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视文化精神雠治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杨新磊 参加讨论

    
    

    【病案类集】将电视与文化粘连,从内涵宽泛、外延博杂的文化角度审视电视,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不靡弱的一种理论视角。将电视与大众文化粘连,认为电视就是典型的大众文化,从而让本就争执不清的大众文化〓精英文化、通俗〓媚俗〓庸俗〓世俗〓市俗〓低俗、等没有多少学术含量的论题更为芜杂和繁复。笔者向来鄙夷和摈弃对这些话题发表任何见解,近来重读 《精神分析引论》,遂遴选此类研究的几章典型文本,为其把脉、诊断,寻找病因,以求根除病灶,治病救人。
    

    【救疗要词】 泛文化 五俗 本体
    

    
    

    
    

    
    

    
    

    
    

    
    

    [病人姓名]***
    

    [职业]学者
    

    [单位]□□大学新闻传播 / 广播影视学院
    

    [学位]博士、硕士
    

    [学历]研究生
    

    [年龄]30±5周岁
    

    [直观症状]
    

    患者以《当 前电视剧价值现象初探》为总题,以“都市题材电视剧对表象的沉迷和价值遮蔽现象”、“历史题材电视剧中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电视剧创作中的欲望张扬与 价值迷失”、“电视剧对市民价值取向无辨析迎合”为四个小标题,猛烈抨击我国电视剧的价值虚无与迷失,貌似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实则病入膏肓,且此患者丝 毫不识。
    

    [门诊初筛]
    

    价值,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哲学范畴,始见于19世纪中后期的现代哲学,在20世纪西方哲学中发展成为一个几近独立的哲学分支——价值哲学。论及价值,一般从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两个角度切入。“价值现象”一词,含混,芜杂,疑受现象学感染。而现象学,发轫于20世 纪初期德国哲学家胡塞尔,集大成于海德格尔,直接启发了后学伽达莫尔的解释美学。现象学与价值哲学有区别。将二者混杂,贯之以“价值现象”,暴露出患者哲 学基础不扎实,基本可推定其未系统学习过西方现代哲学史、哲学概论。再诊四个小标题,病态种种。“都市题材电视剧”、“历史题材电视剧”涉及电视剧的分 类,这是一个痼疾,上至美学家、文艺美学家,下至电视美学家、电视理论工作者,久苦无良药,迄今无人能治。对于一个严谨的学者,使用“□□题材电视剧”这 样的术语,必须给出自己的、当下的界定,否则,便有滥用概念之虞,患者即有此嫌。“表象”,作者之意乃生活表象,标题中含糊不清。“价值迷失”、“市民价 值”乃至“价值遮蔽”,均系滥用“价值”,无度,无节。深究,此四个小标题平行乎,递进乎,对比乎?缺乏逻辑关系,应是信手拈来,随意排列,故呈病态。
    

    [血压]
    

    在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想多元共存,文化思想中既有现实主义因素,也有现代主义因素,还有后现代主义因素的客观存在。历史进入90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成为政治,也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商海的变幻莫测滋生了一切不过如此的后现代主义解构倾向,表现为抹平价值级差,将原本参差不平的价值放在同一水平上等量齐观,一些文艺作品呈现出中性、拼贴、灰色、戏谑、玩世不恭、淡漠政治的面目。电视剧作为这个社会主要的精神消费品,与社会意识紧密相关,同样也出现了对生活表象进行“书写”和表象化“书写”的倾向,在一些都市题材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对物质的沉醉和对表象的迷恋,而表象在这些作品中并非不可表现之物的表达,而是纯粹的空无一物,意义和价值隐匿,电视剧将以娱乐性为核心内涵的观赏性放到与思想性、艺术性分庭抗礼的地位,理所当然地进行纯粹快感式、观赏式的创作。电视剧与它的人物一道游弋于浮华躁动的社会生活之中,并热衷于制造浮华与躁动,它们借口抵抗精神奴役而肆无忌惮地表现出道德上的紊乱、借口对伪宏大叙事的反动而理所当然地淡化着时代背景、借口平民意识而在创作上毫无负担地采用着单一、模式化、庸俗化、浅表化、煽情化的手法。实际上,道德紊乱的呈现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没有信念,而不是对道德的反思;淡化时代背景、远离时代生活往往是因为生活资源的枯竭,是因为缺乏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驾驭的能力;形式方面的平淡不过是艺术追求上的不思进取和艺术水准的退步。
    

