发生。这一原因应该是新式对联受人欢迎的最主要原因。 尚有这般情景:撰者搜肠刮肚、挖空心思得一佳对或得一绝词(即该联除此词之外,别无他词合适)却仅仅因平仄不合,只得忍痛割爱抛至九霄云外,岂不可惜哉? 从另一角度来说,有些人使用的平仄是古代的平仄,然而在朗诵对联是却应用今天的发音来朗读,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所谓阴阳交错、起伏跌宕的音乐感有时确是名存实亡、渺无音讯焉。 当然,如果有人尚能用古音来朗诵对联,倒可展现阴阳交错、起伏跌宕的音乐感,但当今能有此高人吗?恐怕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吧? 即便有此高人能用古音来朗诵对联,却又有几个听众能听得懂呢?当然,如果把今天的对联请此高人用古音来朗诵给古人听,倒有些古人能听得懂,可是能做得到吗? 与其徒有虚名倒不如务实的好,干脆摒除平仄! 诚然,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使用古平仄所作的对联在朗诵时已经使阴阳交错、起伏跌宕的音乐感名存实亡、渺无音讯,但许多人心理上却仍然觉得阴阳交错、起伏跌宕的音乐感是完全存在的,那末,新式对联的提倡者同样在心理上仍然可以觉得新式对联的阴阳交错、起伏跌宕的音乐感的完全存在,自然,使用古平仄所作的对联的作者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新式对联提倡者的同盟军了,因为使用古平仄所作的对联与新式对联有完完全全的异曲同工之妙矣!以此而论,应当大力提倡使用古平仄所作的对联,就像大力提倡新式对联一样! 可置于旧式书院的楹联 十年树木不成好梁便成好柴 百载育人朆为良相遽为良医 (横幅)望子成龙 注释:载:年。百载非指确数。朆(f ē n):不曾,没有。遽(Jù)遂,就。百载育人朆为良相遽为良医:经过非常长的时间所培育出来的读书人不能成为良相便能成够为良医。古语对读书人有不为良相遽为良医之说。 铁锥刺股读的是五经四书 金榜提名少不了八载七年 (横幅)功到自然成 注释:战国时期的苏秦,读书读到深夜,一打瞌睡便使用锥子刺一下大腿,就疼痛得不想睡觉了,以便继续学习下去。需要说明的是: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才有的,而战国时期并无科举考试,此处使用“铁锥刺股”,仅是用来形容书生读书刻苦而已。 闻七岁孩童书声琅琅 睹五尺儿郎喜报连连 (横幅)耳闻目睹 今朝十载寒窗 明日九登金殿 (横幅)今明两重天 可置于古戏台的楹联 抱笏登场扮演帝王将相 割臂为盟再现才子佳人 (横幅)舞台艺术 注释: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拿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所要说的事情。割臂为盟:指男女相爱, 把胳膊割开滴血盟誓,缔结婚约。据《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鲁庄公爱上了大夫党氏的女儿孟任,答应娶她,孟任就“割臂盟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