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岁一词从字面上看,是祝贺新年的意思,一定和欢乐、吉祥、喜庆紧密相连。中国自古就有梨园行众角儿在岁末年初齐登场、为答谢观众厚爱演出的“封箱戏”“开箱戏”的戏曲 “贺岁剧”。中国的“贺岁片”最早出现在香港,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在年终岁末终于可以放缓脚步,放松自己。欢乐是观众在这一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贺岁片为满足观众的这一观赏需要,影片的风格定位都是轻松、幽默、喜庆,形式多是娱乐性、消遣性较强的喜剧片。上世纪80年代,香港多以群星登场的喜剧风格电影模式,开创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第一个档期——“贺岁档”。 随着中国内地对电影作为文化产业认识的提高,冯小刚最先嗅到了贺岁片的商业气味,喜剧片《甲方乙方》首次在内地打出贺岁片旗号。该片一是云集了演艺明星大腕,二是采用了喜剧风格进行拍摄,三是在岁末年初档期公映,这三点既契合了梨园贺岁剧的标准,又暗合了观众在年终想和众多明星照个面、想娱乐一下自己的观影心理,可以说,这是一部比较纯正的贺岁片,当年一亮相,就令观众眼前一亮,带来了少有的观影惊喜。观众以此也认识了内地的“贺岁片”。尝到了贺岁片甜头的冯小刚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年岁末年初都为观众带来一部“冯氏喜剧”贺岁片。2000年以来,许多电影导演都看好贺岁电影,先后推出了众多贺岁片。这其中有成功的,也有票房惨淡的,但这样一个档期的影响力和具有的商业价值已不容置疑。 贺岁档品牌的确立及商业上的成功,使中国电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也激发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和电影作为商品、把电影产业进行到底的决心,贺岁档继而成了电影人博弈的战场。2006年,贺岁档果然来了《墨攻》《满城尽带黄金甲》《云水谣》《伤城》等战争加动作、爱情加悲情的多类型商业大片。2007年,众人瞩目的贺岁档又来了《集结号》和《投名状》,一部悲壮、一部血腥。这和传统意义上的贺岁片大相径庭。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贺岁档品牌的影响使一些重点投资的重点影片都在挤进这个档期,从此,贺岁档不再是贺岁片的专门时间。 到了2008年的岁末年初,贺岁档更是热闹非凡,首先是文艺大片《梅兰芳》的粉墨登场,因为打着当年首部贺岁大片的旗帜,也因为观众对陈凯歌回归文艺片后的极大期待,更因为影片《梅兰芳》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含量和市场价值追求,最终使该片取得了贺岁开门红,一举拿下1亿1千万的票房。该片虽打出2008岁末首部贺岁片,但完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贺岁片。还包括2009元旦之后上映的商业大片《赤壁(下)》,该片虽未赢得高口碑,但凭借去年暑期档上部的人气和观众对下部的期待,仍赢得了3亿的票房,再加上今年贺岁档票房同样过亿的一匹黑马——武打片《叶问》,这两部影片虽在贺岁档上映,但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贺岁片了。大概,今年纯粹意义上的贺岁片当属“冯氏喜剧”系列之《非诚勿扰》了,该片表面上虽有突破,打出了温情牌,实则与以往一脉相承,从形式到内容都做足了冯氏风格,还是那个“冯氏喜剧”,没有更多的惊喜。因观众仍然买冯小刚的账,票房直逼3.5亿,再有春节期间上映的《疯狂的赛车》《高兴》,娱乐指数直线上升,冠之以喜剧(真正的喜剧创作是很难的)已不准确,观众直接说搞笑片,据说票房一个过亿,一个也很可观。总之这个贺岁档的电影市场比哪年都热闹,已是一个只有贺岁档而不一定是贺岁片的岁末年初。 从贺岁档影片票房获得的成功可以看出,电影发行方已习惯把最好的电影排在这个档期,用一年来最好的电影成绩向观众拜年。因此,电影人都想挤进贺岁档,这除了票房上的期待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一但挤进了这个档期,则标志着一个导演的成功和出品单位知名度的提升。这两点都足以让来年的贺岁档越来越拥挤。 一位电影发行工作者说,档期、档期再档期,道出了电影选择档期的重要性。越来越拥挤的贺岁档正说明了中国目前其它电影档期的不成熟,所以,中国电影市场不能只有一个贺岁档,培育更多的品牌档期是中国电影走向健康发展的科学之路。今年贺岁档电影市场的佳绩,和好电影扎堆这一档期有直接关系,但贺岁档结束后骤然冷清下来的电影市场让人觉得无影可观,不免有些失落。试想,如果今年的好影片分散到各个档期,可能票房更可观。因为年终岁末,从时间上分析,这是每个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很多人无暇光顾影院。从财力上分析,两节期间是消费高峰,对普通工薪层和打工族来说,面对像北京一场电影六七十元的高票价,也无更多的财力集中在两个月内频繁进影院。因此,逐步培养多个具有品牌效应和市场号召力的电影档期,是广大电影工作者和观众的共同期待。 原载:《文艺报》2009-04-02 (责任编辑:admin) |