    “多 元”,已是一个严谨的哲学语汇,内涵不仅包括“共存”,还有哲学根基的多样性。“多元共存”一词,累赘,冗余。后“客观存在”,亦是此症。将“现实主 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并提,不知患者只知此三,还是有意并举。若属后者,为何只提此三,为何不提“浪漫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 义”、“解构主义”?足见行文之随意,滥情。兴之所致,笔之所至,乃此患者之通病。这在遴选“中性、拼贴、灰色、戏谑、玩世不恭、淡漠政治”几个用以阐释 具体“解构”行为的词语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意味着对经典的重构,对传统的质疑,对神圣的叛逆,崇高的颠覆,对悲剧的 戏谑,对严肃的反讽,对宏大的肢解,对中心的疏离,对主流的远遁等。应该逐一对应,不应混淆、揉杂。中性,即不“左倾”也不“右倾”,与“淡漠政治”同是 针对解构的政治立场,不宜并列。拼贴,是美术专业词汇,完全的称谓是“拼贴画”,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 法国的现代艺术流派,滥觞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拼贴画,主要是将构图局限于平面内或二维空间内,否定“文艺复兴”时期的几何透视,摈弃散点透视,运用素 描、水彩、油画甚至国画等题材与样式,密集、拥挤、杂沓地展现画家的艺术理念。拼贴,在电视剧中如何实现,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艺术层面?闻所未闻,不知此 患者所云为何。“玩世不恭”与“灰色”,也经不起推敲。犬儒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玩世不恭”,当代电视剧能做到玩世不恭吗?若真如此,电视剧的社会供效 未免太大了吧!“主要的”,未免过头,后缀“之一”比较公允。“空无一物”也过激。“生活表象”表明患者本文之“表象”的确切内涵,可见第一个小标题中的 “表象”过泛。“娱乐性是观赏性的核心内涵”,这个观点新奇,扣在电视剧的头上,不伦不类,沐猴而冠,令人捧腹。患者认为,娱乐性、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 性在电视剧中难以调和,那么,《苍天在上》《大雪无痕》这些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难道没有做到四“性”统一吗?根据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改编的同名长篇电视剧, 难道没有四“性”融合吗?患者前后两次使用“观赏”一词,似乎很厌恶观赏,一部电视剧、电影作品,若不忍卒观,还谈得上艺术性吗,还能寄寓思考吗?难道把 哲学教科书上的文字一行行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才是有思想吗?患者不熟悉电视艺术的特性。[①]下 文的三个“借口”与四“化”,痛斥电视剧的美学立场、叙事规则、创作取向,看起来气势宏大,势不可挡,实为三张纸虎之“口”,四“化”系纸虎之四“足”, 虚,假,软,空,乏。“没有信念”、“生活资源的枯竭”、“不思进取”基本哂纳感切中当前电视剧的某些痛处,此患者能在病中洞悉别人之病,表明其尚有一丝 生机。
    

    患者少制,乏约,血压偏高。
    

    [心率]
    

