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诗文鉴赏 >

“多情自古伤离别” ——关汉卿《别情》与柳永《雨霖铃》并臻妙境 各有擅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肖旭 参加讨论

     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不仅杂剧写得好,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散曲家。
     关汉卿散曲的内容多数是描写男女爱情和相思离别,一般都写得情意婉转,哀怨动人。【双调·沉醉东风】《别情》则是其中的代表作: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合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害则害谁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则恨孤帏绣衾寒,怕则怕黄昏到晚。”
    

     “多 情自古伤离别”是自古以来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以南朝著名诗人和赋家江淹那篇千古传诵的《别赋》,开篇就慨然叹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虽然 关汉卿的这支曲子不是写壮士的“帐饮东都”去国怀乡,也不是美人的泪辞汉阙,永赴绝国,而是写一位女子送别自己的情人。你看她已感到原来朝夕相处,耳鬓厮 磨的爱人很快就要与自己“天南地北”,人隔一方。因此在这“都门帐饮”的时刻,尽管早已无情无趣去饮这一杯苦酒,但还忍不住倒满一杯饯行酒,送到爱人的面 前,眼睛里强忍着一眶泪水,嘴里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勉强说了句“保重将息”。她实在舍不得让他离开呀!千叮咛万嘱咐的心愿只凝成一句话:“好好去吧,去实 现你的万里前程。”
    以上是第一首,是他们分别之际的情景和心情。这一段只集中写了一个场面,这场面情景和宋代柳永写情人离别的名作——《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之 境界何其相似。应该说关汉卿的这首小令是受到了《雨霖铃》的影响,但关汉卿毕竟是大手笔,他自有他的创造。他省却了分别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气氛的描写, 集中刻画分别时动作、心境和语言。从总体上说,《别情》比《雨霖铃》写得更为精炼。《雨霖铃》由哽咽的音声、冷清的字面、惨淡的景象、悲凄的气氛、愁苦的 容态,凄恻的内心,共同熔铸为具体、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一具有一般抽象意义的哲理性的主题。就离别时刻 的描写而言,《别情》则更细致、更淋漓。另外《雨霖铃》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性,虚写了女性;而《别情》的主人公是女性,虚写了男性。所以女性的多情、温柔在 关汉卿的这首散曲中刻画得十分生动、鲜明和饱满。
    其次,语言上关作比柳词也更通俗平易(柳永的词本来就被人认为是“俚俗”的)。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关汉卿曲对柳永词的继承和发展,两篇作品可以说并臻妙境,各有擅场。
     如果说第一首主要是通过饯别时的场面来表现女主人公对情人的依恋和惜别,那第二首则主要是通过对女主人公心理的刻画来表现她离别之后对情人牵肠挂肚的思念和情感上的孤单寂寞。
    她 流泪送别了情人,要他“好去者望前程万里”,但真正离别后她担负着多少精神上的痛苦:她忧,“忧则忧鸾孤凤单”,古人不是把夫妻的和谐比作鸾凤和鸣吗?现 在天各一方,一双和鸣的鸾凤“天南地北”地分散了,她怎能不忧愁?她为“鸾孤”和“凤单”所忧愁,她为自己不能在感情上给他慰藉所忧愁,这一别,相见无 期,现在自己正是花容月貌的时候,他却为了“前程”——也许是“万里觅封侯”——走了。撇下了自己,“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样长久下去,还能不“月缺 花残”,人老珠黄吗?那个时候,他还会爱自己那“月缺花残”的容颜吗?这怎能不叫她忧愁呢?这折磨人的忧愁,不都是为了他?她不禁要在心头低骂一句“俏冤 家”,把爱与怨都交织在这一声爱骂之中。这个“俏冤家”,就这样无情无义(其实他未必无情无义,但现在她还是认为他无情无义)地 走了,可是他就不想想,她什么时候习惯过这离别的生活?害得她成天无情无绪,丢魂失魄的。虽则是自己身体瘦削苗条,但现在是更加“衣带日已宽”,已瘦得不 成样子了。想起来真不由得要恨,恨谁呢?当然是恨他,可偏不明说恨这个“俏冤家”,只说是“恨则恨孤帏绣衾寒”,但恨“俏冤家”之意已在言中。因为他走 了,帷帐才“孤”,绣衾才“寒”呀!这样的孤独一人,怎样过这漫漫不眠的长夜,所以她“怕”,“怕则怕黄昏到晚”。文章到这里结束了,虽然写得淋漓尽致, 但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女主人公虽怕这夜晚的到来,但这夜晚却是一定要来的,在这不眠的夜漏声中,女主人公会想些什么呢?她不仅会忧愁煎心,自怜自 哀,恐怕还要悔。唐诗里那“不知愁”的少妇,“忽见陌头杨柳色”,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吗?我们这里的这位女主人公也会“悔‘让’夫婿觅‘前程’”的 吧!
