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奋斗》中的写作技巧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石康 参加讨论

    写剧本与写小说不同,小说就是小说本身,作者一个人便可完成全部工作,在我看来,对于小说的成功的要求比较苛刻,也就是需要流传下去,换句话说,只有名著才可以说是成功的,而剧本写作涉及更多制作因素,它的成功主要指商业上的成功,作为编剧,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特点是,它是第一个环节,相当于蓝图谋划,如果剧集失败或以后出了问题,我认为,编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我还有一处私心,就是希望通过写剧本来练习使用第三人称,这个练习我已做过多年,但一直不能让我满意,未能形成一个可以发表的作品。以前我写的小说都是第一人称的,是一个比较好控制的叙述策略,容易产生真实感,比较可信,只要尽量不在小说中编造、说瞎话,再加上那一点点技巧即可,它的方便之处在于,一般来讲,在写到别人时,使用主观镜头以己度人便可,而不必塑造一个鲜明的,常与别人发生连带关系的真实可信的人物。
    事实上,我认为,多视角叙述,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结构技巧,基本上,故事叙述策略是多视点的,它只能是多线索的,多任务的,最重要的是,作者在创作人物时,要对每一个人物内心世界有深入挖掘。我个人以为,人物与人物的矛盾,表面上是外在的,实际上是人们不同的观念冲突所造成的。
    我在电视里看到很多国产剧集,能做到我说的凤毛麟角。初一看,给人的印象是人物性格不鲜明,一个不鲜明,个个也就不鲜明,一分析便知,那些人物形象所代表的观念是很陈旧与雷同的,因此,无论怎么写,人物关系也显得表面化。
    分析后,我得出结论,国产剧的编剧多半没有细写到每一个人物的不同思想观念,特别是在历史剧或年代戏中,这一点尤为突出,一个个在现实中鲜活的人物,在剧中只成为剧情的道具,甚至人物的一句话似乎是谁说都可以,最终,人物虽多,却都只有一种非常相像的观念,以此塑造出的性格显得很虚假,表面化、不生动。
    而美国剧集却很不同。一般来讲,好的美国剧集,即使只用耳朵,你也能分出谁谁谁来,我以为原因便是美国剧集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世界观。我还以为,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开放,人们待别人较为宽容,所以从总体上看,每个个体较易形成自己的性格。
    在开写时,我认为自己对于《奋斗》的叙事技巧并未很好地掌握,我以前一向不看电视剧,而在写剧本期间,我几乎天天看电视剧,目的是找到一个参照物。
    我发现,一般的电视剧并未有一种文学上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些电视剧的编剧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设置故事情节发展上了,而使人物的冲突非常表面化,两个人物为何意见不同,为何争吵,甚至相互残杀,只是故事情节使然,若是你追问原因,作者一般会推到环境或是人物性格身上,这使得人们过分看重“命运”这一假想出来的故事元素。而要表现命运,便要涉及很多在我们生活中不能或很少见到的东西:激烈的矛盾,你死我活的斗争,很好的好人,很坏的坏人,设计出来的场面,历史背景,飞来飞去,枪战重病死亡之类戏剧性很强的冲突。它的好处是,具有一种传奇感,但坏处是,大多数戏都这么写,使得每一个戏都显得很重复,也使得编剧这一工作像是一种行活儿,因它的创造性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里,也就是如何编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而不是表达思想。
    原载:《新京报》2008/01/0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