    经查,患者心率120次 / 分钟,心动过速。
    

    何以见得,除参照血压指标外,其习惯性排比、堆积,动不动就是三个、四个、五个甚至一串,理性筛选匮缺。
    

    在类似于《堆积情感》的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当代城市生活以夸张的姿态奔腾向前,没有本质,没有精神和心灵,对视听语言的迷恋和可观市场收入的期待,构成创作的基本动机,作品不去从整体上书写这个时代,也不去内在地把握这个时代,那些深沉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被时装化的表象吞噬,电视剧追逐的是一些光怪陆离和斑驳迷离的表象,对表象的捕捉成为时尚的创作追求,这些作品将空虚茫然炫耀为精神上的贵族姿态。在《堆积情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情感堆积的片断,高速摄影用把玩的姿态放慢着所谓“新新人类”和“白领丽人”的动作,强调出染成黄色的头发在风中的舞动,镜头长时间停留在人体的某个局部,试图通过在一只眼睛、一片红唇、几根寒毛上定格般的长久停滞,发表出挑战理性的感官宣言,表象与某些暧昧不清的情绪混杂,镜头切换、场景转换受控于情绪的发作,或焦躁,或懈怠。之间的故事、情节犹如人物们对生活的心态一样,散淡地开展,价值和理想被当作偏见抛弃,没有爱与不爱的辨析,只有乐意和不乐意之间的选择,没有对过去的追问和对将来的顾虑, 只要当前的感觉。在《堆积情感女人篇》中,女主人公安安仰望着那个可以给她一笔广告生意的海外代理公司所在的摩天大楼,含笑发誓:“我也要用脂粉当武 器”,另一个女主人公、安安的妹妹安然则发布出这样的心声:绝不把“第一次”给要嫁的人,那会被人抛弃的,要把“第一次”给自己喜欢但以后绝不会再见面的 人。《堆积情感男人篇》则用一种漫不经心、大大咧咧的后现代心态不分轻重地展开三个发 迹男人与那些似乎一直等待着发迹男人的女人之间的情感游戏,大款看上了漂亮女演员,把她从男友那里“抢”来,女演员半推半就地投入大款的怀抱,在一段大 款、美女、香车、华服、美食、空虚、寂寥混合出来的生活片段之后,女演员又回到前男友身边,然后又回到大款身边,接下来再回到男友身边,然后又开始思念大 款,人物和她的灵魂在人际间如飘萍浮动,电视剧对此没有辨析只有陈述,观众看不出审美的立场和态度,只反复看到他们和她们在酒吧、在别墅、在夜总会喝酒、发呆,在夜晚的大街踯躅和徘徊。
    

    几处硬伤:(1)“都市题材电视剧”,此概念的内涵是什么,患者始终不解释,想当然地以为读者会与其心有灵犀一点通,实则谬然。(2)什么叫“高速摄影”?是快速横摇的运动镜头,还是车载移动摄影,还是甩镜头,还是降格摄影,还是采用ISO200以上的胶片拍摄?摄影专业没有“高速摄影”这个术语,至少这是一个内涵不清的术语。患者似乎对摄影至少影视摄影缺乏常识,缺少这种铁、锌这种微量而出现硬伤,在所难免。(3)“定格”,是电影、电视艺术专业术语,指一帧画面长时间静止,故又名“静帧”,一般在200格/帧 以上,用于突出和强调某种情绪。患者作为研究电视剧的学者,应对定格了解,不应以“定格般”这样的提法出现。何况,《堆积情感》中只是出现大量特写镜头, 镜头本身是固定的,但非定格,也不大可能对展示一个人物面部细处的特写镜头实现定格,因为稍有导演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毫无意义。患者对导演、摄影缺乏概 念,这不是缺少微量元素,是知识贫血。(4)对“镜头切换、场景转换受控于情绪”表示非议,甚或贬抑,患 者在挑战基本电影理论,是典型的蒙太奇蔑视说。众所周知,影视镜头的切换、叠化、淡黑、圈出圈入等具有隐喻性,潜藏叙事功能。基于此,镜头的组接可以形成 各种蒙太奇,进而实现情绪的表达,时空的自由。患者试图抹杀这些基本电影学理和电视剧艺术学理,试问,电视剧应以何标准切换镜头、转换场景?不以角色的情 绪,难道以观众的情绪吗?不以故事冲突和情节转折,难道以某些不谙影视、不体味影视制作之艰辛的门外汉的好恶吗?一提电视剧就来气,就没好脸色,就发火, 就泄愤,就牢骚满腹,就失去理智,这是一个冷静而严谨的学者的正确心态吗?且看这位患者,连顿号都用错,“另一个女主人公”与“安安的妹妹安然”不能使用 顿号,可使用“——”,或“()”。血压高,心率难免失常,头脑未必会清楚。“后现代心态”系语词新作,把“后现代”随便乱贴,真学者不可如是为之。若要 定“不分轻重”,得看完《堆积情感》全剧,考察它的线索、人物、剧情是否平分笔墨,方可下此断语。让电视剧去“辨析”生活的本质,让所有观众看出电视剧主 创者的“审美的立场和态度”,[②]这没有错,但,这是对电视剧创作的最高要求。让一部普普通通的电视剧达到这样的高度,如同要求每个高中生都必须要考上北大、清华一样,严重违背艺术学规律。
    

