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改编,请尊重原著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罗雪英 参加讨论

    《中国图书评论》把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事实上,获奥斯卡金奖的影片有85%是来自名著改编的。在中国,将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早在20世纪30年代,茅盾的著名小说《春蚕》便被改编成电影;新中国成立以后,则有更多的现代经典小说被搬上银幕,产生过广泛的影响;80年代以后,将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已成为电视剧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改编影视剧对文学名著的传播确实功不可没。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改编都对原著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相反,以游戏之心对名著改编的不乏其人,断章取义的改编者比比皆是。一些所谓的改编影视作品确实令人越来越迷惑,甚至令人越来越担忧了!
    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不朽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地记录了作家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旧家庭生活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对资本家周朴园的家庭内部冲突及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家庭和社会,成功地塑造了周朴园、周繁漪、周萍等艺术形象。而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雷雨》中,加入了许多原著中没有的人物和情节。例如繁漪和周朴园商量给周萍介绍女朋友;记者追求繁漪,每天送一束黄玫瑰,并在咖啡厅下跪求爱;周萍与繁漪的乱伦偷情,周萍出去做事了,成了周朴园的孝顺儿子和合法的继承人,并对繁漪说,“我不能回头再做后悔的事”,彻底否定了他与繁漪的爱情,也彻底否定了周萍性格中的反封建因素。周朴园变得令人同情,不仅侍萍原谅了他,观众也同情并原谅了他。繁漪是曹禺先生最钟爱的人物,但整个影片展示的只是女主人公压抑和偏执的性情,完全未能充分表现繁漪性格中可爱与美好的以及雷雨般的激情。四凤也没有成为牺牲品,而是冷静地打了胎,去天津做工了。这样一来,原著的思想完全改变,悲剧也就不成其为悲剧了。难怪有人说:电视连续剧《雷雨》除了题目还叫“雷雨”之外,与曹禺先生的《雷雨》没有任何关系。对此,编导李少红说,想把内容定位于俗的一面,想让观众看得比较过瘾。但一场悲剧被改成一场风花雪月拖拖沓沓的爱情故事,逃避和冲淡了人物之间本该有的典型对峙和冲突高潮,把一部高深雅致的情感诗剧改成大众言情剧,大失水准,完全违背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
    不久前湖南某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推出了热播剧《红楼丫头》。小说《红楼丫头》本是根据小说《红楼梦》摘编而成的,即把《红楼梦》中关于丫头的文字一字不改地摘录成书,以集中揭示红楼中下层女子的悲惨命运。红楼中的丫头们,或娇嗔,或灵巧,或善良,或调皮,或憨厚。从聪颖能干的平儿,牙尖嘴利、心比天高的晴雯到内藏心机却也不失温良贤惠的袭人,从心思灵巧、聪慧善良的紫娟到娇憨的香菱再到誓死不屈的鸳鸯,一个个都充满了灵性,然而,就是这些美丽善良的女性,却一个个都逃不掉悲惨的命运。只要如实地表现这些女孩儿的故事,就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悲剧。然而电视连续剧《红楼丫头》,却在完全忽视原著的前提下平添了许多莫须有的情节。如平儿与凤姐争风吃醋,平儿怀了身孕,大观园里的丫头们事先准备了一个男婴,预备必要时调包。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凤姐以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女婴换下了平儿生的男婴,于是一场大闹。此外,剧中还增加了许多搞笑镜头,打情骂俏,热闹非凡!曹雪芹的杰构悲剧就这样被大刀阔斧地改成一部现代味十足的闹剧,悲剧意味全无。曹先生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可真的要变成“谁解其中味”了!
