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谍战剧还能走多远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简平 参加讨论

     最近一段时间里,惊险样式的谍战剧盛行荧屏。《红色追击令》《特殊使命》、《功勋》等都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收视率也屡创新高。谍战剧方兴未艾,绵绵不绝地涌向荧屏的同时,在题材上也呈现出细分化趋势,故事发生的时间涵盖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各个时期,表现手法各有千秋。据了解,目前正在拍摄、将要投拍或开播的谍战剧近30部,谍战剧的未来走向令人关注。
    谍战剧“形势图”
    有人说最近这一轮的谍战电视剧热是由“一朵花”和“一双鞋子”推波助澜的。这朵花便是《梅花档案》,这双鞋子便是《一双绣花鞋》。无独有偶,这两部表现解放前夕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隐蔽战线殊死较量的谍战剧,都源自于“文革”期间流行的“手抄本”,一方面是故事本身的惊险曲折,一方面是借助于“手抄本”的广泛影响力,这两部谍战剧播出时反响热烈,成功地延续了由《誓言无声》在2003年开创的谍战电视剧第一次热潮。当年,《誓言无声》一举夺得电视剧“飞天奖”4个奖项。
    此后连续几年,谍战剧方兴未艾,绵绵不绝地涌向荧屏,形成红火之势,《代号021》、《无悔追踪》、《谍战古山塘》、《喋血1941》、《51号兵站》、《幸存者》等等纷至沓来,及至《暗算》、《羊城暗哨》、《红色追击令》,谍战剧又一波热潮汹涌澎湃。今年,谍战剧越战越勇,进入夏秋之后,更显火爆的景象,《特殊使命》、《数风流人物》、《保密局的枪声》、《功勋》在各地热播,谍战剧表现出所向披靡的大好形势。
    据了解,目前正在拍摄将要投拍或开播的谍战剧近30部,这样大批量的生产,难免有一窝蜂之嫌,有人担心谍战剧会因“审美疲劳”而走向衰退。但是,作为一种类型剧,谍战剧却在题材上呈现出细分化趋势: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涵盖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各个时期;比如故事内容既有抓特务又有描写特工生活的;比如故事的演绎不仅有惊险样式,还有悬疑、推理、惊悚、情感等艺术表现形式,从而使谍战剧获得了无限可能性,因此生命力旺盛。这预示着谍战剧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火爆荧屏。在新开拍的谍战剧中,有表现抗战时期谍战的《零号特工》;有首次揭秘共产党隐蔽战线的传奇人物、战略情报家阎宝航鲜为人知事迹的《英雄无名》,该剧由曾执导过《誓言无声》、《梅花档案》、《数风流人物》的毛卫宁担纲导演,大有将“反特”进行到底的气概。新剧中还有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北京名将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联合投拍的《最后的较量》,描写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前夕,为配合我解放军能顺利突破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我军情报部门实施了一系列谍战行动,深入国民党情报机构,最终打乱了敌军部署,助我解放军顺利渡江。
    唤起了观众的“集体记忆”
    有人曾套用一部谍战剧的广告词,称如今的电视屏幕是“地下战线,你来我往”。谍战剧如此红火,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史实揭秘的新奇感。
    人们对史实揭秘始终抱有浓厚的兴趣,谍战剧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要求。谍战剧描写的多为我党隐蔽战线的故事,而相关的史实先前披露得极少,大多是“国家机密”,因而一直扑朔迷离,云遮雾罩。随着许多历史档案和资料的解密,隐蔽战线鲜为人知的故事终于浮出水面,这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新奇感和想象力,由此对谍战剧趋之若鹜。像《特殊使命》,剧中的主人公便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他就是我党情报战线上号称“南潘北王”的“北王”王超北(南潘即潘汉年),剧中许多情节直接取材于当年王超北率领中共西安情报处开展秘密工作的史实,他们搜集的情报被毛泽东赞誉为“抵得上战场上的一个师、一个军”,并称他们是“无名英雄”。这种带有解密性的谍战剧,对观众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第二,观众的反特故事情结。