    [血常规]
    谷丙转氨酶(ALT> 60 IU/L;谷草转氨酶(AST> 60 IU/L;转肽酶(GGT>73IU/L,均异常。患者病状:现代主义用善\恶、忠\奸、真\假、美\丑、高尚\卑下、革命\反动的二元对立来展开冲突,依靠之间的
    

    矛 盾来推动剧情,最终形成鲜明的价值判断,达成意识形态之功效,而后现代在消解了二元对立、走向多元相对的共生状态的同时,也走向了极端的相对和虚无。关于 婚外恋的电视剧,如《让爱做主》、《来来往往》、《渴望激情》、《难舍真情》、《小姐你好》等,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不再追究婚外恋的对与错,所有的人包括 始作俑者都被表达为情感纠葛的受害者,道德标准在其中暧昧不清,有时候不过是象征性地敷衍一下,多是迫于文艺政策的压力而不是一种自觉的价值主张。 □□□□□□□□□□□□□□□[③]
    

    大 获好评的《空镜子》同样存在着价值遮蔽的迹象。《空镜子》以性格迥异、经历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分歧的两姐妹孙燕、孙丽为线索展开叙述。在人格上,孙 燕没有犯错,但却无法摆脱命运之神的摆布,厄运对于她就像窄路上的冤家,随时可逢,处处可碰,在命运张织的罗网中,她一次次遭遇爱情和婚姻的创伤,她虽善 解人意、悲天悯人,却总是无辜地被生活撞击得伤痕累累,而野心勃勃、充满欲望的姐姐孙丽却在生活中如鱼得水,在这种对照中,作品突破了因果报应的逻辑必 然,将因果报应打上了问号,对人的命运的合理性表现出了怀疑,人生对真、善、美的信仰变得虚弱甚至可疑。作品以一种客观、超然的风格,不偏不倚、不动声色 地进行着对人的命运的描述,表现出对生活持不介入立场,摒弃对人和事的判断,只是心安理得、无所作为地静观着存在,并不想施加什么影响。中性的、客观主义姿态化解着意义的凝重,个人力量和艺术文本效用之功能受到怀疑。孙家两姐妹,孙丽是名利场上的赌徒、情感世界里的游戏者,孙燕则认真追求感情归属,时时铭记与人为善的信条,似乎是生活在这个喧哗世界中心话语之外的一个异数,但是一个游戏家对情感的挥霍是否真的比心无旁骛更为绚烂,而一个赌徒的惊心动魄是否真的比塌实人生更为大气和有趣?之间的判断是暧昧不清,甚至是悲观消极的。□□□□□□□□□□□[④]《空 镜子》的画面上、情节中,无数次出现着被命名为“空镜子”的充满隐喻色彩的梳妆镜。某种意义上,镜子之空就是价值判断的失语,作品在虚与实之间、有和无之 间、空和满之间,表现出了一种无从判断的惶惑。有人认为恰好是这种无从判断的惶惑构成了作品的魅力,它意味着放弃了将观念灌输于人的强势姿态,带给了观众 一种自主性,但是,就目前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平而言,又有多少观众能在这种缺乏价值观牵引的作品中,生长出对世界的悟性?更可能发生的情形恐怕是观众与主人公一样,在经历了因果逻辑关系的颠覆后陷入不知何去何从、孰空孰满、孰虚孰实、孰无孰有、孰是孰非的混沌之中。
    

