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金庸在大陆的悲惨遭遇:经典,是如何被摧毁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高建军 参加讨论
最近几年时间,随着李亚鹏主演的《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在大陆电视台的热播,围绕金庸其人和其作品的争论又在文学界之内和文学界之外热闹了起来。其实这个争论已经延续多年,几乎从金庸作品通过非法渠道传入大陆的那时起就没有停止过。大陆正统主流文学界和文学评论界从一开始的不屑一顾、不理不睬、不闻不问;到后来的自己背地里偷偷地阅读,表面上却故作清高地拒斥;再到后来的阵营的分化,一些心态比较平和、视野比较宽广、见识比较远大的学者和研究者承认、肯定、接纳了金庸,这些人以北大的教授严家炎和孔庆东为代表;而另外一些人则继续顽固不化,且变本加厉,不仅排斥而且开始大骂,这些人以学者兼杂文家何满子和杂文家鄢烈山为代表。何大叔骂金庸的作品等同于鸦片和妓女,鄢烈山骂金庸的作品是头脚倒置的怪物。最可怪的是,鄢烈山从来没有读过金庸的作品。所以这两人这样仇视金庸就有些不可理喻。鄢烈山先生六十多岁的样子,何满子先生已经是七十多八十岁的人了,是不是与这个年龄段有关系?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看来,鄢烈山先生没有做到,何满子先生也没做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有的人的见识与审美水平并不与他的年龄成正比,甚至成反比。很奇怪,在西方文学中,像《简爱》、《飘》、大仲马和巴尔扎克的作品,在欧美文坛都属于通俗文学,地位并不高。而一传到中国就被捧为世界经典名著。可是大陆有些人为什么执意不肯接受金庸呢?在我看来,至少金庸不比大仲马差吧。
    何满子和鄢烈山是学者、杂文家,他们的观点很代表了大陆一大批审美水平不怎么高却自视甚高的人的态度。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大陆的一些作家的态度。他们始终自以为是、装模作样地以严肃文学的代表自居。对金庸就像对待张爱玲一样,不表态、不评论、敬而远之。但金庸的文学毕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存在,所以前一段时间王朔终于跳出来狠狠咬了金庸一口,将金庸与琼瑶等一起评为港台四大俗之一。王朔的表现可有一比,好比猪八戒骂别人丑。他的态度则代表了大陆一些作家的心态。这些作家对于金庸的态度是一种嫉妒加害怕的心态。嫉妒人家才华高、水平高、成就高。害怕人家抢自己的饭碗。另外,他们说金庸的作品是俗的、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而他们自己作品的读者除了妻子儿女之外又没有别人,所以他们就像乡村丫头没见过大世面,见了大家闺秀嘲笑人家分不清韮菜和麦苗一样――这是一种基于无知和自卑的矜持与优越感。
    不过话又说回来,那些金庸作品的大陆研究者也并不能让人信服。前几年大陆曾经出版过一套金庸作品的评点本,评点者有北大教授严家炎、红学家冯其庸、作家王蒙、学者陈墨等。但他们的评点被金庸本人说成是“小学生”水平,他们还不服气,要跟金庸打官司。我看了一些,觉得还不如小学生哪,简直幼儿园水平。就这水平还打什么官司,果然官司没有打起来。关键是这些人的点评确实是不上道、不到位、不准确、说不到点子上,有些是废话,有些则是蠢话、笨话。就是说他们不懂武侠,更不懂金庸。在这些人里,稍好一点的是孔庆东。所以说,严家炎等人对金庸的研究、欣赏、肯定、接纳,很难说是金庸的荣幸,还是金庸的灾难。当年李鸿章访问英国,有一个英国的贵族送给他一只名犬,第二天那个贵族问李鸿章那狗怎么样,李鸿章非常优雅地说:“味道不错。”金庸要是碰上李鸿章这样的研究者真就惨了。
    再说说李亚鹏主演的金剧。李亚鹏主演金剧有一好一坏两个用处。坏的方面是让金庸爱好者咬牙切齿、痛心疾首,而让那些痛恨金庸的人们弹冠相庆、拍手叫好。好的方面是大大普及了金庸作品在一般老百姓中的知名度。要说到拍金庸的电影,香港的徐克是最懂金庸的人。演令狐冲,李连杰最合适。周润发也演过令狐冲。但发哥的古代扮相不如现代戏好。演韦小宝,周星驰最合适。演郭靖和萧峰,黄日华最合适。金庸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中,香港拍的83年的《射雕英雄传》电视剧和那一套音乐,香港拍的《笑傲江湖》系列电影及其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最好。大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太笨,就像革命英雄史诗,孙楠和许茹云合唱的片尾曲也软不拉沓没有味道。大陆电视剧《笑傲江湖》的主题曲词雕凿气太重,模仿人家又模仿的不像。而开始刘欢的那一声嗷――,太怪异了。有心脏病的人冷不丁一听,非住院不可。大陆导演没有适合拍金庸的。而某些大陆导演不遗余力、接二连三地改编拍摄金剧,只能说明他们具有常人难以理解的破坏欲,希图以疯人院和白痴的逻辑来解释这个世界。
    综上所述,金庸作品在大陆的遭遇大致可分四种:盗版,拒斥,研究,改编。金庸作品在大陆被疯狂地盗版,一方面给他个人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在大陆受欢迎的程度之高。只有真正老百姓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才会被盗版。那些自命清高、才智平庸的作家,那些拿着津贴的“两为”作家,那些“舔痔”作家,他们的作品是永远也不会被盗版的。金庸作品的被拒斥,正说明了几十年来我们审美教育的缺失已经严重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大批脑子进水的人以八戒为潘安、视东施为西施、嗜臭上瘾、恋痂成狂。这些人往往还握有话语权,动辄抡起大棒,以道德家和美的“护花使者”的勇气和“神圣感”,光着上身跳出来冲锋陷阵。金庸在大陆被某些学者研究亦非他的幸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他的不幸。我认为,宁可让内行骂,也不要让外行研究。这些学者研究的方法和成果是这样的:“西施真是一个绝代佳人,她的美具有划时代意义,你看她的鼻子,作为呼吸器官的鼻子,正好长在她的脸部中央,不偏不倚。再看她的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边一个,匀称地摆在鼻子的上方……”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大陆金庸的研究对金庸的损害是隐性的,在民间影响不大,但在知识界的负面影响却不可低估。特别是他们的一些见识会对知识青年――比如大学生们――产生影响。这些知识青年的一部分将来势必会进入主流文化界,对金庸的认识也会因此沉淀下来,并一代一代传下去。金庸作品在大陆的被改编对金庸的损害是显性的,这种改编直接导致了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的流失和断代。读者会以这些影视剧的弱智程度来判断金庸作品,从而丧失他们的阅读兴趣。在传媒如此发达的现在,这种影响可能是致命的。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7-10-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