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进京参加2008奥运文化活动的剧目之一,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一亮相便以其独特的舞台呈现和激扬的艺术气息征服了观众。面对观众演出的戏曲舞台,是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它的构成全赖多方面的戏曲艺术家的综合性创造。传统的戏曲舞台,虽有根据剧情的需要而变化的特点,但总体上它只呈现剧情必要的背景,动态的境遇几乎全由演员的表演来展现。那是一个不转移观众注目演员表演、不凸现审美节奏感的空间。观众在剧场说是看戏,其实主要的是听戏。“声、光、化、电”被运用到戏曲舞台,让剧情所规定的境遇具体化、视觉化是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的。从那时起,舞台艺术就不仅仅是导演和表演艺术家的事情了,尽管他们依然是舞台艺术的主体,但整体的舞台艺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还得有相应的其他艺术家的合作。随着舞台艺术综合性的增强,舞台空间的动静结合,舞美效果电子化的更新,戏曲艺术的欣赏不仅视听并重,视听结合,而且在观众与舞台演出的互动中,构建起了一张崭新的艺术信息网。这张变动不居的网凝聚着共建的艺术情趣,即“舞台感觉”。舞台感觉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它的产生虽受制于舞台艺术家们的综合性创造,却实际存在于观众的真实感受中。不是任何戏曲表演都会产生舞台感觉的,它仅是演出和受众双方对各自的审美创造进入自觉状态的产物。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的青春版《杨门女将》,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所呈现出的“舞台感觉”是全新的。《杨门女将》这出戏人们并不陌生,不论是京剧还是秦腔,表演艺术家将剧中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创造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人们大都有一个底儿。也就是说,前辈艺术家给人们留下的舞台感觉还记忆犹新,一种客观的尺度已经放在那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人们关爱、宽容青春版的孩子们,但已有的艺术记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会不动声色地把人的审美经验在悄然的比较中拉开距离:如果“青春版”所展示的艺术性有着较大的缺陷,人们便会在惋惜中摇头;如果其所展示的艺术性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赞赏的心情和对后起之秀勉励的态度,并对演出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果“青春版”的演出,整体上不仅成功且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它便会激活并能动地调整人们的审美经验,使其获得一种不曾有过的、全新的舞台感觉,进而沉醉在新的审美状态中。我认为青春版《杨门女将》的演出属于第三种情况,它与观众共建的“舞台感觉”有着这样几点鲜明的特征: 艺术形象情、气一体化的活力,使舞台感觉具有一种审美的张力。剧中刚烈的正气和爱国的激情,是剧作家提供的,能否在舞台上张弛有度地把它展示出来,并以不同形式从始至终地贯穿着它、激荡着它,则要靠演员的功力。艺术中的情感都是以一种力的形式发挥作用的,它既有强度也有方向。我们观看青春版的《杨门女将》时,情绪总是处于激动状态,很少中断。身体中的血液流动加速,而且时不时地往上冲,这就是剧中的爱国激情表演到位所产生的向上的冲击力在发挥作用。这种冲击力是依赖整体表演达到相应的境界必然产生的一种气力而传递给观众的。中国的戏曲舞台艺术犹如中国的书法艺术,后者的字里行间就有一种流动之气,使书法艺术具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艺术感染力;前者的人物在性格冲突中也构成一种气势,整体演出达到一定品位,人物性格冲突所生成的气势便会自然而然地同体现意义之情融合为一,构成舞台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力。正是这种活力,与观众的审美情感形成张力,才使其激动不已。仔细回味当时看戏的感受,人们就不难发现剧院实际上就是一个艺术的气场。 角色内在艺术气质上的张力,使舞台感觉具有一种耐人寻味的别情别趣。观看青春版的《杨门女将》,一种按捺不住的“喜爱之情”会油然而生。人们很少有这样的经验:满怀豪情壮志的百岁老人佘太君,飒爽英姿、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都由妙龄女来扮演。这种扮演不是生活里常见的热闹游戏,而是严肃、正规的艺术演出。于是,一方面是角色的客观气质要求,另一方面是小演员尽力领会体验所扮人物的心态,并结合自我的气质特征,最大限度地把角色的真实神态传达出来。然而,这是一个极难弥合的艺术缝隙。不过,出人意料的是,由此而来的角色内在艺术气质上的张力,由于小演员的独到表演反而显示出了一种不常见的魅力:佘太君的豪情里流露着一种英俊之气,穆桂英的智慧多了一层敏锐,整个杨门女将散发着青春进取的朝气。所有这些都能让人从原来的《杨门女将》的舞台感觉中走出,在很少体验到的别情别趣中重构新的舞台感觉。 节奏感强烈的剧情推进和艺术创造的青春团队风格,使舞台感觉具有浓郁的现代特色。在整个观赏过程中,人们获得的一个与以往《杨门女将》不同的强烈感受是,节奏感突出了,剧情的推进加快了,特别是整体艺术风格青春化了。舞台美术展现的是年轻人的视觉,音乐旋律传达的是年轻人的生命活力,情节推进切合的是年轻人的想像力,演员的身段、程式,以至整体做功都洋溢着青春韵律。一言以蔽之,舞台上的一切都勃勃有生气。这生气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多年来人们期求的戏曲艺术表演的现代性特色,在青春版《杨门女将》的演出中出现了,人们真实地感觉到了,它让人意识到一种新生的快感,预示着将在更高层面上的创新。 提出并思考青春版《杨门女将》给观众全新的舞台感觉,虽然强调的是一种艺术性建构,实际上它更为理想地弘扬了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就戏曲艺术来说,没有与思想意义无关的艺术性建构。就舞台感觉的互动共建来说,名副其实的青春版《杨门女将》,向观众发送的艺术信息吻合了社会的审美需求,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审美创造力,使共建成为一种高度的自觉行为。处于这样的审美状态,人的艺术感觉常有一种难得的机敏,它不仅有利于把握艺术的审美特征,而且更能让人深刻体悟艺术所传达的精神价值。因此,关注戏曲艺术舞台感觉的共建,是艺术和人们自身现代性建设的一个必然指向。 原载:《文艺报》2008-7-1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