    柳 永依词的分片,由临别之时,写到既别之后。上片写了“对长亭晚”,“都门帐饮无绪”,傍晚时在都门外的长亭临时搭个帐篷,摆上送别的酒宴,一点喝酒的兴致 都没有;下片就写“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今晚醒来不知船到哪里,这一去说不定就是三年五载。上片写“骤雨初歇”,“兰舟催发”,送别时一阵骤雨 刚刚停止,船夫就催着行人出发了;下片就写“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到酒醒过来,已换了一个环境,岸边的杨柳,被清晨的风吹着,被西沉的月照着。上片写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离去的船只行驶在黄昏时的雾气笼罩着的千里烟波之上;下片就写“应是良辰好景虚设”,即使遇到良辰美景,但它对于远行的孤独的人 来说也是不存在的。上片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分别时手拉着手,含着泪水的眼睛互相望着,竟至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下片就写“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分别后纵然有千万种恩爱之情,也无从表达倾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固然在于它能抓住具有特征性的典 型事物,寓情于景,逼真地刻画出离人落寞孤凄的心里状态,同时,更在于这种推想本身,反映了词人有着多次“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痛苦经历,因而用既别之后醒 来但见柳岸月残的怅然若失,就能反过来加重表现临别之时泪眼相看、无语凝咽的留恋难舍,并且,也隐含着对于未别之前的无限恩爱的凄凉回味。而这一切,都是 由于“多情”的思前想后蔓延开来的。
     关汉卿这两首是一个整体,前一首重在情景场面的描写,后一首纯是人物心理的刻画。前一首的场景描写为后一首的人物心理刻画提供了基础,后一首则是前一首人物性格的必然发展。这两首小令在刻画人物、层次结构、语言上都有特色。
     首先,这两首小令通过细致而含蓄的心理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第 一首里主要是写场景,通过几个典型的动作来表现女主人公的温柔和多情。她“手执着饯行杯”当然是为了祝福情人一路平安,但“眼阁着别离泪”,因为在这将要 分别的时候,她不愿让自己的泪水流出来,以免影响爱人的心绪。她体贴他,因为他也正像自己一样的难过,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泪水引得他更加伤心呢?她有干言 万语要向他说,但说什么呢?当然她要说的是自己多么不愿让他走,多么依恋他,多么不放心他,但是这些她都不能说,说多了会影响他的情绪,影响他奔前程的信 心和决心,只是说了“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这样关心和鼓励的话。这都很丰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温柔多情的性格。而后一首里,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刻画得更加细致。前一首中,因在爱人面前,她感情只得压抑在内心,第二首丈夫走后,这千般情绪,万种愁肠终于象不可阻扼的潮水汹涌而出,于是由忧而愁、而 骂、而憔悴、而恨、而怕、而悔(悔没有直接写出),而这一些都只是基于对爱人的深挚的爱。所以一个被爱情相思煎熬着的多情的女性表现得很鲜明生动而丰满。
    其次,这两首小令还运用了虚实并用地描写人物的方法。这 首诗从表面上看是只写了一个女主人公,这是实写,但在实写中却虚写了另一个人物,即女主人公的爱人。第一首中写到女主人公“手执着饯行杯”,那接过这“饯 行杯”的是谁?女主人公说“保重将息”,“好去者望前程万里”,那听者是谁?这不是隐隐地告拆我们另有一个人在吗?这就是她的他!这是虚写。而且在刻画人 物性格上也是虚实并用,以实写虚的。女主人公是那样地爱她的爱人,为什么呢?当然也因他很爱她。所以实写了女主人公的对男子的温柔、多情,也就虚写了那男 子的对女主人公的深挚的爱。从女主人公“眼阁着别离泪”中,我们也当可以看到那男子的朦陇泪眼。柳永的《雨霖铃》说的是“执手相看泪眼”,写的是男女双 方,关汉卿虽只写女主人公的泪眼,其实也虚写了男子的泪眼。实写了女主人公的爱,虚写了男子对女主人公的爱,因为爱总是双方的,难道女主人公会对一个不爱 她的男子那样地难分难舍,思念不已吗?
