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第六代导演:能否撑起半边天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吴劼珉 参加讨论

     在上个月闭幕的釜山电影节上,中国导演王小帅筹拍的新片《我11》获得PPP计划最高奖。PPP计划奖金为两万美元,主要是用来资助那些计划拍摄的优秀亚洲电影,作为其前期筹备资金。造化竟是如此的弄人,曾经把海外电影节作为自己的“后花园”,来为自己的新片筹集拍摄资金的第六代导演,在走出“地面”的数年后,依然不得不带着拍摄计划奔波于各大电影节寻求投资赞助。
     早在《世界》、《青红》等一系列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在内地公映时,就有人大胆预言,第六代面临的并不是一场足以让自己彻底翻身的革命,而将走入另一个温柔陷阱——内地电影市场对他们的认可度。果然,贾樟柯的《世界》在全国的宣传可算是不遗余力了,但票房却最终以百万余元收场。同样,携带着“银棕榈”的《青红》、怀抱金熊护身的《图雅的婚事》,也没有逃脱票房黯淡的结局。就在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牛气冲天般一再刷新内地票房最高纪录之时,贾樟柯、王小帅、王全安们却如壮士断腕般一再刷新内地票房最低纪录。网上甚至有人称“第六代导演=零票房导演”。按说现在第四代导演早已不再拍片,第五代导演少部分在拍商业大片,大部分已转向拍电视剧,正是第六代导演占据中国电影半壁江山的好时机。然而票房的“集体失语”成了第六代导演的一道障碍,一个心里的痛,也让我们产生疑问:第六代导演能否真正撑起中国电影半边天?
    第六代——谁来为梦想买单
     当年将海外电影节作为自己的“后花园”时,第六代导演对于自己的作品总怀着一种美玉蒙尘的隐恨,但当他们集体行走在“地面”时,原以为的天高云阔并未适时出现,却因为票房再次给他们带上了沉重的枷锁。某档电视节目,请来了电影投资人和第六代导演,共同讨论现在的电影市场。当王小帅被问到电影的票房重要吗时,他很牛气地反问道:钱重要吗?显然,这是一场驴唇不对马嘴的辩论。王小帅们是需要坚守个人表达的创作理念,而投资人也不会只甘心情愿地为艺术家的艺术实验担当“衣食父母”。只是不知道,当王小帅在釜山捧着PPP计划的奖金,想着后续资金不知从何而来时,脑海中是否也闪现过“钱重要吗”这一诘问。
     是继续着“墙里开花墙外香”,还是放下身段走出“实验室”走向艺术与市场的结合,已经成为第六代导演最大的心病。当《黄金甲》牛气冲天地一再刷新票房纪录时,我们的第六代导演却仍然奔波于投资人与发行商之间,两者间的失落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会。第六代一直在为自己的电影寻找梦想的温床,执著追求生存本质的他们当然不会轻易舍弃自己的特色。只是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也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自认为表现了普通人生活现实的作品,为何并没有得到普通观众的接受?十多年的远离市场发行运作,他们的作品和现在的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当“现实照进梦想”,过分的自我追求在电影市场中难免灰飞烟灭。
     在第六代中,导演张扬的作品市场成绩最为骄人,今年上半年的《落叶归根》仍然给观众带来了惊喜。而此前他的《爱情麻辣烫》和《洗澡》都以低成本创造了票房奇迹,同时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虽然张扬也一直强调他是为了自我而拍电影——“我不会纯粹为了讨好观众而拍片,即便是《爱情麻辣烫》,它比较重视时尚包装,里面的内涵还是我想表达的。”但毫无疑问,他所说的“比较重视时尚包装”,对于他“想表达的内涵”有多么重要。
    投资人——投资第六代要“冒险”
     现在,中国民间资本注入电影业已越来越多。中国目前有146家民营公司投资电影拍摄,占整个电影投资的80%以上。近年票房收入较高的电影,大多出自民营企业之手。对于他们来说,能否收益是投资电影最关键的因素。所以,第六代导演很难得到他们的青睐。就像一位电影投资人说的,“我们有很多导演在拍电影时,第一想到的就是上哪个电影节拿奖。电影还没拍完,他先琢磨这个,先惦记着自己奠定地位,最后奖是自个儿拿走啦,名是自己出啦,可投资人呢,电影呢?他不管了,你想老是这种做法,中国电影还有希望吗,谁还给你投资啊?”
