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国外作品 >

“赛博格”从科幻走进现实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菲尔·肯尼迪
    
    凯文·沃里克
    新闻背景
    日前,美国亿万富翁与技术天才埃隆·马斯克在世界政府峰会再抛惊人之语:“未来人类需要与机器合体成 赛博格 ,才能避免被人工智能淘汰。过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会见证生物智能和数字智能更紧密的结合。”
    埃隆·马斯克所提到的“赛博格(Cyborg)”,按照著名的后人类学家唐娜·哈拉维的定义,“是一种控制生物体,一种机器和生物体的混合,一种社会现实的生物,也是一种科幻小说中的人物。”
    实际上,在很多人眼中非常神秘甚至具备科幻色彩的“赛博格”,其含义和应用范围要比唐娜·哈拉维定义的概念宽泛很多。比如残疾人安装的假肢、假眼,甚至我们耳熟能详的假牙、心脏起搏器等都属于“赛博格”范畴。当然这些只是“赛博格”的初级阶段,而科幻作品中令人津津乐道、战斗力爆棚的生物体与机械装置合体的半机械人,则是“赛博格”技术的更高想象。
    1. 57年前提出的幻想概念
    俗语说“心为形役”,人的思维和精神瞬间能够上天入地,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却局限于人体机能的限制,不能真正自由到达想要去的地方。撞倒不周山的共工,开天辟地的盘古,追日的夸父,希腊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这些神话英雄事迹的广泛流传,无一不代表了人们对超级力量的膜拜与向往。
    早在1843年,美国惊悚小说之王埃德加·爱伦坡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心碎的男人》,讲述了一个拥有假肢男人的恐怖故事。到了1911年,在另一部科幻小说中,一个眼睛失明却获得超能力的“夜盲者”横空出世,除暴安良。据说,这是在文学作品中首次出现“赛博格”人物形象。
    到了1960年,澳大利亚籍科学家曼弗雷德·克林斯与美国科学家内森·克莱恩在《航天学》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赛博格与太空》,里面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实验,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与其花费心思在外太空中营造适合人生活的类地环境,不如主动改造人体以适应外太空环境,这个思路看起来更加合理。”而这两位科学家,就是“赛博格”概念在世界上的首倡者。他们指出,所谓“赛博格”,就是一种人机合体,通过改造人体部分器官,使之获取延伸能力和增强力量,以适应严酷的外太空环境。
    如今,距离两位科学家提出“赛博格”概念已经57年,那么,这种技术在现实中发展如何呢?
    2. “穿戴式仿生设备”相对风险小
    在不伤害人体的前提下,研发可穿戴的设备,增强和放大人体的功能,这就是如今相对热门的研究领域——“穿戴式仿生设备”。
    美国Eks·Bionics公司致力于研发人体机械外骨骼,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赛博格”,通过电池驱动电机进而为外骨骼提供动力,帮助残疾病人行走。这种仿生外骨骼一般在康复中心应用广泛,可以帮助那些因中风、外伤或因脑瘫等疾病而行动困难的患者。
    日本羽田机场为了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帮助岁数大的工人获得像年轻人一样的力量,专门为每位职工配备了一套机器吊带,帮助他们搬运沉重的物体,称之为“混合辅助假肢”,自重6磅,可以穿在腰间,加强腰部支撑,提高使用者的腿部力量。这套设备通过读取使用者大脑发给假肢的信号,启动自备的马达,在使用中可成倍地提高工人的效率。
    除了在工作中提高效率之外,这种可穿戴的人体外骨骼还可以在军事上应用,不但可以增加行军速度,还会成倍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2010年,美国的三家公司就启动了军用全身外骨骼的研究。但是,三家公司都遇见了同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那就是无法解决外骨骼的动力源问题,使得这类装置笨拙无比,中看不中用,最后被军方抛弃。可见,要打造像超级英雄钢铁侠那身亮瞎眼的高科技装备,如果没有可靠、稳定、源源不断的超级能源,一切都是空谈。
    3. 植入式连接是“刀尖上的舞蹈”
