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家有儿女》与儿童电视文艺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赵兴红 参加讨论
随着电子传媒时代的到来,对于广大少年儿童来说,电视这本“魔法书”以不可抗拒的态势参与到儿童世界的建构与发展中来。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与成人电视剧堂而皇之地走进各个层面少年儿童的观赏视野,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游戏伙伴和“启蒙老师”。有人说,是电视颠覆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间的秘密花园。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儿童电视文艺的创作显得尤为紧迫。
    儿童电视文艺包括儿童电视小品、儿童电视单本剧、儿童电视剧等多种样式。以电视剧为例,据统计,中国每年播出儿童电视剧的数量与我国每年摄播的几千部上万集电视剧相比,大约只占1/200,与儿童占全国人口将近三成的比例极不相称。因为儿童电视剧兼有儿童文学与电视剧的双重审美特性,从事儿童电视剧创作的人相对较少,一些电视导演常通过改编的方式把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搬上荧屏,但往往削足适履、费力不讨好。儿童电视文艺采用视听语言的叙事方式而更直接地面对儿童,人物对话、行为动作、情态变化更加生动形象,根据儿童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审美特点而设计,少年儿童往往更容易接受这种文艺样式。
    20世纪80年代曾经风靡世界的《成长的烦恼》就是从孩子的视角反映成长期的生活、心理和感受的,给当时的儿童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目前,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中心策划并制作的《家有儿女》是我国制作的第一部少儿题材的系列室内情景喜剧,被称为“中国式《成长的烦恼》”,以系列剧反映了中国特征的儿童生活,已经在全国各地电视台陆续播出了200多集,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反响。剧中幽默诙谐的剧情,富于教育意义的故事,平易近人的父母,活泼顽皮的孩子,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以及小演员们生动精彩的表演,不仅吸引了大多数小观众,而且也让家长们重新思考儿童教育的问题。
    《家有儿女》采用重组家庭作为故事展开的平台,演绎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种种关系。爸爸夏东海曾跟随前妻到美国陪读、工作,离婚后带着7岁的儿子小雨归国发展,并与在国内成长的女儿小雪团聚,后与某医院的护士长刘梅结婚,刘梅也曾离异,并带有一子叫刘星。该剧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特殊家庭中,爸爸和妈妈的共同特点是都富有幽默感,关心孩子的成长,期望“整合”两人的爱心和智慧,培养出快乐生活的下一代。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姐弟仨,尽管血缘各异,年龄层次不同,倒也相处得和谐快乐。不过由于三人生长环境迥异,习惯各异,使他们有着迥然的个性和爱好,争执也在所难免。各自为政,又不时转换立场,三人时而团结一致,联手对付难缠的父母;时而又会相互争斗,争取自己的权益,热闹非凡、情趣连连,充满童真童趣。
    剧中三个小鬼各显神通,把“妈妈”折腾得非常辛苦又不乏快乐。儿子刘星是最抢眼的一个。他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鬼点子”多,同时又敢说敢做、爱打抱不平,富有爱心,志大才疏,喜欢夸张和赶时髦,调皮又充满个性,成为最受儿童欢迎的一个人物。作为刘星的亲妈,刘梅对刘星始终抱有幻想,希望他少干“坏事”,能干点让她出乎意料的惊喜事,可结果是屡屡失望:比如刘星在作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后来证明是抄袭小雪的,成绩单上的家长签字也是冒名顶替。一旦事情败露,妈妈大发雷霆,爸爸总是扮演一个从中调停的角色,他不时袒护孩子、正面教育,渴望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童真和顽皮,以至于一致对抗“家长”妈妈,共同解构她制定的所谓“刻苦训练加强特长班”等一系列素质教育的规章制度。其实,在孩子们眼里,爸爸才是“素质教育”的好家长。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对于儿童本身的人文关怀,不是简单地把孩子定位成好孩子、坏孩子,而是从儿童的心理与感受出发,更多地发挥好引导、示范、疏通、教育的作用。当成人文化在一种反文化的情结桎梏中难以解脱而致无可奈何时,儿童电视剧作家首要做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做消费文化的商品制作者。
    刘星犯了错误,顶多也就是罚干“刷碗、扫地”之类的家务活。刘星利用了父母的开明,在同学们中扮演了一个仗义的“军师”,想方设法帮同学对付家长,度过难关。这些“馊主意”充满了机智与想像力,虽然都是坏主意,可是一点都不令人讨厌,因为他的初衷都是出于爱心和维护儿童的尊严,反让人觉得他特别可爱。女儿小雪聪明好学、倔强、敏感却又眼高于顶,总想惊世骇俗。虽然她在学习上和刘星拉开了距离,但在儿童的天性上是一致的,尤其是他们共同犯了错误,为一致的利益而对付家长时,她常常和刘星站在一条战线上。小儿子小雨精灵、活泼,却又贪玩,喜欢耍酷作大人状。他从小在美国长大,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海归”,自视甚高又调皮捣蛋。
    通过塑造这三个人物,该电视剧真实展现了中国当下儿童的生活与心理感触、行为自觉和敏锐意识,揭示了他们在面临不同生活环境、成人文化撞击时心灵上产生的种种新问题,表达了儿童视野的爱憎、愿望与理想。同时剧中营造的情景喜剧效果和家庭的快乐气氛感染了观众并为儿童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范式,警示儿童教育应重新审视儿童性格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从儿童的心理与感受出发,更多地发挥好教育、示范、开导、疏通作用。  
    原载:《文艺报》2007年9月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