    《雨 林铃》的上下片没有主次的区分,却有虚实的不同。当前属于实的,将来属于虚的,由实及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就增加了感情的容量,扩大了感情的深度。这 是由于“清秋节”时“伤离别”,关键在于“多情”二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景是虚景,因为只不过是设想,情却是实情,因为是由离别引 起的,在词人是由实入虚,在读者却是因虚见实。《雨霖铃》词的情景交融,却不只是赋予客观景物以主观感情色彩,也不只是把没有感觉的异类拟人化。“清秋 节”作为“伤离别”的环境,前者是物,后者是我,前者是宾后者是主。从物与我的关系上看,由情与景的交融,达到物我一境。从宾与主的关系上看,宾只限于山 川风物的“景”,而主则在人的“情”之外,兼有事理,离别这件事和由这件事悟出的道理。“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就表明超越了一时、一地、一境、一我而推 及到更广。因此这首《雨霖铃》词,乃是写景、抒情与叙事的统一,并寓含着说理成分。词人在离别的场面、进程的展示中写景、抒情,笔下自然是由眼中景,包罗 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
    关、 柳都运用了生动的艺术联想,既有依情揣测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回顾,充分写出清秋离别的复杂内心,而读者则被调动起自身积累的生活体验,去完成和补充 词曲所提供的艺术境界,使自己对于清秋离别感同身受。小说家有所谓“不写之写”,戏剧家要安排剧中的暗场和人物的潜台词,国画家重视画上的空白,讲求“意 到笔不到”,音乐家考究“弦外之音”,寻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凡此种种,都属于艺术上虚实相生的妙用。其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 句虽在下片,但本身就是有虚有实的。上句虚写发问,下句实写作答。假如虚景也虚写,把“杨柳岸晓风残月”变为“空惨淡无边岑寂”一类的抽象辞语,那就不可 能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而且通篇《雨霖铃》词也会为之减色。
     再次结构上也有特点。关 汉卿的两首小令,既相应独立,又密切关联,前面的离别场景描写是按时间的顺序来写的,描绘出一个难分难舍的离别场面,为第二首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刻画提 供基础。第二首的心理刻画,则用“恨”、“愁”、“为”、“害”、“瘦”、“恨”、“怕”几个动词,把女主人公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了高潮。这正是第一首 所表现的感情的必然发展。两首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雨霖铃》词的上片写临别之时,下片写既别之后,在章法结构上也是互相关联照应的。但还要注意到,临别 之时是就当前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依次写来。而既别之后则是就将来各种景况推想开去。
     关 汉卿这两首小令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是夸张,“咫尺”形容爱人们的终日厮守,以示亲密无间,“天南地 北”形容离别后的山水遥远,两情阻隔,但夸张又不失其真。“月缺花飞”,是比喻分别后原来花好月圆的爱情生活受到了破坏。第二首中“鸾孤凤单”比喻爱人分 离后双方的孤单凄清,“月缺花残”则比喻自己的憔悴。这些夸张和比喻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和内容。语言上雅俗并用,结合得很完满,全篇清丽流畅, 读起来很有一种音乐的美感,和谐动人,婉转悦耳。
    宋 代演奏这首《雨霖铃》曲,听起来还感到极其哀怨。柳永选取它来写“清秋节”的“伤离别”,无论“清秋”的萧飒或“离别”的凄恻,都与曲调的“哀怨”风格十 分吻合。我们今天固然已经不能了解它究竟怎样歌唱,感受它的音乐形象,但通过吟诵,也还可以领略其低回悲怆、凄楚欲绝的情味。这是由于柳永写景、写情,充 分利用了语言音调的特点,那悲悲切切的词句,读起来就仿佛听见离人断断续续的哭诉。词中押的是短促急迫入声韵,不押韵的地方也多以仄声字收句,通篇又多用 低而细的齿音,这样就像那“寒蝉”的“凄切”,就像那“骤雨”的萧萧,就像那“晓风”的习习,一片哽咽的抽泣,传达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的如同“夜雨闻铃”那般的“断肠声”。柳永充分发挥词的音乐性能。使词的形象的美与声调的美结合起来,使文情与声情统一起来,这也是《雨霖铃》词之所 以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