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色外衣下的娱乐大片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花瑞洁 参加讨论
《夜幕下的哈尔滨》改编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红色经典,其小说和广播剧都曾经是一代人的回忆。观众对经典原著的怀旧和时代文化语境的变迁往往让经典的改编陷入一种尴尬,既要忠于原著,再现革命英雄事迹,还原历史的厚重感,又要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反映时代精神。
    众多商业元素下剧魂的缺失
    《夜幕下的哈尔滨》表现的是1934年的哈尔滨,在日寇和伪满的阴暗统治下,中华民族在黑暗的沉默中觉醒和反抗的壮丽诗篇。在残酷的斗争中,通过王一民、玉旨一郎、卢秋影、关静娴等几位年轻人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大时代的悲剧和无奈。
    借助红色经典的力量,电视剧营造出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时空,垂垂夜幕的阴霾天空下,暗藏着杀机和新生。故事在追查叛徒的悬疑中展开,随着各路人马的粉墨登场让人对该剧产生了期待。中国功夫、侦探悬疑、飞车炸弹、革命爱情,《夜幕下的哈尔滨》融入了大量抓人眼球的元素 ,然而一味追求视听的奇观化造型,却难掩全剧灵魂的缺失。人物和故事缺乏生活细节的表现,让该剧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感 ,感受不到那个时期压抑的空气和振奋的精神力量。 情节拖沓冗长,依靠大段重复苍白的台词推动剧情,玉旨一郎和卢秋影的爱情缺乏基础,除了大段的爱情告白,没有美好的爱情经历,感受不到爱情的波动。大量的对白也显得婆婆妈妈,没有行动力。
    横空出世的神性光辉
    陆毅饰演的王一民英俊潇洒,文武双全,时而是温文尔雅的老师,时而又化身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共产党。当荧屏上李云龙、姜大牙等一批平民英雄横空出世、英雄走下神殿后,荧屏人物王一民又展现出了完美的神性光辉。其实英雄完美不完美并不应该成为人物塑造的标准,好莱坞拥有大量不完美英雄,同样受人欢迎,关键是英雄是否人性化,能否被大众接受。该剧省略了小说中王一民的大量前史,让王一民的出神入化和完美人格没有了依托。在敌人重重严密守卫下,他轻松飞越剧院高墙,刺杀要人;在索菲亚教堂前的飞行集会上,他再次单枪匹马,纵马深入敌人包围圈,拯救同志。王一民完美的英雄形象没有摆脱人物的脸谱化,人物的行动、性格、心理缺乏真实生活的发展逻辑和内在的情感冲突,战无不胜的神性光辉盖不住英雄形象的扁平和不真实。相反,剧中的反面人物塑造的较为成功,刘勃叛变前后的心理挣扎,警察厅长对日本人的服从和敷衍,对共产党的追捕和释放,都展现了丰富的人性。
    红色经典改编的娱乐化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化交织共荣,红色经典的改编一方面承担着再现革命历史、引领崇高的任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满足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对观赏性、娱乐性的考虑必不可少。如果把《夜幕下的哈尔滨》单纯当作一部革命题材电视剧来看,过于光鲜亮丽的人物和荒诞离奇的情节难免受人指摘,但是如果当作一部偶像剧或传奇剧来看,让人诟病的地方却是一部成功的娱乐商业大片不可或缺的元素。当然,多种元素的结合也要有个度,要遵循改编中“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辩证统一。《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场景、服装、道具都展现了细腻唯美的抒情风格,主创在画面细节上查阅了大量资料,力求实现历史的真实感。然而主要人物形象的偶像化定位和过于求奇求新的剧情发展,却削弱了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冲淡了红色革命的激情,化为了旖旎的儿女情态和悬疑的历史传奇。《夜幕下的哈尔滨》在视听娱乐追求上无疑是超越以往的,但是在历史精神的提领和当代旨趣的深挖上流于表面,功夫明显不够,仅是一部红色外衣下的娱乐大片。
    原载:《文艺报》2008-9-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