    可穿戴的人体外骨骼的应用是以不伤害人体为前提的,严格而言这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赛博格”,最多可称之为“拟赛博格”。真正的“赛博格”技术,必须将机械设备与人的肉体真正结合,通过人的大脑控制身体中的机械装置才可以。这就意味着“赛博格”技术的另一个研发方向,即通过外科手术,将人体与机械设备相连接,打造真正意义的半机械人。这种尝试和应用是以伤害人体为前提的,充满了巨大风险,可称之为“刀尖上的舞蹈”。
    在病人身体里植入人工心脏、人工角膜、人工耳蜗等器官,属于被动植入,因为这些器官的运行,不受大脑的控制。那么在残疾人身体里植入电极,通过病人大脑控制安装的假肢等设备,恢复正常人的功能,则属于主动植入。想想看,当那些“渐冻人”在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情况下,如果通过“赛博格”技术让其重新站立起来,那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成功!类似的场景已经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上出现了,一个叫平托的残疾青年,通过大脑控制的假肢,为世界杯开出首球,引起了全球轰动。
    而全世界第一个被官方承认的“赛博格”,也就是半机械人,就是爱尔兰裔的英国和西班牙艺术家尼尔·哈比森,他的脑袋里植入了一根类似天线的设备,可以帮助他“听到”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这根天线类似于摄像头,可以将不同颜色的光线转化成不同的音调,比如红色是F调,黄色是G调,蓝色是C调,绿色是A调等,只要尼尔·哈比森稍加练习,就能轻松地辨认出各种颜色,这对于一位先天性全色盲、眼中的世界非黑即白的艺术家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补偿。
    特别人物
    那些以身试险的科学家
    英国和西班牙艺术家尼尔·哈比森在脑袋里植入一个摄像头,变身半机械人,让自己分辨颜色,虽然是主动请缨以身试险,但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缺陷问题。而另外两位科学家,自身并无缺陷,却为了研究“赛博格”技术以身试险。
    为自己开颅植入电极
    其中一位是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和发明家菲尔·肯尼迪,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侵入式“人脑与计算机接口”研究。具体而言,就是在大脑中植入电极并与电脑连接,从而让严重瘫痪或者完全失去行动能力的人,通过人脑控制电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1997年,他成功让一位患有闭锁综合征而严重瘫痪的越战老兵,利用大脑控制电脑中的光标而声名鹊起。随着研究的深入,菲尔教授准备研制一台语音解码器,可以把一个人想象自己说话时产生的神经信号进行翻译,并通过语音合成器输出,从而让失去语言能力的病人建立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
    由于这类试验需要志愿者,且风险过高,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就终止了其试验资格,眼看着几十年的心血即将付之东流,菲尔教授不得不只身涉险,自费让一名外科医生为自己开颅并植入电极,自己当实验白鼠,继续研究这台语音解码器。这位67岁的教授在手术期间差点丢掉性命,不过终于获得暂时成功,在大脑植入电极的一周时间里,他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数据。
    不断尝试在身体植入芯片
    另一位心甘情愿变成半机械人的试验者,是英国雷丁大学的控制论教授凯文·沃里克,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变成全世界第一个彻底的“赛博格”,并且他绝非戏言,而是非常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早在1998年,沃里克教授就在自己胳膊上植入了一块微芯片,用来控制房门、电灯、取暖器等一系列电气设备。此后便乐此不疲,不断尝试在身体里植入新的电脑芯片。
    在2002年,沃里克教授又通过外科手术,在左肘的皮肤下植入一枚3毫米的硅制芯片,这枚芯片上100个头发丝粗细的电极与沃里克的手臂主神经相连,以接收神经冲动信号,从而让人的神经系统与互联网相连接,这在世界上也属于首次。沃里克教授这次试验很成功,当他想移动一个手指时,芯片就会接收到神经信号,并把它们传给电脑。然后,电脑再将信号传回他的手臂神经,看是否也能让手指移动。再后来,沃里克教授再接再厉,让妻子也植入电极,从而实现了两个人神经系统的直接互联。如果沃里克所研究的植入技术最后取得成功,就会对高位截瘫的病人带来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