     票房不是衡量电影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却是电影最终面对观众最重要的指标。没有收益怎么再投资?但过去第六代导演并不卖国内电影投资人的账,依靠各大电影节的投资“后花园”,频繁“跳槽”于一些电影投资公司。现在,当一部部获奖影片在内地市场的沉戟折沙,电影投资人的兴趣也逐渐消退。《夜宴》出品人王中军表示,他投资冯小刚的八部电影全部赚钱,现在只要是冯小刚的电影,在投资上是一呼百应。而第六代导演则很难遇到这种好事。因为投资第六代便意味着冒险,这样的高风险低回报,谁还会敢来?
     中国电影的发展,只有让投资与收益达到平衡才能促进更多更好的电影生产出来。尽管我们可以要求国内电影投资人应该怀有比赚取利润更高的理想,但投资电影不是慈善事业,一个商业行为不能总是处于投入和产出的“逆差”中。良好的收益才会形成良性循环。
    观众——喜欢好看的电影
     尽管每年各大国际电影节期间,华语电影都被媒体热炒,但对于已经摘金夺银的第六代作品,在内地市场上未必就能让观众趋之若鹜。如何激起观众真正的兴奋,是第六代导演应该正视的问题。在不少观众眼中,第六代的作品,已经被打上了“小众”的烙印。
     毫无疑问,第五代导演所缔造的市场基础根深蒂固,即使在整个市场并不景气的情形下,张艺谋、陈凯歌们的作品总是有强大的号召力,拥有一大批喜爱他们的观众。从《红高粱》、《黄土地》中的视觉色彩到《英雄》、《无极》中的明星云集,他们很好地为我们诠释了商业元素的含义。而观众心目中的艺术片也是拥有巩俐、张国荣的《红高粱》、《霸王别姬》。况且张艺谋、陈凯歌本身的影响力就已远远超过了他们影片中的明星们。当然那些影片所获得的巨大票房,与他们背后强大的商业团队的积极运作密不可分。
     现在的观众,可供选择的影片很多。国产大片、好莱坞大片、港台剧情片、欧洲艺术片,使观众们的见识越来越广,口味越来越“刁”,“食性”越来越“杂”。就目前第六代的作品而言,“故事太平淡了”,“看不懂”,是走出电影院后大多数观众的普遍感觉。到底是用自己的电影改变观众,还是让观众改变自己的拍片方式,第六代导演仍然彷徨于这样的矛盾之中。显然对于观众来说,看好看的电影是他们的基本诉求,也无可厚非。面对这个多元的市场,如何调整自己,是第六代导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专家——好电影票房口碑俱佳
     对于第六代导演最大的批评,莫过于电影“不好看”。简单地说,就是他们往往把自己从故事中脱离出来,冷眼旁观。虽然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深掘主题,但让观众感觉到的就是“缺乏戏剧性”。但是大多数第五代导演对第六代的作品还是持肯定态度,导演周晓文认为,“观众首先就爱看刺激一点的东西,而我们的电影目前还做不到。有的导演考虑了大众,票房当然能好一点。但是我认为现在的电影既要有个性,还要有共性,要做到这样确实太难了。”
     当《黄金甲》、《无极》在缔造票房纪录的同时,它们也受到了有史以来最猛烈的批评。而此时的第六代导演却抱着一座座奖杯望着空荡的放映大厅承受着另一种煎熬。两个极端,两代导演,互望一眼只能叹声:电影真是难拍。导演兼投资人的吴思远说得很实在:“好的电影就是票房、口碑俱佳。”
     走出国门到海外电影节上去寻找买家,是第六代导演收回成本的主要途径。但是不少专家认为,这种走街叫卖式的发行路数进入到国内主流院线之后,是很难行得通的。必须去寻找影片中能够和宣传、和大众、和商业紧密结合的点,并且加以开发。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卸给导演,电影院的档期安排成为了“隐形杀手”。也有观众反映,第六代导演的电影档期短,时间差成为阻碍他们观影的障碍。艺术片只能见缝插针地在好莱坞大片和国内娱乐大片的夹缝中求生存。上映前要等档期,上档了刚宣传完产生了一点影响,影片就又下档了。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艺术片怎么能生存呢?
     现在,第六代导演依然充满激情地在电影市场内追求梦想,但愿他们只是因为蛰伏了太久,在艺术与商业的天平间,一时还无法找到平衡。一些专家认为,第六代的有些影片,的确具有很好的艺术质量,却走不出叫好不叫座的阴影,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相信他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但就目前而言,他们还不足以撑起中国电影半边天。
    原载:《文汇报》2007/11/2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