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回归家园的毛泽东—— 电视剧《井冈山》情感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堂春 参加讨论
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36集电视剧《井冈山》,糅日常抒写与宏大叙事,在“家”的支点上重新诠释了伟人毛泽东的巨大人格魅力。
    “家”是维系情感的支柱,《井冈山》以较多的笔墨关注毛泽东与杨开慧母子的依依惜别,与贺子珍的相逢、相识到相知,与弟弟于患难中的彼此关照扶持。这些镜头通过反复出现,加上“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歌谣与曲子每在动情处回肠荡气地响起,激起观者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剧中那直接出现九次、间接出现两次的铜钥匙,以及出现五次的铜锁,这两个意象释放出来的思家之情如一根红线贯穿全剧,也牢牢系在了伟人的心底。
    这种“小家”辐射出来的温情,自自然然地转化为对战友的、对百姓的深情厚谊。这样,对“小家”之爱也就升华为对“大家”(“国”)之情。自觉不自觉中,毛泽东在儒家勾勒的家国同构的人生轨道上,消弭了亲疏之别、上尊下卑等思想残余,以共产党人的先进理念对之进行脱胎换骨的清洗,从而把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作了全新的注脚。毛泽东要去拜访袁文才,余贲民等人极力劝阻,认为那样有失一个中央委员的身份。毛泽东坚定地说:“我这个人哪,最不在乎身份。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在皇帝老爷面前啊,我决不会鞠躬脱帽;可是在士兵面前,我可以替士兵扛枪,替农民穿鞋。”它还为毛泽东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情感基石:他禁止军官打骂士兵,就是出于对士兵的爱护;他宣布的“不拿群众一根红薯”纪律,就是出于对老百姓的爱护。在朱、毛主力即将离开井冈山时,剧作者有意安排毛泽东把那装了铜钥匙与铜锁的木匣子埋在战友的坟地旁,并视之为“祖坟”,象征性地标示毛泽东的“小家”之爱融入到“大家”之情中。
    虽然“家”有温馨,但在旧中国“家”也有着贫穷、落后,存在压迫、不平等。因此,毛泽东从小就在家里反对父权。初到井冈山,毛泽东与贺子珍漫步于草木之中,互诉家常,毛泽东侃侃而谈:“我小时候也与我父亲斗争过。在我们家里呀,父亲是保守党、执政党,我是反对党。父亲骂我犯上作乱,是为不孝,我就用父慈才能子孝来反驳他。”但仅此还是不够的,作为要“将江河大地揽入怀中”的毛泽东来说,“家”的另一层喻义就是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解放广大工农群众,才能摆脱满目疮痍的社会状况。正是这样,毛泽东多次把上级党委称为“娘家”。他得知省委派人来的消息,非常兴奋:“半年了,没见娘家人。” 为了迎接省委特派员周鲁,他特意洗净手。当中央派来刘安恭时,毛泽东又说一年半以来没见到“娘家人”,慨叹“亲情难抑”、“喜从天降”。左倾思想盛行之时,上级每次派人来、或送信来都给他带来一股寒潮,但他从没改变对党的信仰。他在赠别余洒度时说:“你我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但仅此还不够,我们还得用忠诚和生命为我们的党探路,因为我们的党毕竟还很年轻。”
    “小家”、“大家”、“娘家”三种情怀汇成情感的大河,凝成巨大的精神能量,汹涌而来,冲决而去,终于在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把迷茫的工农兵引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光明未来。
    “家”在地点上也经历了三次跳跃,全剧以毛泽东送结发妻子回板仓老家开始,中间以井冈山为家过渡,最后以老中医受毛泽东所托来井冈山乡土治病、毛泽东表达“总有一天,咱中华大地都会像井冈山的土一样,变为红色”的决心进入高潮,即以整个中国为家。地域有界限,情感无轩轾。剧作通过镜头的回放与组接,把毛泽东对“小家”、“大家”、“娘家”等多种情愫错综交织,其中痛失战友卢德铭与王尔琢,听到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嚎啕痛哭以致跌倒在地大病一场,泪洒姜有田带来的井冈山红土等精彩场景更是真切而细腻地透视了伟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令人观之不禁泪湿衣襟。
    原载:《文艺报》2007-10-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