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时代呼唤执著为农民拍电影的艺术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饶曙光 参加讨论
●衡量和评价农村题材电影,不能过分强调“票房就是硬道理”。我们不能拿票房收入一个指标去衡量和评价所有的电影。对处于弱势状态的农村题材电影,应当超越纯粹经济的视点、经济的尺度和经济的标准,而应当有一种文化的视点、文化的尺度和文化的标准。
    回顾农村题材电影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农村题材电影创作都是将矛盾冲突聚焦于农村变革中遇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伦理问题,塑造出了鲜活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并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而成为农村题材故事片的经典。如上个世纪60年代的《李双双》、80年代的《喜盈门》、90年代的《喜莲》、新世纪的《暖春》等等。这些作品及其创作路线应该成为农村题材电影的主流,虽然农村题材电影在风格、样式上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对于农村题材电影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得到批评家的赞扬,而是得到农民观众、农村观众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喜爱。复活农民自己的声音,不仅是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规律性的体现,更是农村电影市场的需要。毕竟,国际化语境、产业化语境,是农村题材电影必须要面对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电影。农村题材电影有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规律。只有尊重农村题材电影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规律,才能拍摄出农村电影市场需要的电影。满足农民观众的文化需求,满足农村观众的观赏需要,永远是农村题材电影第一位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电影市场是商业大片的天下。衡量和评价农村题材电影,不能过分强调“票房就是硬道理”。我们不能拿票房收入一个指标去衡量和评价所有的电影。对处于弱势状态的农村题材电影,应当超越纯粹经济的视点、经济的尺度和经济的标准,而应当有一种文化的视点、文化的尺度和文化的标准。客观地说,农村题材电影,要在好莱坞电影、国产商业大片“围剿”的电影市场中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成功“突围”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对农村题材电影应该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优惠,使它们在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也有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另外,更重要的是,农村题材电影不仅仅要给观众提供娱乐,同时更要承担独特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承担别的类型电影所不能承担的文化使命。具体地说,农村题材电影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关键还在于,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者要苦练“内功”。农村题材电影要求创作者做土地的“代言人”,做农村文化的“代言人”,关注农业的发展状态,农村的精神需求和农民的喜怒哀乐,最大限度地表达和传达农民的声音和愿望。只要农村题材电影创作者们能够时刻关注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发现丰富多彩的农村新生活中的新问题、新趋势,坚持从“三贴近”的要求出发,深入农村、深入生活,就一定能够创作出为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时代需要呼唤赵树理、马烽、孙谦、李準这样的了解农民真实生存状态、文化情状、欣赏需求的作家;时代也需要和呼唤赵焕章那样执著为农民拍电影的导演。
    原载:《文艺报》2008-7-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