    随着名著改编电视剧带来的巨额利润的诱惑,编导们又把眼光投向了张爱玲的作品。张爱玲的《十八春》、《金锁记》相继被搬上银屏。由《十八春》改编的《半生缘》,由林心如、蒋勤勤、谭耀文等演员主演,服饰精美,布景明丽,片子也拍得很精致。但色彩明丽的画面,外露表象的表演,完全与张氏原著的阴冷沉抑的风格背道而驰。张氏小说拍成影视剧,无论画面,还是感情,都应该是阴冷的,因为这种毫不留情、精准刺骨的人生刻划,是张氏小说的精髓。然而,电视剧《半生缘》氛围的营造、情节的设置都与原作相去甚远,“张爱玲含蓄内敛的风格变了”是一些观众的评价。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跳蚤。”然而,电视剧《半生缘》却将长袍上的跳蚤抖落,只留一袭华美的长袍。让靓人美景舒舒服服地刺激观众的眼球,似乎是件不错的事情,可这就不是张爱玲了。《金锁记》的改编则更加离谱,完全颠覆了原著的思想意境。这里就不详说了。
    以上只是略举几例,像这样的改编剧现在还有许多。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正在于它的独特的思想价值,在于其不同于一般作品的思想魅力。改编不能无视原著的思想特征,单纯地使作品情节化、庸俗化。如上文所述的对原著故事情节的处理,看似增强了剧本的观赏性,然而这种修改不仅损伤了原著的艺术力量,同时也对那些未阅读过原著的观众造成误导。作家赵凝对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就曾言辞激烈地给予批评:“每一部小说都有着自己的魂,而影视剧改编大多制造一些没有灵魂的东西,是把小说的外壳剥下来,再把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抽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注水、注水、再注水,电视连续剧大都只是一堆多次注水的注水肉。”这一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中的极不正常现象。
    有些编导可能认为影片的情节化、矛盾的尖锐化能制造更多的悬念,从而吸引观众,以提高收视率。拍摄电视剧《半生缘》的导演胡雪杨直言道:“拍这部电视剧时我把张爱玲的小说通读一遍,现在觉得完全没必要。电视剧不需要你把思想、意义、深刻性体现出来,观众也不需要,电视剧是廉价的眼泪催发器,观众就是要看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名著改编成电视剧都通俗化了,因为需要迎合观众就必须表述得通俗易懂,你总不可能让观众在思考中看得泪流满面吧。”然而事实表明,这种做法低估了观众,而且伤害了许多观众的感情。目前许多观众已经表示出对那些庸俗的言情剧的腻烦,甚至忍无可忍了。湖南某电视台曾就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对观众做过互动调查。结果发现,几乎绝大部分观众不喜欢改编的《书剑恩仇录》,有些观众提出质问:“红花会的英雄三当家被改成了内奸,那接下来的《雪山飞弧》怎么拍?你们又打算怎么改呢?”,有些观众甚至尖锐地提出,“金庸的作品还需要你们这样来改吗?你比金庸高明吗?”
    当然,改编要忠实于原著,并不是说改编是无所作为的,只能完全照搬照抄。在名著与电视剧两者之间进行转换,适当的改动与重新组织也是完全必要的(否则也就不称之为改编了)。但是必须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改。忠实于原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改编必须尊重原著的思想,尊重原著的精髓。名著的主题思想,深刻揭示了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的特征,把名著改编成影视剧,是以更通俗化的艺术形式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更广泛深入地宣传和普及名著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品格,改编不得背离和篡改名著的思想实质;第二,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不能随意改变,人物是说明主题的重要基础,人物的思想言行直接关系着作品的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随意改变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命运结局,就是直接与原作中所规定的时代社会特征相悖;第三,基本故事情节和结局的安排要能体现原著的创作动机和目的,不能随意删去重要情节或增加与原著主题思想无关的故事情节,使剧本庸俗化、情节化。
    现代化的电视传媒在名著和观众之间架起了桥梁,使文学名著这一高雅的艺术形式通过影视改编得到推广和普及。但是名著毕竟是名著,不能成为可以随意解构的对象。浩如烟海的书牍中,所以有为数稀少者成为代代相传的名著,往往因其厚重、瑰丽、伟大才不会因世事变迁而有所黯淡。名著不仅仅是历史的遗留,也是现代人应该珍惜的财富。改编名著并不完全排斥商业利益,但千万别忘了文化良知。
    原载:《中国文学评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