    在一些反腐和公安题材电视剧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是非之间界限的模糊、暧昧和经典价值态度的消失,在这些作品里,好人形象寡淡了,坏人形象则丰富了;好人身上的毛病多了,坏人身上的人性多了;好人粗俗幼稚了,坏人高雅智慧了;好人猥琐了,坏人伟岸了。
    

    电视剧作为对生活的表现,当然离不开生活的表象,但是,作为一种对生活的艺术表现,虽然表现什么是较自由的,但怎么表现却应该具有价值意识。在实际创作中,不少电视剧对物质表象的铺陈,并非出自(líng) (hún) (kǎo) (wèn)的需要。我们在都市题材电视剧中频繁看到的酒吧、饭店、歌星、白领、老板和“小姐”,被当作当下令人赏心悦目的感官生活章节,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已经变成了关于堕落的百科全书。一些作品也许试图突出精神和灵魂的困境,却没有具有说服力的意义升华,叙事卷进生活之流,与表象纠缠不清,没有内在性,没有思想内核,只是在各个生活场景之间流连:混乱复杂的街景、调笑和偷情、家庭的打闹、凶杀和暴力的场面,等等,这些表象蜂拥而至,带来的只是生活的欲望和宣泄,叙事没有穿过这些表象之流进入到关于生活和生命的价值部分。
    

    [尿常规]
    电视剧作为被大多数人接触的叙事艺术形态,它与社会历史的关系十分重要,无论从其内部规律还是外部规律来 讲,它都不应该也不被允许超乎于社会历史之上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审美或娱乐自足体。近几年的历史剧却有着与此原则相背离的表现,一是历史相对主义的极端 化,历史题材电视剧一味挖掘和夸大不确定因素,用来取代确定因素,把历史视为无规律、无是非、无正义的虚无时空,带着不同程度的主观随意性和假定性,电视 剧对历史的描述既与公认的史实相去甚远,也谈不上是在文化的视野上对历史文本进行叙述、解读、阐释以补充、修改、重塑被正史疏漏和谬写的东西。“戏说”历史以后,在许多文化水平不高、知识准备不足、审美判断能力低下的观众眼里,皇帝便意味着风流倜傥,意味着微服私访,意味着文才武略、意味着爱民如子、为民做主,而封建君 王的暴戾、荼毒生灵、鱼肉天下全在谈笑风生间灰飞湮灭。历史成了一块留言簿,什么人都可以随意涂写发表感言,什么人都可以天马行空自由想象。实际上,既然 我们无法阻止观众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和理解历史,我们就没有权利要求拥有对于历史彻底的想象自由,没有权利不负责任地以彻底娱乐和游戏的姿态对待历史,用所 谓的戏说、另说来消解历史的厚重、严肃,消解历史结构和历史进程作为确定的客观存在的性质。
    

    除了戏说,历史虚无主义还表现为将历史变成消费对象。名噪一时的《大宅门》号称要往史诗上靠,却并没有表现出对历史内在性的兴趣,它津津乐道的是那些古旧的历史标识,是传统中国那些病态的 文化遗产,戏剧冲突不是围绕历史的深刻变动展开,而是无限眷恋地呈现着旧式大家庭内部的钩心斗角、莫名其妙的家族仇恨、家常便饭般地纳妾嫖妓、阴阳怪气的 太监、花样翻新的贿赂、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说到底,《大宅门》不过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商业通俗剧,它并不致力于百草堂在中国现代文明转型时期所经历的更深刻更丰富更广阔的历史变迁,而是为商业主义观赏趣味竭尽全力,它的那些民俗、奇观和传奇不过是娱乐文化惯用的伎俩而已。
    

    乳酸脱氢酶
    

    [X光]
    电视剧进入90年代,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就是金钱物欲、情欲、权欲的言说在电视剧中全面渗透。我们看到历史成为权谋之术演练的舞台,而且因为是历史不是当下而将其演练得肆无忌惮;看到关于爱情的无限言说不但直接表象化为“情爱画廊”,而且在“来来往往”之后直接宣言要“让爱做主”,并且言之凿凿;看到惩恶扬善的宗旨如何成了展示阴暗、邪恶、犯罪、腐败的正当名义甚至政治包装、道义外衣,在这样的名义、包装和外衣的掩护下,欲望如何纠结成洪水猛兽,涌过人类文明的警戒线/冲击道德的防波堤。
    

