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关于人类及其世界的镜像。大多数人观看或沉溺于这一镜像是为了娱乐,他们不曾注意影像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他们和他们的世界。影像从银幕上飘离而出,借助于人们的记忆、情感、想象而长驻于世,成为事实世界无法抹去的另类存在。因此,读解影像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百多年前,俄国作家契诃夫在他的《笔记》 中说:‘或许宇宙悬挂在某种巨兽的牙齿上。’这巨兽就是人类的心灵,在它出没之地,诸善与万恶丛生,对应于星河旋转、时光奔流,影像从中萌生。这个一百多年来迅速膨胀、没有语义边界的镜像世界,人们习惯性地将它归为艺术。” 这是《电影美学》开篇“导论”的首段,作者一开始就警醒人们,这一百多年来发展迅猛,并且将来的发展尚看不到边界的电影这一门样式,绝不仅仅限于为大多数人所娱乐,影像深入事实世界,改变事实世界,其渗透亦无穷无尽。对影像世界的读解,正是一门重要而具独创性的学科。 《电影美学》 是出版于1987年的 《现代电影美学导论》2012年的新版本。当年杨玉清先生(生前为国务院专家,前民国中央政府司法部次长,政治学家、法学家,民革中央顾问、北京中山学院院长)将此书寄给电影界泰斗张骏祥,张复信于杨,写道:“承寄朱小丰同志大作 《现代电影美学导论》,谢谢。我近年来体力日衰,眼睛又不好,看书不能超过半小时,得书后才读了第一章及序言,但已为作者的渊博及卓识所折服。我国内对电影美学尚少研究,连参考材料也缺乏,而国外对电影美学论说亦人言言殊。因此,要写出一本立论鲜明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电影美学论著,确是急需而又艰难的事,至于能体现中国自己的电影美学思想,更是应有而又更难之求。小丰同志年轻有为,亟盼他能努力完成此重任。” 已故谢晋导演也读过此书,作者听人转说谢导感慨:“有学问的人都在电影圈外。” 作者坦言:“在电影界里,知识从未得到过应有的尊重,因为这里历来都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文化参差错乱的地方,金钱和权力的影响远远超过知识和智慧。” 电影美学这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不知所云,就像好莱坞的样片检查员们所说:“情节把握不准的时候,直升飞机来救。”电影理论和评论工作者的武器是:道理讲不清楚的时候,美学名词来救。堆上一大堆美学概念,仿佛自己就显得有学问了。但是,我们的知识之所以叫知识,是因为它明晰而且有意义。 该书关于电影美学的定义是这样的:如果一切艺术都可以被分析为具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两重构造,那么,电影艺术学就是关于电影的表层结构的知识,而电影美学则是关于电影的深层结构的知识;如果说电影艺术学是电影语言的语法学和修辞学,那么,电影美学就是电影语言的语义学。这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出的电影美学与其他电影理论的不同。 法国导演阿倍尔·甘斯说过:“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画面的灵魂是什么,作者认为:就是通过艺术媒介所构造和表达出来的艺术趣味、艺术感觉、情感、思想……这就是电影美学的对象。 所有最深刻的艺术问题都是哲学问题。令人惊喜的是,从德国巴登学派的哲学家明斯特贝格在他生命旅程的最后一年写出《照像剧的心理研究》一书以来,电影美学已有了九十五年历史,他当年所预见的那些电影艺术发展趋向,电影早已完成了。这说明,电影理论一开始就是有哲学家参与而建立起来的。作者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一些希望改变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人,但是他们可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一些比较长远的影响。生活是需要创造的,为了创造生活人们需要哲学,哲学是对生活的理解。 从一百多年前的活动照片,到今天“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 从二十世纪初大批电影从业者遭受歧视,洛杉矶所有房屋出租广告上都醒目地标注着这样一句“带狗者与电影演员谢绝上门”,到二十一世纪初,电影明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身份之一,电影甚至改变了人类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方式。今天,大特写式的观察和思维已经成为人们一种通用的文化和心理特征,这是电影美学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 该书作者对电影艺术的思考,是世界的、前沿的,他将电影放在世界艺术中,去观察研究她独特的作为电影的面目、她的成长和发展、她的内容与形式的美学特色。这样的从实际出发的思考,这样有高度的见识,这样的言之有物,阐述清晰,并有大量实例的电影美学书籍,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极度缺乏的。 读此书,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眼光去看电影的发展,电影从幼稚走向成年并远未成熟,依然有着巨大而未知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3年2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