    谍战剧也被称做“反特剧”,许多观众更是简明扼要地把谍战故事归结为“抓特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公映过《羊城暗哨》、《秘密图纸》、《国庆十点钟》、《跟踪追击》等一批反特题材的影片,广受欢迎;七十年代末拍摄的影片《保密局的枪声》等同样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由此形成了中国观众长期以来的反特故事情结。这一类型的影片在八十年代以后渐渐式微,一别数十年,当《誓言无声》等反特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后,重又唤起了观众的“集体记忆”。如今不少谍战剧所走的“翻拍”路线,其实说穿了就是要激发起观众的怀旧情绪,满足观众的反特故事情结。事实上,谍战剧既勾起了中老年观众的回忆,也给青年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第三,可以讲“好看的故事”。
    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许多观众抱怨不少电视剧要么故事不知所云,要么故事如同白开水,总之,“把故事说好”已经成了观众无可奈何中的“请求”。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通俗的大众艺术的电视剧,故事好看与否直接关系到收视率的高低,而谍战剧的成功恰恰在于它们善于讲故事。故事性强是谍战剧本身的一个特质,错综复杂、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是谍战剧的基本结构要求,因此,这使得制作者有非常清醒和自觉的意识,那就是必须把故事说好。《暗算》之所以被观众推崇,正源于它的精心编织故事。有记者问该剧导演兼主演柳云龙《暗算》成功的“秘密武器”时,他坦言:“故事,故事,还是故事。”该剧依托对我国反间谍部门的核心机关“701”工作的直接描述,将故事整合得充满了与国家机密相纠缠的悬疑情节以及与人情世故相关联的多舛命运,扑朔迷离,扣人心弦。谍战剧就是一个可以讲“好看的故事”的题材。
    第四,满足了观众的参与性。
    虽说不少观众将看电视剧当作是纯粹的消遣娱乐,但事实上,如今的观众,参与精神前所未有地高涨,总是希望能有“积极的互动”。而在这方面能满足观众要求的电视剧,恐怕非谍战剧莫属了。以《幸存者》为例,这部描写抗联教导旅实施谍报战,粉碎侵华日军企图进行细菌战罪恶阴谋的电视剧,借鉴了《24小时》等美剧的成功经验,精巧设计能带动观众最大限度参与的悬念,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跟随剧中主人公,根据剧中的线索进行推理、思考,随着对剧情的参与不断加深,要么推翻自己的判断,要么证实自己的判断。最后当谜底揭开的时候,如果自己的猜测推理和结局吻合,就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如果自己的猜测有误,则会为最终情节上的大逆转暗自叫绝。这种吸引观众参与剧情的设计,使观众能够获得心理满足和审美体验。
    也要有人文深度
    谍战剧红红火火,却也掩盖不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尽管制作者对谍战剧大批量生产抱持乐观,但一窝蜂现象已多次被证明是衰退的前奏。即使不说跟风操作,单就“老剧新拍”而言,若总想走捷径,不思原创,那隔夜泡饭总有一天会被吃光的。现在《渡江侦察记》、《黑三角》等已有多家影视公司争购原电影的电视剧改编版权,难怪有人这样调侃:“还有多少老特务可以重抓?”再说,谍战剧强调史实揭秘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内容撞车,毕竟公开的谍战反特案例有限,可以改编成电视剧的更少,于是就出现了有的谍战剧播出时,就被另一部谍战剧的制片方以剧情严重相似、抄袭为由告上了法庭。
    一旦市场抢手,势必会出现粗制滥造的情况。最近开播的一部新剧就被媒体批评为借谍战剧之名,其实是一个“混搭”,逻辑不清,人物关系混乱,甚至与反特沾不到多少边。粗制滥造还表现在有些谍战剧不顾史实,胡乱编造。谍战剧由于以情节取胜,这比其他类型电视剧更容易陷入编造故事的陷阱,脱离历史,脱离生活,故事看似好看,但明显缺乏真实感。
    盛名之下的谍战剧也已露出疲态,有人“总结”出谍战剧有“四大俗套”:首先,特务多为美娇娘,女特务几乎充塞了所有的谍战剧;其次,恐怖阴森吓得慌,不少谍战剧弥漫着鬼魅之气,极力渲染惊悚神秘;再次,暴力血腥齐上阵,有的谍战剧追求所谓的“大场面”,张扬暴力和血腥,动辄来场激烈的枪战,死尸横陈;第四,敌我之间恋爱忙,无论是女特务还是男特务,最为拿手的便是与革命者谈恋爱。如果一种类型剧到了落入俗套的地步,那它的道路就不会太长了。
    统观谍战剧,现在暴露出的最大的问题是一些作品外在包装光鲜,但缺乏精神内涵,人物光有动作,却看不出有多少思想、多少性格、多少血肉。最近播出的《特殊使命》之所以能好评如潮,就是因为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强化,全方位地展示了主人公巩向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勇气和英雄品质,用导演彦小追的话说,“一部有创新、高水平的谍战剧不能只是智力和打斗的游戏,而必须有深刻的人文命题或者说是人文深度。”只有这样,谍战剧才能获得厚重的分量,才能走得更长、更扎实。
    原载:《文汇报》2007/11/1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