    ……………………………………………………………………………………………………[⑤]
    

    电视剧创作为利益驱动,主动迎合商品化消费趣味,对商品化大潮带来的野心膨胀、人欲横流的“存在境遇”少有反思性展示,以空前的无羁与活跃,生成着关于不良存在的表象传达和经验传送,应该说,和平时期突出个体的地位、权利和欲望,是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的,但是,极端排拒集体主义的个人主义和极端压抑个体的集体主义一样,都是不自然的、是 偏执和失衡的,一个社会的从整体上要和谐发展、合理存在,一定需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平等与对话、和谐与稳定才能真正实现。电 视剧作为有着广泛和深远影响的精神产品,创作主体和它的产品都需要对他者和社会负责。由于受众数量及受众的平均文化素质以及具象的视听特征的关系,电视剧 不能象探索电影、小剧场话剧、严肃小说那样以探索的名义彰显欲望,而是需要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尽可能与社会群体的意志和愿望融为一体,而那种排他性的损害 社会群体利益的粗陋、鄙俗的私欲,包括权欲、钱欲、色欲和一切触犯法律和有违道德的行为理应得到抑制和谴责。
    

    [胸透]
    近几年,电视剧创作出现了一种平民化倾向,平民化倾向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在文化生活方面,而在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中,这种市民化倾向也十分突出,不少作品对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苦乐得失给予了真诚的同情和关注,如《平民 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大哥》等等,许多关于平民生活的电视剧传达出了一种理智的平民意识,其写实的格调既迎合平民的审美趣味,又拉近了电视剧和大众的距 离。但同时,商品机制的生存环境也使平民化变成了一部分电视剧媚俗的最好借口。当社会向商业时代转型时,所 有制结构的变革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博大庞杂的平民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其中可谓良莠并存,有积极的、先进的意识,也有庸俗、落后的意识,比如对 “吃得高级、穿得气派、住得豪华、玩得刺激”的“凡人幸福”的崇尚,又比如没权就当孙子、有权就当爷的势利心态。而那些文化投机主义支配下的电视剧,为着收视率和经济利润,刻意迎合市民对软性、肤浅文化的消费倾向,远离历史的真实和思想的真实,对精神衰败和人性堕落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充耳不闻,人文价值立场消融在世俗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意义变得空洞、格调无法提升,直面世俗变成了谄媚市俗, 安于世俗大于超越世俗。电视剧打着贴近现实、坚持民间立场、反对抽象生活的旗帜,心安理得地在市民趣味中随波逐流,没有价值观的坚持和主张。诗兴被欲望代 替,艺术的精神追求被置换成意义的流浪,“还原生活”、“平民视角”、“平民立场”成了让吃喝拉撒睡、七情六欲、小悲小怨、小得小失的铺陈来代替审美创造 的最好借口,电视剧不用心于触动人的审美神经、启动人的审美体验和理性思考,只与感官轻松对话,沉醉在平庸市俗的精神境界中,并进一步强化这种精神状态。平民化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商业社会中的一个卖点,是经济得以拓展的手段。[⑥]
    

    [脑电图]
    电视剧的问题有时候是远离生活、胡编乱造,有时候又表现为艺术和生活之间界限的模糊、暧昧,在对“真实”的迷信中,在消费主义和游戏精神的同盟中,艺术以表象化欲望化平淡化游戏化制造价值的遮蔽和迷失,助长着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共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没有社会理想、没有变革诉求,没有改造世界的责任和勇气。应该说,电视剧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审美的、娱乐的、宣泄的心理补偿的等等方面的作用,但最重要的是去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理想完善和道德完善,净化的灵魂,而要实践电视剧的这些使命,关键之一就是要坚持在创作中注入鲜明、正确的价值主张。
    

