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血色苍白的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朱珠 参加讨论
一部电影的票房红火与否和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并不是两个可以殊途同归的概念。在叙事结构、演员表演、气氛烘托,乃至情节设置等诸多方面,《投名状》都令人惊异地露出了颇多败笔,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瑜不掩瑕的作品,而华语古装大片只见场面不见人的弊端,则再一次在银幕上现于人前。
    以《投名状》“战火中凝结的兄弟情如何因为私欲野心而带来一场以杀戮作结的惨剧”的叙事主轴来看,这部电影本该成为对几十年来相同或相通类型作品的一次大规模涵盖及总结,但事实上,《投名状》远远没有达到这一高度。
    “一部影片首先是一种风格,其次才是一种语法。”影片的风格,当然出自整部电影的灵魂——导演。陈可辛在成功地运作《金鸡》系列、《三更》系列和执导歌舞片《如果·爱》后,对于已经站在自己事业顶峰的他来说,如果仍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正做到跻身华语顶级导演之列,古装大片就成了他惟一的选择。来得恰逢其时的《投名状》正好提供给了他这个机会。而捐弃老版《刺马》情欲仇杀噱头,甚至改换整部电影及片中人物名号,将重心置于描写大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挣扎,大胆地让动作明星李连杰担当吃重内心戏份等举措,都向我们证明了其在商业回报上的自信。但翻阅其一直以来的创作轨迹,我们便不难发现:虽然陈可辛对男性情谊题材并不陌生,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其过往的同类作品《风尘三侠》《新难兄难弟》包括其监制的《咖喱辣椒》《阿飞与阿基》等片中,作为主人公的男性们往往展露出他们偏柔弱、某些时刻甚至有些女性化的一面。这一倾向,在其导演的《双城故事》《甜蜜蜜》等都市爱情片中尤为明显。而这一领域,也是陈可辛被公认的最佳才能爆发点。相较之下,《投名状》的清末年间时代背景对他而言,无疑显得更为陌生。战争环境下被放大到极致的人类本能与天性,与他一贯擅长捕捉的都市男女行为模式,更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尽管电影在美工、布景、以及战争场面等方面都做了溢于言表的努力尝试,但在最根本的人物刻画方面,我们看到的还是一群偶像剧里的男女,只不过个个面有菜色,西服套裙都换成了粗布衣裳。
    最令整部电影呈现出怪异失重趋势的,便是众主角的个个不知所云。当然,这并不是要片面否定这些亚洲顶级(或准顶级)巨星们的银幕表现。事实上,虽然金城武和徐静蕾表现欠佳,但刘德华仍一如既往奉献了水准之上的演出。至于李连杰,更是在这部电影中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甚至称得上优秀的演员,而不再是一部打斗机器。那么,问题更多应该归咎于剧作上的先天不足,或是后天的被迫精简过度。当然,陈可辛没能像杜琪峰、梅尔维尔和让·赫尔曼(《朋友再见》导演)那样,能将特定状态下男性情谊放大到极致却不煽情、不做作,在最基本的兄弟情义戏份上,也没有予观者预期中的感染力。三人虽已结义,但他们中间呈现的气场却予人近似割裂之感。尤其在片中赵二虎与庞青云的关系上,说服力最为欠缺。无论是庞青云第一次参加土匪们的集体行动大展神威时赵二虎在其背后的怪异目光,抑或舒城陷落后庞下跪力求赵不要率众哗变,听到赵说出那句:“你错,我就杀了你!”后眼神中流露出的杀意,似乎都在有意向我们证明,这两个人其实并非肝胆相照的兄弟,而只是出于共同政治目的勾结在一起,却又不停相互倾轧的两个各怀鬼胎的政客。赵二虎被设定成一个义薄云天的豪客,但在打下南京后,他第一个给部下发军饷,却似有笼络人心,与庞青云分庭抗礼的嫌疑。但听到庞被陷于兵变阴谋的假消息后,他却又不顾一切地孤身涉险,最终死于庞的精心策划,临死时犹在为那个和自己老婆一起欺骗了自己,又一手将自己置于死地的兄弟担心。人物性格薄弱得几乎难以自圆其说,而全片的头号主角庞青云登场时便已从一场政治阴谋中死里逃生,变成几近冷血的行尸走肉,全片都在试图通过姜午阳的独白向我们展示,他从一开始就把这次结义当成是一次谋取政治资本的交易,但最后身中朝廷的黑枪时,却仍不忘让姜午阳手刃自己,以完成“投名状”,而在一手将自己的结义兄弟送上死路后,却又一个人在酒桌上恸哭不止,性格上的反复使观众找不到进入这个角色内心世界的通路,至于他到底是奸是忠还是另有苦衷,更是根本无从判断。这一切自然也就削弱了这个角色的可信度。甚至连带李连杰在表演上的诸多努力都变得徒劳无功,至于最小的兄弟更是三人中最弱的一环。他为什么如此轻易就背弃了养育自己长大的赵二虎而对庞青云死心塌地?说只是被庞的高超武功所折服,似乎难以服众;而如果只是为了高官厚禄,那最后的刺杀则不啻于是一个笑话。这个人物与莲生之间到底有没有情感纠结?如果没有,为何最后刺杀莲生那场戏的氛围却像极了李翰祥《武松》杀嫂一幕的翻版?这些,观众都不得而知,我们惟一能看到的,只是银幕上那张不停振臂高呼,却始终呆板的俊脸……情节上的语焉不详使得这场结义在杀人纳投名状之前,便充满了不吉的意味。
    最令人失望的表演是来自“才女”徐静蕾。从开场与庞青云的邂逅起,徐静蕾便显示出了其与整部电影气场的格格不入。与《刺马》和民间传说中的“红颜祸水论”不同,陈可辛这次有意将这场兄弟相残中的情欲纠葛元素降至最低,力图表现出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女性终究不过是波涛中的一片落叶,别说那些孔武有力的男人们,就连自己的命运亦不在自己掌控当中的那份无奈。用意值得赞赏,但却被徐静蕾的糟糕表现彻底抵消,通观全片,观众都不知道这个女人到底想干什么,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她究竟是更喜欢红窗帘,还是绿窗帘……
    原载:《文艺报》2008-1-1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