    [确诊病]典型中等狂滥型思维奔逸症 + 高度无节制臆造语词堆排与新作症
    

    [病因]
    

    Ⅰ对论述本体特征错位而滋蘖的仇视(源于电影的仇视,或源于文学的仇视)
    

    Ⅱ基于学术人格抑郁与封固的器质性偏激。
    

    [治标措施]
    

    (甲) 控制论文字数,不用或少用排比;
    

    (乙) 多用短句,尝试用最少的字表达文意;
    

    (丙) 认真看一部电视剧,从头到尾,一集不落,仅一部足矣;
    

    (丁) 明确电视剧的本体(一月一次,心服)。
    

    [治本方略] 宽容。
    

    [治疗拾遗] 此患者应补课:电视艺术、电视制作。
    

    
    

    
    

    
    

    
    

    
    

    
    

    
    

    
    [注释]


    [①] 钟惦棐的 曾对“观赏性”问题有过论述:勿 庸讳言,无论在电影领域,还是在电视艺术领域,时下对“观赏性”的认识,都存在着必须引起严重关注的片面性。一种是远离大众审美需求,无视观赏性。如前所 述,这较易识别,其谬误显而易见。另一种是盲目追求观赏性,片面抬高观赏性的地位和价值。这往往是在“尊重观众”的唯物史观旗号下堂而皇之地进行的,因 此,较难识别,常常以假乱真。其实,所谓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原本不是同一逻辑起点上抽象出来的同一范畴里的概念。前者是以观赏者的接受效应为逻辑起 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接受美学范畴:后两者均为以艺术品自身的品格为逻辑起点抽象出来的概念,属作品美学范畴。按照语言学、逻辑学的规范,要求在同一逻辑 起点上抽象出来的概念,才能在一定范畴里进行推理,从而保证判断的科学性。显然,硬将观赏性与思想性、艺术性拉到同一范畴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推理、作出判 断,是欠科学的。更何况,观赏性虽然与思想性、艺术性有联系,但决定它的主要因素不是艺术品自身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而是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 审美情趣。譬如,电视连续剧《孔子》,在山东大学从事儒学研究的教授们那里,看得津津有味,观赏性甚高;而在文化素养较差的城市“盲流”那里,却知音寥 寥,观赏性甚差。由此可见,观赏性与作品本身关系并不直接;决定它的,倒是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再,观赏性还是个变量,而非恒量。昔日 的“毒草”,今成“重放的鲜花”。如老舍的《茶馆》,五十年代演出,因其舞台上烧了纸钱,适逢“一化三改造”刚过,于是被斥为“替资本家招魂”,观赏的结 论是“毒草”;而新时期以来,只消于是之先生在北京人艺舞台上一站,便被观赏者赞为“一身都是文化”,《茶馆》成了传世之作。且,即便在同一历史条件下, 审美接受空间不同,观赏效应亦迥异。评委们评奖,在审看间里正襟危坐、专心致志地看,与回到家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一边看,其观赏效果能一样吗?惟其如此, 以接受美学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计,倘给观赏性下一定义,则至少应表述为:它虽然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有联系,但主要取决于观赏者的人生阅历、文化修 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观赏者与作品发生关系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审美空间的一种综合效应。这是极为复杂的。我这样分析观赏性,绝非咬文嚼字,更不是玩概念 游戏,而是事关电影美学和电视艺术美学建设的大计。理论思维与美学思维的失之毫厘,势必造成创作实践里的谬以千里。此类教训,历历可鉴。
    [②] 观 众对电视剧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欢迎“下里巴人”又渴求“黄钟大吕”;既有消闲娱乐的观赏需求,又有文化熏陶、情感升华的愿望。当下的电视荧屏 也确实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各种题材、风格、品位的电视剧正努力满足观众的多层需求。《爱你没商量》、《东边日出西边雨》、《皇城根儿》、《京都纪 事》、《海马歌舞厅》等情节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欣赏趣味;《新星》、《围城》、《南行记》、《牛玉琴的树》、《神禾塬》、《空镜子》、《人间四月天》等品 位较高的电视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审美需求;《焦裕禄》、《中国神火》、《大漠丰碑》、《和平年代》、《党员二楞妈》、《周恩来在上海》、《开国领袖毛泽 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壮志凌云》、《突出重围》、《长征》、《省委书记》《周恩来在重庆》《戈壁母亲》等主旋律电视剧满足了部分观众的需求; “清宫戏”、“武侠剧”同样也满足了部分观众的观赏需要……所有这些不同形态、不同格调、不同题材的电视剧构成了中国电视荧屏纷繁复杂的情状。他们之间是 相互补充、相互交融的,不能简单地将丰富多彩的电视剧划分为二元对立的两大阵营。具体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在电视荧屏上合理地存在着,观众自有判断的能力。 《还珠格格》热过之后,百姓的生活仍然按本来的规律前行,更何况这种“热”大都是少数掌握媒体权力的精英炒作的结果,并不真实地代表、反映大众的意愿和现 实情况。真正玩“流行”花样的只是少数“生活精英”:演艺圈的导演、明星、歌星、制片人;商业圈的经理、经纪人、白领、蓝领;传媒业的编导、编辑、记者、 主持人;艺术家、模特等。大众的生活影像完全不同于这些“小众”,是被“流行”的制造者们牵着往前滑行。电视剧创作应该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按照自身的发展 规律进行,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品格、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当背负了沉重的意识形态压力后,被不同的话语权势所纠缠着;电视剧的发展必然地要受到损害, 尤其是当下中国电视剧艺术处在亟待发展的时候。
    [③] 此处删去此患者以《让爱作主》和《小姐,你好》为例的论述,约150字。
    [④] 此处删去此患者100余字冗论。
    [⑤] 此处删去患者梦呓般毫无节制的滥文三段,约500余字。
    [⑥] 此患者继续发病:对市民价值的迎合还表现为一种“反智”倾向,以改写知识分子形象的方式宣布对世俗价值观念的认同。在《小姐,你早》中,知识分子戚润物发现丈夫和小保姆私通后,开始了与另一个女子(盖丽丽饰)合 谋对丈夫进行报复的过程,她利用该女子的妖娆妩媚去诱惑丈夫,然后设计出她对他的抛弃,让他也陷入自己经历过的痛不欲生,而妖娆女子既以按劳取酬的坦然心 态得到了戚给予的工程项目,又顺便发泄了自己对男人普遍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在这个情感复仇、玉石俱焚的过程中,戚的知识分子身份完全蜕变为一个普通的市侩 妇女,作品里不再有有意义的人和事,日常感知和生活流程淹没了理性思考。 对 市民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附和还表现在对名著的改编过程中。一些电视剧在改编名著时,将必要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实践为浮浅化和庸俗化,彻底解构经典名著的精英 文化品格,名著深刻的主题被削弱,甚至干脆被嘲弄和篡改,改编的目的中完全没有普及名著的动机,而纯粹是功利性的目标,比如收视率、广告效益、投资收益 等。话剧《雷雨》的精华本在于它以艺术的方式揭露了封建制度和伦理的罪恶,以及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它不是一场世俗的聚焦于家庭伦理情爱的戏,而电视剧却 恰好相反,刻意强调周萍、繁漪之间的乱伦之情。在话剧中,二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鲁贵之口转达出来的,电视剧中却将这种病态的关系添油加醋地直接表现出来, 将其情节化、动作化、视觉化,悲剧和批判涵义荡然无存,《雷雨》变成了一段世俗的艳情故事。电视剧《雷雨》为了迎合世俗的审美习惯,改变了故事结构,炮制 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四凤由触电身亡变为堕胎后随母亲去了济南;周冲也由粗电身亡变为参加新四军;周萍则由开枪自杀变为活着并且成了爱护工人的新兴资本 家,曹禺想要通过无辜的四凤和周冲的死来表达的那种“天地间的残忍”,被大团圆的结局彻底遮蔽,而繁漪由不死变为开枪自杀、周朴元中风瘫痪不过是要迎合 “恶人有恶报”的世俗逻辑。
    2008年10月15日夜于京东寓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